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其二

 藏佛于心 2020-03-19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解语】天下人都知道的美然后去追求和模仿,不是真的美。就像东施效颦一样,西施的美,病病殃殃,但是有她独在的韵味,所以才会倾城倾国,朝为浣溪女,暮成楚宫妃。这种美的创造,绝不是模仿而来的。如果非要去“拷贝”,那就变成了丑。善亦是如此,哪种唯恐天下不知的善,也不是真善,而是恶的表现。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辅相成,相伴共生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存在,这是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所以,圣人做事以“无为”为最高境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风吹过,洛水无痕;教育人从不靠口头的说教,默默地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而不去说什么。自己创造的东西也不会据为己有,即便有所作为也不为作为“自恃”,就算功成名就也不会居功自满。因为他们懂得,只有不去占据,才会永不失去。

 就像叶公好龙,喜欢龙本没有什么错,谁都有喜欢某一件事务的权利。但是好之过当,总想据为己有,恐怕就会物极必反。当真龙降临,叶公早已吓破了胆,就算性命尚存,看到那雕梁画栋的“龙”,叶公还会像原来一样去喜欢吗?因此,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这其中,其实还是一个“度”的问题,为与“不为”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是绝对有“度”的存在。一个是频率,一个是程度,这就是“际”之所在。凡事皆应此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