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揭秘古籍技艺 ▏古书中那些美图,是怎样印出来的?

 Easyqyzs4e4edz 2022-03-30

你见过像蝴蝶翅膀一样展开的书吗?

开化纸、麻沙纸、罗纹纸···你还知道哪些纸?

书脑、书脊、书首、书根···分别指书的哪个部位?

如何用“行款、字数、鱼尾、象鼻···”形象地描述一本书呢?

“书香”的“香”究竟是什么香?

在书籍防潮、防虫、防火方面,古人遇到了哪些烦心事?

······

太图特别推出“古籍技艺与知识”主题科普栏目,带你了解蕴藏于古籍中的创造和智慧。

书籍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文化知识的普及和大众阅读的推广,书籍套色印刷术随之应运而生,书页也由黑白世界变得五色缤纷、美轮美奂。

传统套印的木版年画

套色印刷术可视为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中国对世界印刷技术的又一重大贡献。与普通的雕版印刷相比,套色印刷在技术上更加复杂,在表现形式上也更加艺术化,是中国传统印刷技术中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古代套色印刷的过程:先将一块印版上一种色,再把这张纸覆在另一块版上,使版框完全精密地互相吻合,再印上另一种色,一张两色的套色印刷物就完成了。照此可套印多种颜色,不过套色越多,印刷起来越费事,所以需要极其熟练的技术。这样用各种颜色套印出来的书,如果印在洁白的纸上,真是鲜艳夺目,美不胜收!

套色印刷技术的起源。据文献考据,是北宋时的纸币套色印刷。而 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实物,则是元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朱墨两色套印的《金刚经注解》。

元代资福寺朱墨套印本《金刚经注》

但是 直到到明晚期的十七世纪初年,古籍套印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明代万历年间湖州的闵齐伋和凌蒙初、凌瀛初都是擅长套色印刷的名家,将印刷两色发展到三色、四色,甚至五色,是彩色印刷史上的一大进步,所刻之书有“闵刻”、“凌刻”之誉。

明代天启年间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

随后,套色技术结合了版画技术,便产生出光辉灿烂的套色版画。明万历以后,随着通俗文艺小说及戏曲的流行,安徽徽派版画技艺达到了高峰,人们想在书籍中图画上印上不同的颜色,于是出现了“饾版”彩印技术。

即根据印刷品色彩的要求,先刻印不同的小版,印刷时依次逐色套印。因为要事先雕刻不同的一块块小版,堆砌拼凑,如同节日供奉盒食中的五色糕点“饾饤”,故称此技术为“饾版”。

饾板印刷的工具与颜料

“饾版”彩印技术工序十分繁杂,一幅图画往往要刻三四十块版片,先后轻重印刷六七十次之多。但如此印刷出的作品可看到原画中颜色的深浅变化,阴阳向背,最能保持中国画的本色与精神,加之所用材料与原画相同,极具民族特色,故“饾版”彩印及体现文人雅趣的“拱花”印刷术,是中国印刷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的飞跃!

明晚期,江宁人吴发祥所刻《萝轩变古笺谱》及安徽人胡正言刊刻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明吴发祥所刻印的《萝轩变古笺谱》

明末胡正言彩色套印《十竹斋画谱》

清代套色印刷技术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套色印刷技术发展至五色、六色套印。明代套色印刷盛于湖州,而到清代套印印刷中心已转移至北京、广州。其中在北京,清代内府刻书多采取套色印刷,如清康熙年内府五色套印《古文渊鉴》、乾隆年间五色套印的《劝善金科》等,民间有清道光年间涿州卢坤刻六色套印的《杜工部集》及广州翰墨园所刻的多色套印本,这都达到了中国书籍雕版套色印刷技术的顶峰。

清乾隆朱墨套印《文选》

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古文渊鉴》

清光绪广州翰墨园刻五色套印本《杜工部集》

清晚期同治年间,随着西方彩色印刷技术的引进,中国传统彩色雕版印刷技术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末西方彩色印刷

至此,我们简要回顾了中国古籍传统套色印刷的发展历程。今天,在中华文明重新崛起之时,我们不仅要为祖先的智慧而自豪,更为所肩负的复兴民族的责任而振奋!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技艺,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