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迁徙流坑的人物、时间与事件

 荷香月暖 2020-03-21

    明朝嘉靖年间以五季开平(公元907910)迁徙, 与五季开宝(968976),一字之差,造成后人对迁徙的误解和错误记载。


       迁徙流坑的人物、时间、事件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董合迁徙流坑在南唐时期,就否定在杨吴时期迁徙;董谦是唐末观察使也是监察官,属于朝廷安排的“四十余道”中的淮南道地方军政长官。905年,杨行密任命招讨使逐步兼观察使,行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 在此时任官,监督地方已经没有必要。杨行密病殁,“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 天佑三年(906),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被鸩杀,天佑四年(907)朱温称帝,此时唐已亡,董谦在907年感觉失去希望,在天佑五年(908)张颢、徐温发动兵变之前,董谦隐居流坑,实际应该是逃命至流坑了;南唐(937-975)与开平(公元907910,不是一个时期。因此,董合不是在开平时期迁徙,况且开平时期早于董合的祖辈万一在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创建黄山寺时间,明显不是开平时期迁徙,毕竟董合的祖辈父辈还世;董合在南唐建立初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杨吴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万一正是扩大置买田地的时期,也不是迁徙时间,况且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万一公尚在人世,与昇元年间(937943)相距1022年,这期间两代人要完全去世,也不符合常理。毕竟,董合三兄弟需要在父辈去世安葬之后,才分迁。因此,周鸾书以五代升元年间作为董合迁徙的时间,即没有迁徙的动机,也没有迁徙的必要,且父辈尚在世不可能迁徙。因此,以此升元时期迁徙,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

倒是在此时期,随熹公至武宁的珪公父子是迁徙时间。熹公六子, 董熹的长子董珪,珪公“壬辰(长兴三年公元932年)起兵,癸丑(广顺三年公元953年)秋奉命领兵出戌淮徐,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葬建昌黄田畈(今永修县白槎乡),其墓1970年因修建柘林水库淹入水中(现名庐山西海)。珪公之孙董有林(1082114472岁),字淑英,北宋(见《钦定四库全书.梁溪集.卷五二》、《南康府志》)建昌麻溪禾场里(今永修县虬qiu津镇麻潭大房董村)人。熹公四子琨公,居洞里源;熹公六子辅公,由江都仕籍任新蔡令,乔居黄梅山麓,复迁蕲春之东关因世家焉,后迁广济。其余三子:璋、珮、瑗,居流坑。董熹公后唐年间任武宁令,转任临川(江西抚州)任太守,终为中书,宋建隆二年(961)二月,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府。董熹公为中书,后回到璋、珮、瑗三儿子居住的流坑,不久董熹公以及妣刘氏夫人相继去世,追赠文忠公(参知政事),璋、珮、瑗及其后裔宗谱未记载迁徙,应从流坑迁徙外地;

赵匡胤971年啃掉了南汉一个硬骨,南唐则成了唯一的对手。赵匡胤要的不是南唐的低眉顺眼,而是要彻底臣服。当南汉被灭后,赵匡胤加快进度训练水军。南唐后主李煜,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采取反间计,将南唐主战派林仁肇杀害。三年后,水军战力已成。宋灭南唐之战是北宋开宝七年(974)九月至八年(975)十一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消灭南唐的著名作战。因此,董合是在祖辈、父辈去世,并安葬在黄山寺周边后,三兄弟分别迁徙,迁徙时间是即将动乱前,开宝六年(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在973974年迁徙有了充分理由。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年。

开宝年间消灭南唐前,还是在没有完成国土的统一。因此北宋的开宝年间也属于五季时期。嘉靖时期以董合五季开平迁徙与五季开宝年间迁徙,一字之差,但对后世导致混淆混乱。

   关键词:开平  开宝  升元  南唐  董合

 
 

我在《董合迁徙流坑立村在开宝六年至开宝七年(公元973974年)》、《谦公及其后裔在流坑的初探》、《从碑文记载考证董谦董合两支派的流坑迁徙》、《黄山庵、黄山寺、杨筠松与流坑迁徙》、《江西三大庭中的谦公先居住流坑的记载》论证董合在973974年为迁徙时间;不是五季开平初,也不是五代南唐昇元年间(937-943)。

 “开宝六年(973年),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以李煜拒命来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在973974年迁徙有了充分理由。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年。

