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印俱佳的明万历套印本《唐诗选》

 黄山何文秀 2020-03-19

    我国古代的雕版印刷本,在经历了宋代的巅峰期后,元明清三朝虽未有大的发展和建树,但也有过一些可资圈点的发明和创新。成熟于明万历年间的古籍套色印刷就是其中之一。

    所谓套色印刷,是指在同一书页上按一定的规范分别印上不同的文字或图画。与单色印刷相比,是印刷术的一大创新。最早的古籍套印,早在元代就已出现,现存最早木刻套印物是元至元六年(1340年)中兴路资福寺无闻和尚注解的《金刚经》(现存台湾)。

  

但那时的套印技术一直到明万历后期近三百年的时间内一直都停留在单块雕版上不同局部分别涂刷不同色彩的初级阶段(又称敷彩)。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吴兴人闵其伋首先采用多块雕版分色套印的方法刊印出《春秋左传》15卷,标志着古籍套印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此后,又有凌蒙初出,采用分版套色法与闵氏分别刊刻了不少数量的朱墨套印、三色、甚至五色套印本。这些印本纸精墨良,朱墨斑斓,工艺已很成熟。著名学者陈继儒特为闵其伋所刻套印本《史记钞》书序,将刻书的雕版、活板和闵氏的朱批称之为印刷史上的“三变”。明崇祯年间,徽州人胡正言又创造出鋀版、拱花技术,刻成《十竹斋画谱》,进一步使雕版套色印刷臻于尽善尽美。

    发端于元,成熟于明的古籍套印,以其技术上的精美及对近代彩印技术的启蒙作用而载入史册。因此,这一时期的套印本,历来受到收藏界的重视,甚至还出现过专藏明版凌、闵套印本的收藏大家。笔者有幸藏有一部明万历年间名家校点的套印本《唐诗选》,无论是刻工,还是套印效果,均堪称这个时期的精刻精印善本。

(图1),明万历刻 朱墨套印《唐诗选》

   笔者收藏的《唐诗选》为明嘉靖年间李攀龙(1514-1570年)编选,陈继儒(1558-1639年)重校本。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在明代文坛地位颇高,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明代“前五子”、“后七子”的领衔人物,著作有《沧溟集》等。陈继儒亦是万历朝文坛名流、博学鸿儒、书画家。李氏编选的《唐诗选》共七卷,内收128家、465首。是集编选审慎,入选者皆优秀者,成书后曾风靡一时,影响了我国诗坛数百年,至今仍被日本唐诗学界所重视。嘉靖万历年间就有数种刊本、注本问世,这部陈继儒重校本即为其中之一。这本唐诗正文墨印,小字评注施朱;纸质匀净,墨色清润,印刷异常皓朗,套印恰到好处。更为珍贵的是卷首由李攀龙、王樨登、施凤来、施大猷所书四篇序、跋,均为墨迹摹刻上板,朱丝信笺原样套色,姓名落款处,朱色套印姓名印、表字印共8方。虽为印本,墨如漆烟,朱印灿然。楷、行、隶、草,形神俱备,几与墨迹无异,绝似手书揿印写本,其精湛的套印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序跋的作者,都是当时文坛名流,笔毫转使之间,处处大家风范,每一篇都弥足珍贵。尤其是李攀龙,一代文坛领袖,书名为文名所掩,书法虽佳,惜墨迹遗传绝少。其手书序言,活脱一幅难得一见的李氏墨宝。

  (图2),《唐诗选》卷首序言、跋语 (墨迹写刻)

  (图3),《唐诗选》卷首序言、跋语 (墨迹写刻)

  (图4),,姓名落款,朱色套印姓名印。墨如漆烟,朱印灿然

   在历代众多的唐诗选集中,李攀龙编选的《唐诗选》并非最佳选本,后人评论认为缺陷主要在选择面不广,未能囊括唐诗的精华部分。编选上侧重于初唐、盛唐,晚唐诗人很少入选。而唐代诗坛上有影响的李贺、杜牧、白居易的诗作均未收入。故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只将其归入《存目》类。但作为一种载体,这部陈继儒重校本所显现的明万历朝套印技术的精湛技术和艺术的代表性,决定了它所蕴含的文物价值、资料价值、艺术价值当远远超过诗集本身。  (黄山何文秀)                                                                       《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15日8版---刻印俱佳的明万历套印本《唐诗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