分享

横峰专栏 | 徐和生 | 横峰有个清风亭

 香落尘外 2020-03-19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文/徐和生

 

清风亭

版式设计:湛蓝

摄影:亮亮

《清风亭》原是清代花部乱弹作品。花部乱弹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乾隆年间(1736-1795)除昆腔以外的地方戏皆被称为“花部”或“乱弹”。当时在清朝的统治阶层,对艺术有“花、雅”之分。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捧昆曲为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腔俗曲。花部乱弹虽极少得到上层文人大夫的认可和扶植,但它在民间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同时很多作品直接取自民间,荡漾着浓厚的乡村泥土的芳香与生命的激情。它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千锤百炼,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剧目。《清风亭》正是其中之一,豫剧、徽剧、京剧、川剧、秦腔以及我们的弋阳腔都曾有过演出。河南电影厂2011年将这部戏搬上了荧屏,社会反响极佳。
       《清风亭》是中国戏曲十大悲情剧之一。写的是薛荣妻妾不和,妾周氏生下一子,被迫抛在荒郊,被以打草鞋为生的老人张元秀夫妻拾得,取名张继保,抚育成人。13年后,张继保在清风亭被生母带走。张元秀夫妻思儿成疾,每日到清风亭盼子归来。张继保后来中得状元,一日路过清风亭小憩。张元秀夫妻俩前往相认,但张继保忘恩负义,不肯相认,把老夫妻当成乞丐,只给他们二百钱。老婆婆悲愤至极,把铜钱砸在他脸上,夫妻俩相继碰死在亭前,张继保后来也被暴雷殛死。这部戏在群众中影响很大,有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观众“其始无不切齿,继而无不大快。铙鼓既歇,相视肃然,罔有戏色;归而称说,浃旬未已”。它揭示了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对立,全剧以雷殛结束,表现了古代人民扬善惩恶的道德观,反映了底层社会民众对忘恩负义小人的深恶痛绝。


       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时间的光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地穿梭,它将人世间的善恶美丑一一刻画在时光长廊的墙壁上,让熙熙攘攘的行人在此停步凝望、沉思和自省。岁月沉淀下来的,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最美好的事物,也可以看到最丑陋的东西,它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会得到最真实的反映。所以百姓的感情是最朴素,也是最真实和最直接的。
       在横峰县(江西省上饶市辖)的青板乡徐村村,也有一个清风亭。但这是一个美丽而又温暖人心的景点。
       三月,阳光明媚,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行走在徐村新铺的柏油马路上,色彩斑斓的景色让人目不暇接。黄色和绿色是此时的主色调,黄色的是油菜花,一垄一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让人“乱花渐欲迷人眼”,恨不得找个地方躺下去,醉倒在花丛之中;绿色的是青樟和翠竹,还有田野里吐着嫩芽儿的小草,微风吹过,阵阵花香扑鼻,还有泥土苏醒后的芬芳,让你置身这样的环境,情不自禁地也要舒展自己的身子,追着暖暖的阳光,放飞自己的心情。当你用一整天浸泡在这个小山村时,你会惊讶地发现空气里竟然还飘荡着诗香的味道。在徐村的很多路口,洁白的墙壁上题刻着许多歌咏徐村的诗篇,有横峰当地诗人写的,也有周边县市甚至是江苏、河南等外地作家的作品,他们热情地讴歌,赞美着这个小山村景色的美丽和村民的质朴善良。这一首首题诗配上图片,成了小山村一道靓丽的风景。这种“诗情画意”的耳濡目染,对当地的孩子们也是一种熏陶,让孩子从小就沾染“书香”之气,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可见当初组织者和策划者的一片良苦用心。如果这些直观的文化味道还不能让你感到陶醉的话,那就请你搬上一只竹椅子,坐在那些在门口做着手工活的大妈大婶面前,听她们给你讲一个又一个关于徐村的美丽传说。有“志超葬母”时出现的三个异象:头戴铁帽子、背上生铁牙、鲤鱼爬上树;有“杀狗厌天”里心胸狭隘害人性命的恶道士;有“石山仙迹”中张果老偷鱼时和仙驴在石头山上留下的脚印;还有“水流水不响,黄金三万六千两”的藏宝传说,以及横峰八景中的“马潭印月”与莲花塔,都可以让你听上一个下午。


