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0年前的黄河铁牛捞出后,为何露天放置不保护?专家:谁敢动它

 昵称66395940 2020-03-20

黄河被称为是我国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华夏先民于8000年前在黄河流域建立起了大地湾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之后中华大地的各地区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出现了文字、道德礼仪和制度等。星巴克 致癌淘宝直通车优化win7怎么重装系统

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秦国为了进取河东,因此自哀蒲州一带修建了河桥,而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源于该桥该地,后历朝历代都造过浮桥,因为黄河的特别,也只能建造浮桥,唐朝时期开始将河桥称为“蒲津桥”。

蒲津渡则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古渡口,被称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所以这里时不时的发生战乱,唐朝时期蒲州城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少了些许战乱,一跃成为了六大雄城之一。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决定对蒲津桥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以便于统治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兵部尚书张说主持蒲津桥的改建工程,命人加固了石堤,将之前的木桩改为了铁牛,易笮索为铁链。

之所以选择铁牛的形象,是因为牛可造福于人民,古人也借希望于铁牛震慑泛滥的黄河水,不仅是起到固定索桥的作用,在《易经》中就有一句话:“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而当年为修蒲津桥所用的铸铁耗去了当时年铁产量的四分之一,但一座相对结实的铁索桥出现在了黄河之上。

后来浮桥还是毁于了战乱,但在元朝时期还能看到屹立在两岸的铁牛,20世纪40年代,当地的人在枯水季节还能摸到沉入泥沙之中的铁牛,而且还发生过行船被铁牛刮伤船底的情况。

不过三峡门水库蓄洪后,使得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并深埋进了黄河之中。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开始探索黄河蒲津渡遗址,第二年,1200年前四尊铁牛和铁人,还有七星铁柱等镇河的物件再次重见天日。每尊铁牛都栩栩如生,约有1.9米高,长约3米,宽约1.3米,重达30吨左右。

只是铁牛们被捞出后,却只能在出土地方的附近露天摆放,也没有进行保护措施,这是为何?专家:谁敢动它?

其实铁质文物的保护问题困扰着整个考古界,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不破坏铁门的情况下,将铁牛提升然后放置到更远的地方,又该怎么防止铁牛生锈等,不过这四尊铁牛历经了千年,模样并没有很大的变化,也让现代人非常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位于蒲津渡的四尊铁牛,它们无声的见证了各朝各代的发展,即使战乱将浮桥破坏,它们依然“冷眼”看待,如今该地的发展也已经蒸蒸日上,四尊铁牛还照旧待在黄河边,虽然它们不再帮助浮桥固定,但我们透过铁牛,看到曾经的朝代开始,笔者也希望铁牛们能够再次发挥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