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余少保(余思铭)

 温馨Wenxlng 2020-03-19

  在商城,余少保是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其故事广为流传,可以说一代代商城人都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以至大家都深深认为他是一个虚构的传说人物。 
 
传说尽管版本不一,但基本情节大都相似:元朝末年,大别山金刚台下出了一位扯旗造反的好汉,名叫余思铭,民间皆称为余少保。余的军师乃旁门左道人物,精通阴阳五行,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向余献上一条秘计,声称按其操作可得神兵相助而轻取天下。临去之时,坚嘱天机不可泄露,并留下锦囊两道。余按其指点,择时请来铁瓦寺僧人,搭起禅台念起七七四十九天经文,准备在最后一天夜晚沐浴净身,于五更鸡鸣之时,向着正北方射出三支利箭。到了第四十九天的夜晚,夫人问他搞些什么名堂,余想夫人不是外人,就告诉了军师的秘计。并与夫人戏言,登基坐殿后选天下绝色美女做正宫娘娘。哪知其妻醋心很大,悄悄地在三更时分来到鸡圈学鸡叫,一圈之鸡也随之而鸣。余还在梦中,听到鸡叫慌忙起来朝正北方射出三箭。并拆开军师留下的第一道锦囊,只见上面写着“天鼓响,顺帝亡”,结果等到天亮也没有听到石鼓山上的天鼓作响,原来是时辰出了问题。元顺帝五更上朝时,发现龙椅上扎了三支利箭,每支箭上都刻有余思铭三字,不禁勃然大怒,立即发兵围剿。余听不到鼓响,便知大事不好,忙拆开第二道锦囊,只见上面写着“插旗尖上取神书,平顶铺下拔宝剑,唤出石人撑石船,斑竹园里把兵搬”。他慌忙跑到插旗尖,看见天书挂在半空却无法取下;又慌忙跑到平顶铺,看见岩石中的宝剑却抽不出鞘;又慌忙跑到石船边,看见石人立在山坡却不能下山,自己动手撑船却只晃不走;最后慌忙跑到斑竹园,却见藏在竹子里的神兵胳膊腿长成了可鼻子眼还没有睁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由于时辰的偏差,余得不到神兵相助,最后在元兵的重重围困之下,山寨被打破,全家被杀死。 
 
余的故事情节曲折,联想丰富,人物活灵活现,听后无不觉得精彩,尤其是将商城的一些地名和景点巧妙运用,更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故事的结局让人同情,功亏一篑的原因更让人叹息。我听了这个故事后,曾颇有感慨,感慨之余赋诗一首以咏其事。诗曰:“说起少保人叹息,事败只为泄天机。戏言掀起醋海浪,三更遂闻五更鸡”。并将余失败的原因进行简单归纳:一是以旁门左道取天下,存在先天的不足;二是不知保密工作慎之又慎,有道是“君不密亡其国,臣不密亡其身”;三是不知君无戏言;四是后院起火。 


 一次信手翻看明清《商城县志》,忽然有了十分惊奇的发现,原来余竟然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不仅没有被杀,反而是一个身居将位,封赠满门的成功人士。 
 
   明嘉靖《商城县志》载有余思铭传及诏、诰文书,兹录如下。余思铭:隆门里(今余集附近)人,元未戊戌岁(1358年),就金刚台集义兵归附安丰(在今安徽寿县),授平章事守御金刚台。甲辰八月(1364年),奉诏领所部兵马赴汴京,从征累战有功。洪武元年(1368年),赐绯衣一袭,镇抚(从五品)两员。九月,随总兵宋渡河,克怀庆、泽、潞等州县,太祖深宠之。二年(1369年),调攻桃花二寨,受勅命一道,赐绯衣一袭,床一面,赏镇抚两员,授宁夏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洪武十一年(1378年),征西蕃,抱病归卒于家。勅葬原籍,子亨袭其官。 
 
