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少儿守护人 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30岁的姑娘辛迪加选择辞职参加高考,她并非没有读过大学,她早在2010年就从中南政法大学毕业了。当年辛迪加的妈妈为了不让她去外地工作,就将辛迪加的毕业证藏起来了,一直都没有给辛迪加。 辛迪加说,从小妈妈就比较强势,所有事情都是妈妈做决定,即使自己表达了不同的想法,妈妈都未放在心上。虽然现在已经30岁了,但还是想努力一番,摆脱妈妈极强的控制欲,选择自己的人生。 辛迪加的妈妈并不是个例,像这样有极度控制欲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并不知晓过度的控制孩子的生活,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时间难以愈合的。 01、过强的控制欲, 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 综艺《我家那小子》中朱雨辰妈妈曾说过:朱雨辰发的每一条微博她都会看,每一段感情她都知晓,不管朱雨辰去哪里,她都会跟在朱雨辰的身边,这种对儿子无死角的控制欲和令人窒息的爱让人不寒而栗。 朱雨辰也曾想过反抗,他的妈妈也说过会改变,可是多年过去并未改变半分,在她看来,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是因为爱孩子,正如她所说:“我完全没有自我,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我的儿子。”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控制欲过强是许多父母的通病,他们从未意识到它带来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还会为自己的控制欲寻找各种借口,用爱的名义捆绑着孩子。 我们听父母说过这些话:不要和成绩不好的同学来往,因为他们会带坏你;一定要考上清华、北大,才能出人头地;一定要早点结婚,不然等年纪大了,优质的对象都被别人挑走了等等。 这些言语的背后都是父母打着爱的口号,控制着孩子人生的发展轨道。他们将孩子当做自己生命的延续,完成他们未曾完成的遗憾。因为他们过度的控制欲,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02、过强的控制欲, 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无法忍受母亲宋倩无孔不入的控制欲,在高三的时候抑郁了,绝望的她去到海边,想通过跳海的方式逃离妈妈的控制。她在跳海时哭着对妈妈说:“你从来都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逃离你。” 英子的妈妈为了时刻知道孩子在房间的动向,将孩子卧室的墙壁安上了透明玻璃;为了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让孩子吃麦当劳、麻辣烫等垃圾食品,为了给孩子补脑,每天炖各种药膳。在得知孩子决定报考南京大学的天文系,坚决反对然后执意让孩子上清华。 他们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控制着孩子的饮食起居,将自己的欲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控制着孩子所有的决定,这样的控制欲令人无法呼吸。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会对孩子的幸福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它和丧失至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程度是相近的。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控制是孩子独立的绊脚石,会让孩子没有机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难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社交恋爱都不敢去尝试,离开父母后极易活成一座孤岛。 03 、父母的适时放手, 利于孩子的成长 伊能静曾在微博分享了自己对于儿子的教育理念,她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给儿子报各种辅导班,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当她得知孩子想学画画、作词作曲等等,她会给孩子找最好的老师,陪伴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为父母,伊能静做的很好,她适当的放手,给予孩子信任、支持、陪伴和引导,不会用单方面、世界统一的标准“为了孩子好”去控制孩子的生活,她选择的教育方式是和孩子一起探索、讨论和尝试,这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这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最好的教育方式。 那么如何像伊能静一样,减轻对孩子重度的控制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 1)从分清界限开始,减轻对孩子的控制欲 中国是一个注重亲情,但是缺乏界限感的社会。作为父母,需要分清和孩子的界限,不要包揽孩子的一切,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给予他们一定的私人空间。 2)重视平等沟通,降低自己的控制欲 很多高控制欲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是选择凌驾于孩子之上。其实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没有高下之分的。作为父母,不妨试着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姿态,平等的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真正做到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做法。 3)重塑自信,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较深的影响,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否定自己,甚至怀疑人生。作为父母,不妨试着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多给一点信心的微笑和鼓励的拥抱,减少对孩子的控制欲,让孩子活出自己的人生。 尹建莉曾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中写道:“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的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是把顺序弄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情,会让孩子的成年生活感到窒息。” 父母过度的控制欲,会让孩子失去自己的生活;父母过多的控制欲,会让孩子产生心理疾病。与其过度控制孩子,不如选择适当放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不是谁的附属品,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模样。 监制:邓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