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雅兰读经》系列之《论语·阳货》两则

 野有雅兰 2020-03-20

 17.11《论语·阳货》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导读】此章辨礼乐之本

【读经】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玉,石之美者。圭璋之类。

帛,缯帛(白色绢或绸)。束帛之属。

玉帛,行礼之物。

礼主于中而不在物。人之行礼,必先有敬心而外加以玉帛,始谓之为礼。孔子在这里明示,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

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钟鼓,乐之器。

乐主于和而不在声。人之为乐,必先有和气而发之以钟鼓,始谓之为乐。乐之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非谓贵此锺鼓铿锵而已。若遗其本,专事其末,无其內,徒求其外,玉帛钟鼓不得为礼乐。故孔子重言叹之,明礼乐之本不在玉帛钟鼓。

【参考译文】

有一次有人听到先生说:“人们总在谈论礼——礼呀,礼呀,难道仅仅的说是玉帛这些礼物吗?人们总在谈论乐——乐呀乐呀,难道仅仅意味着钟鼓这些乐器吗?” 

【补充一点常识】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嘽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记·乐记》

17.19《论语·阳货》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导读】此章戒人慎言

【读经】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夫子是突然欲无言的吗?

读完整部《论语》可知,孔子并不是突然才有此“欲无言”想法的。少言无言,忘言忘道,废去应问体道自冥效法天地是孔子始终如一的追求。这体现在《论语》各篇及《易经》和《礼记·孔子家语》以及其他先秦诸子之书中。春秋时代王者之迹熄,孔子欲忘言不可得,不得已而言理,以答学者之问。于是才有了这部指导世人的万世准则——《论语》。

在《论语》首篇《学而》中,夫子就提出"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才算好学《为政》篇,当子贡问什么是君子时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把事情做好,再按照做的说)";《里仁》篇则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接着又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愿说话迟钝,做事敏捷)。至言无言,至为无为。到了《论语》接近尾声之《阳货》篇,夫子“欲无言”不仅是水到渠成更是夫子高行入世的真实回放。这一点,希望体会到夫子深意的学人和我一起践行之。《易·系词上》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大意:言论和行动,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关键。言行一旦发出,就成了事情成败、人身荣辱的关键。怎能不慎重呢?)

继续读论语

欲,愿也。——《玉篇 · 欠部》 

小子,子贡自称。指弟子。

夫子以言之为益少,所以愿无言。

子贡闻孔子准备不说话了,就说:“夫子若不言,弟子们何所传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夫子开始以天不言而四时令行举例子了。喻人若无言,但有其行,不亦如天地之大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故夫子“欲无言”。

【参考译文】

有一次有人听到先生说:“我根本就不想说话。”子贡道:“如果您不再说话,我们这些学生怎么从您那里学东西,然后去教别人呢?”先生说:“(抬头看看天吧)天说话了吗?春、夏、秋、冬四季按照固定时间轮转,自然的万物仍然按照自身的节令生长。看看上天,它说话了吗?

一点资料

【孔门大道】——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

孔子闲居,子夏侍。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达於礼乐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无,以横於天下,四方有败,必先知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矣。"

……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闻之矣,敢问何谓三无?"孔子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子夏曰:"三无既得略而闻之矣,敢问何诗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威仪逮逮,不可选也',无体之礼也。'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服之丧也。"

……

"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礼记·孔子闲居》

今天就到这里!

计1836字

2007-07-04 17:31


传承经典  传播美与安宁  尽在雅兰在世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