       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你一定会走到石塘边的“清风亭”,在此小憩一会儿,任晚风轻拂你的脸,任山坡上青草的气息消弥你的思绪,牵引你从厚重的传说中走出来。深吸一口含着花香的空气,看天边鱼鳞似的晚霞,看山峦染墨、翠竹临风,看村子在暮色里渐渐隐去。此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脚下的土地——“清风亭”是一个看日落的极佳之地。夕阳在村子灰色的屋脊下缓缓地向葛溪河沉去,落日的余晖把河两岸的青山染成了金色,而这抹金色又返照在“清风亭”边上的石塘里,在水里层层叠叠,波光闪闪。池塘边的樟树上、竹林里飞窜着一只只鸟儿,有灰雀、杜鹃、斑鸠、黄莺,还有很多叫不出名来的,它们在枝头跳来跳去,鸣叫声此起彼伏,似乎在呼儿唤女快回家。“日暮炊烟起,远山鸟归巢,林叶欲入梦,相思在何人?”小鸟归巢,山林渐隐,民居灯起,我行走在全国各地的兄弟姐妹们,此刻你是否也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站在“清风亭”里,面向村子,右边是石塘和石山公园,左边是满目青翠的小山岗。在园林中,亭子常常被安放在有水的地方,不管是颐和园那样的大水面,还是苏州园林中的小湖面,都可以看到临水而建的亭子。但也有很多亭子是建在通往景区的路途中的,方便游人休息,还可观赏周边的景致。而徐村的“清风亭”不仅依山傍水,还在进村的主干道边上,占尽天时地利。从204省道横峰往婺源方向,在快到葛源景区路口时拐过徐村大朝门,往前走200米就到了。从进村的马路上拾级而上,登高望远。坐在亭内,四周景色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想起苏东坡的诗句:“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一种内心盛满风景,却又四下皆空的感觉油然从心底升起,让人悟出放下和包容。
       这块风水宝地原是我家的祖坟山,我爷爷奶奶就安葬于此。去年清明扫墓之后,乡里通知说徐村要建设“秀美乡村”,我爷爷奶奶的坟墓需要迁葬。村支书打电话给我,希望我们家能够带个好头,因为后面还有更困难的征地、拆违等工作要做。我把情况跟父母和叔叔说明,他们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担心政府做事虎头蛇尾,不要等我们把坟墓迁了,“秀美乡村”做了一半又不做了。不光是父母和叔叔这么想,村里其他大多数老人也有这种担心,因为早几年的乡里干部老是动员老百姓今年种这个明年栽那个,果苗栽下去以后就不见干部人影了,老百姓自己又不懂得如何去管理,也不知道以后的收成卖到什么地方去,最后不了了之,费了精力财力不说,还耽误了庄稼,也让老百姓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所以父母亲和叔叔他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怕这个“秀美乡村”又是一阵风,等风过之后就没下文了。我跟他们耐心地一一解释,说这次“秀美乡村”建设是县里的统筹规划,是为了让我们农村变得更美丽,更整洁,美化我们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分享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政府为我们农民做的一件大好事。而且,在我们横峰县,有好几个村子已经完成了“秀美乡村”的建设,美丽干净的村子引得无数人的“啧啧”赞叹,外地的游客蜂拥而至。现在,乡里把这个指标给了我们徐村,我们应该感到自豪、高兴才是。通过几次开会动员,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全村社员一致表态支持。其实,他们心里也清楚,这一届新上来的县领导班子和乡领导班子一上任就干了几件实在事,老百姓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民是最容易知足的一群人,一点小恩小惠就会感恩戴德。父亲和叔叔选了个日子,叫来挖机和泥工,平掉了爷爷奶奶的坟墓。有了我们的带头,随后村里无人居住的危旧房和马路两边的违建大家都自己动手拆除了,需要征用的土地也一块一块的落实到位。不仅如此,这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村子还自发集资15万元,在村中心古戏台旧址上准备重建戏台,把已二十多年未见的“吊戏”(提线木偶戏)重新请回来,让村里的老人们重温往日的情怀。“吊戏”曾经陪伴他们度过那些最艰苦的岁月,在那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年代,“吊戏”是他们宝贵的“食粮”,是他们内心世界里保存得最丰满的一组记忆照片。时至今日,很多老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戏里的曲调,父亲更是喜欢在繁星点点的夏夜里和几个伙伴用二胡拉上几曲。这种情怀丰富了他们的晚年生活,填补着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落寞。如果我们趁这次政府建设“秀美乡村”,一并把戏台盖起来,再现往日荣光,这对村里的老人们来说,真的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



