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永刚| 你能做到待父如子吗

 香落尘外 2020-03-19
你能做到待父如子吗
作者:梁永刚  编辑:微凉

近日读书,看到一则关于清代画家郑板桥的轶事。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做了几年“七品芝麻官”,辞官归去时,百姓留恋不舍,相送五十余里。最后,有人请郑板桥给百姓留几句“临别赠言”。郑板桥看着情深意切的百姓这样对待自己,非常感激,沉思片刻后举手对众人说了一句话:“愿诸君待父母如待子女。”说罢,鞠躬,跨驴而去。

说句心里话,第一次看到“待父母如待子女”这句话,我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入情入理,意味悠长。常言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普天下的父母谁不疼爱自己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爱可谓是与生俱来,恒久不变,他们只是一味地给予和奉献,对子女的要求却很低,只要生活的最基本需求有了保障,父母们一般不会给子女添麻烦,即便是有更多更高的需要,也是藏在心里,或自己想办法解决。那么,子女对待父母又怎么样呢?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做到了“待父母如待子女”?当然,对父母敬之、爱之者的人还是大多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父母做牛做马是理所当然,父母年老,吃穿住行反倒成了累赘,故而对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成人的年迈父母不恭不敬,不爱不养,报以白眼,冷若冰霜。为了霸占房屋、争抢财产,甚至把父母赶出家门的事情经常见诸报端,受到众人谴责。

作家张洁在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写到,“柔韧宽仁的母亲对女儿的顺从、依赖、忍让,刚强率真的女儿对母亲的体贴、埋怨、痛悔……所有的磕碰、琐碎、缠绵,一夜之间都不复存在,只有这些锥心泣血的文字里,诉说着永远的母女之情。”张洁说,“一个人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个真实故事,说的是河北沧州的一个企业老板多年来与自己的老母亲形影不离,不管是谈客户、应酬、长途出差、外地留宿,都把母亲带在身边,还为母亲准备好各种零食放在身边,母亲什么时候想吃了随手就可以吃到。原来是这位母亲因患病变得神志不清,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交流,待在家里让别人照看,经常会出现打人、骂人这样无法控制的局面,只有儿子在身边,和儿子在一起心里才安稳,好像病症也不怎么发作了。所以,为了母亲能过得舒心、踏实,儿子就想出了带着母亲工作的主意。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有母亲在身边,儿子没有了后顾之忧,母亲也很配合地安静地待在一边,生意上的客户与母亲聊天、拉家常,对母亲嘘寒问暖,母亲每天过得很放松,很开心,这位老板的生意不但没有受到母亲的连累,反而蒸蒸日上,他本人也获得客户更多的信任和尊敬。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最让人揪心的人生遗憾。有生之年,无论境况怎样,条件如何,作为子女的我们,都要尽力避免这种遗憾的发生,以“待父母如待子女”的心尽孝,就像河北沧州的那位老板,对母亲不但做到“孝其身”,更重要的是“孝其心”,让母亲感到快乐,踏实,受尊重,让母亲没有因为年老、体衰、有病而感到自己无足轻重,可有可无。




作者简介
梁永刚,男,1977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1998年以来,相继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电视报》《读者》《思维与智慧》《散文选刊》《启迪》《佛山文艺》《华夏散文》等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多篇,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并多次获奖,出版有散文随笔集《爱到深处情自浓》。2008年12月荣获第四届河南省青少年读书成才奖。2016年3月散文作品《风吹过村庄》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副主编:微凉                 
排版编辑:微凉  绿腰  飘渺  黄莉苹
审稿编辑:  慕柒  清欢  童话
终审,校对:烟花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深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