诏书:圣旨教金刚台指挥同知余思铭统帅所部兵马前赴汴京,到日,参随征进,宜令准此。 
 
诰文: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指挥佥事余法。制曰:人臣为国家之用,能以功名自奋,皆其先人积德所致,考诸常典,追赠为宜。怀远将军(从三品)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故父余法,善积于身,庆延于后,乃生嗣男,展其材力,服我官政,是用原其所自,颁以命辞,尚灵爽之有知,其钦承于永久,可赠明威将军佥指挥使司事,宜令准此。  制曰:人臣有禄位者,皆由其家庭之积善。故於封典,亦必推其本原以及之也。怀远将军同知华山卫指挥使司事余思铭生母郑氏,余庆所钟,是生嗣男,展其材力,为国任用。是宜推其所自,颁以命封,尚服诰词,永贲幽壤,可追封德人。宜令准此。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十五日。

  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显然,县志就是一县之正史,其记载应当真实可信。除明嘉靖志外,清顺治志、康熙志、嘉庆志和民国志均有余思铭传,所记内容也多有不一。因为嘉靖志离余生活的年代最近,所记应该最为可信,故暂以其志记载为主,它志为辅。经过五种县志的互相参照映证,仔细的钩沉打捞,认真的分析研究,遂拨去历史的迷雾,余真实的人生脉络逐步清晰起来:(一)生于乱世,乘势而起。余是商城隆门里人,即今天余集附近的人士。清志记载余为江西人落籍商城,暂以明志为主。余生于元未天下大乱之时,各地义军风涌云涌,余乘机占据金刚台,扯旗造反;(二)经历坎坷,终投明主。戊戌岁(1358年),归附安丰的义军徐寿辉部;徐为部下陈友谅所杀后,余又归陈部;甲辰八月(1364年),陈被朱元璋所败后,余又归朱部;更有甚者,顺治志载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余又归附成祖。(三)信疑参半,朝廷对余调动频繁。先将其从金刚台听调到汴京,然后过黄河,朝廷有意识有计划的将余从中原调到西北,使其远离老根据地,以防成尾大不掉之势。四是余部英勇善战,军功显著。余窥透了朝廷之意,以绝对服从命令来证明自己的忠诚;帅领手下弟兄从中原打到西北,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五是皇恩浩荡,追封满门。朝廷对余的表现很满意,即所谓“太祖深宠之”。1、多次任命为余为华山卫、榆林卫、宁夏卫等边防重地的军事指挥负责人;2、两次赏赐“绯衣一袭,镇抚两员”,绯衣为明代红色官袍,镇抚为从五品武官,由此待遇,可见帝眷之隆。3、余死在征西蕃的途中,皇命勅葬原籍,官府拨银厚葬于隆门里;4、其子余亨袭其官,接班做了宁夏卫指挥使佥事;5、民间余少保之称,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明清时代,少保(从一品)、太子少保(正二品)等头衔是作为荣誉称号来封赠大臣的,余有可能死后被破格追封为少保或太子少保,只是县志无载。6、其父余法被追封为明威将军指挥佥事。7、其生母郑氏被追封为正四品的德(恭)人。8、其四个侄子(余端、余勤、余瑞、余庆)被赏为镇纵观余的一生,可以说是戎马倥偬、富于传奇的一生。他是元未明初天下大乱到逐步稳定的历史见证人,也是一个为国家统一血战厮杀的功臣。作为一员武将,他并不怕和战场上的敌手正面厮杀,他最怕的却是应对上层政治领导的无规则变更。也许有人会指责余怎么归附了那么多的主子,属于无节之人。其实设身处地的为余想一想,他确实有很多的无奈。他和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等均无渊源,徐、陈、朱角逐的结果对他影响不大,他既不是新领导上台后的受益者,也不是旧领导下台后的受害者。在抗元这面大旗下,不管是谁牵头,他要做的就是听命令,打好仗。他既不是反复无常的倒戈将军,也不是攀龙附凤的巴结之徒。完全可以说,他是靠个人能力和赫赫军功,得到历任领导认可的。 
 
    看看历史上真实的余思铭,再听听传说中虚构的故事,让人觉得真余被假余大大的幽了一默,县人被故事大大的幽了一默。余生活的年代距今已有600多年了,他知名度有如此之高,应该说民间故事是功不可没。商城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奇怪的是很多人物都是通过有悖于历史史实的民间故事得以流传的,如曾做过四省巡抚的程国仁,做过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的周祖培等。县人编故事的天才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轻视历史的想当然性也应及时得到更正。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