       因为有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徐村的“秀美乡村”建设得非常顺利。乡党委副书记黄玉明更是蹲点在徐村,他每天顶着一顶草帽,风里来雨里去,在尘土飞扬的工地上穿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一边倾听百姓的诉求,一边指导工程队的施工。乡党委书记肖建林几次在乡党委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对得起老百姓的信任,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们的支持。我们让他们迁坟就迁坟,让他们拆违就拆违,让他们集资就集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老百姓信任我们,相信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秀美乡村。我们要负起责任来,对得起这份信任!”是的,中国的农民是最善良的一群人,只要你许诺给他一块蛋糕,让他感受到这块蛋糕他真的能吃到嘴里,他们会毫无保留地信任你、支持你。
       经过一年时间的紧张施工,朝门公园、石山公园、清风亭、风来亭、石塘亲水平台、厌塘休闲广场、文化墙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景点相继完工。同时村里两条主干道新铺了柏油,划设了停车位。入户道硬化到了每家每户门前,还开辟了绿化带,种了桂花树、马家柚,铺了草皮。整个村子就像是一个大花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松樟蔽日、流水潺潺,置身花间树下,林边溪前,让人心境远离城市的喧嚣,放下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劳累,回归乡村返璞归真的宁静与安详。你会仰着头看天空瓦蓝、白云悠悠;你会张开双臂拥抱自由的风、追逐灿烂的阳光;你也会像个孩子似的在葛溪河里戏水嬉闹。你一定会产生一个念头:我要长久住在这人间仙境、自然福地,带着我最爱的人,陪她慢慢变老。而生活在村子里的人们,更是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毫不客气地享受着邻近乡村群众的羡慕和嫉妒。他们感谢政府,给了他们一个如此美丽整洁的家,一个让人羡慕到眼红的村落。
       徐村的“秀美乡村”建好之后,引来了一拔又一拔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也引起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重视,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刘捷,上饶市委书记马承祖,横峰县委书记饶清华等都在百忙之中亲临徐村视察、指导工作,徐村的老百姓每次都热情地招待着远方来的客人,拿出家里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果片、小菜干、油糍果、灯盏果、南瓜籽等,只要家里有的,都会毫不吝啬地拿出来。他们觉得今天能住在这如诗如画的村子里,全是政府给予的。这是一群懂得感恩的人。
       “清风亭”是徐村“秀美乡村”中尤为亮眼的一个景点。当初亭子建好时,乡党委书记肖建林问我取个什么名字,我说要有所寓意吧。
       “清风亭如何?”肖书记问我。
       我猜测其意:“一轮明月,两袖清风?”
       肖书记沉思良久才回答我说:“清人民信任之风;清公仆廉洁之风;清社会正气之风;清民间纯善之风;清邻里和睦之风;清百姓守法之风;清商场诚信之风;清学子谦恭之风……要让这股清风吹遍青板乡的每一寸土地,吹进每一个人的心中。”
       “清风亭”就此定名。


作者简介

徐和生,上饶横峰人,文学爱好者。坚信:付出必有收获,奔跑必将超越。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张建华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