   因此,开平(公元907910与开宝(968976),一字之差,造成后人对迁徙的误解和错误记载。

1、   董合迁徙流坑不是五季开平年间

1.1、记载开平年间的事件与时间的相互矛盾

    明朝嘉靖年间, 黄霖作《重修黄山祠碑记》“宜黄黄山寺始唐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广川郡董公万一居士所施创也。”又载: 董氏当唐时自河涧徙居临川之霍源,五季开平初(公元907-910)徙居流坑,科名宦业甲江右。”。同期,南京礼部主客司郎中前翰林国史编修邹守益《董氏新谱序》也以“至赠司徒公合,当五季开平初,始迁流坑时,地隶庐陵,曰庐陵派

同在一个《重修黄山祠碑记》,万一的孙子董合迁徙在(公元907-910)时间早于万一创建黄山寺时间,明显不符合。董合的祖辈万一,在五季顺义间(921927)还没有去世,万一考妣、尚三去世安葬在黄山寺周边,其后董合才迁徙。因此,不符合实际。

   1.2、五季开平年间不在南唐时期  

    五代十国(907-979),一般又简称“五代”,五代并不是一个指朝代,而是指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中国本土为止。

   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宋秦观《淮海集巻十三进策》《安都》:“故汉唐定都皆在周雍,至五季以来,实始都梁”。宋叶绍翁《南屏兴教磨崖》:“钱塘自五季以来,无干戈之祸”。宋史上说:“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其后,文武官参为知州军事,二品以上及带中书、枢密院、宣徽使职事,称判某府、州、军、监。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

    公元907年,军阀朱温篡夺皇位,建立后梁,为中国带来黄金时代的大唐王朝,终于走下了历史的舞台。从朱温篡唐到赵匡胤于公元960年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之间约有五十年的时间。 

     在这"五十年中",中原地区先后有朱温建立的后梁(907年~923);

     李存勖建立的后唐(923年~936);石敬瑭建立的后晋(936-946);

     刘知远建立的后汉(946年~979)(后汉950年以后只局限在太原一带); 郭威建立的后周(951-960)

     5个短命王朝,故曰"五代"

因此,南唐(937-975)的时间,是董合迁徙的时期,与开平(公元907910,不是一个时期。

 
 

2、后周与南唐的历史

      2.1、后周“陈桥兵变”的历史

     907 年,朱温在开封定都,当了后梁皇帝,改名朱晃,这就是后梁太祖。 后来他被其子朱友球所杀。 朱友球杀死朱晃后,自己又被其弟朱友贞所杀。朱友贞就是后梁末帝。他在位期间 跟唐朝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为争夺地盘,进行了激烈的战斗。923年,李存 勖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都城设在洛阳。

     后唐李存勖是血战20年而得天下的。魏州发生了兵变。李存勖派李嗣源带兵去镇压。没想到,李嗣源反与魏州士兵联合,推翻了李存勖,自己进洛阳当了皇帝。李嗣源 是李克用的“养子”,历史上称他为后唐明宗。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叫石敬瑭,是一个野心家。他趁着后唐混乱的时候,于936年请 契丹统治者帮助,从太原起兵进攻洛阳,灭了后唐,建立后晋。

    946年,契丹进入开封,烧杀掠抢,被中原人民起来赶跑。 后晋随之灭亡。

    这时,太原节度使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政权,带兵进入开封,成 为中原的统治者。950年,邺都留守郭威带兵攻入开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政权。

     此间,南方十国也处于分立割据之中。唐末,王建据有四川,后又取东川,907年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建都成都。925年,庄宗派兵攻灭前蜀,934年孟知祥称帝, 建元明德,重建蜀国,史称后蜀,仍都于成都,965年为宋所灭。

     唐末,杨行密占据淮南28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927年其子杨溥称帝,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己称帝。国号大齐,改元升元,次年改姓名为李升,改国号唐,史称南唐。 951年南唐出兵灭楚。975年南唐被宋兵所亡。

      钱镠在唐末占据杭州地区,后吞并浙东,占有两浙10余州之地。907年后梁封他为吴越王,978年吴越亡。 王潮、王审知兄弟在唐末占有福建,909年后梁封王审知为闽王。945年闽为南唐所灭。 

     马殷在唐末占有潭(今湖南长沙)、衡(今湖南衡阳)诸州,后梁开平元年(907 年)被封为楚王,951年为南唐所灭。 

     唐朝末年,刘隐据有西至邕州(今广西南宁)、东至潮州(今属广东)的岭南广大地区,917年其弟刘岩称帝,国号越,不久改为汉,史称南汉。971年被宋所灭。 

     907年,后梁大将高季兴驻守江陵。924年,后唐封他为南平王。963年为宋所灭。 

      十国中唯一在北方的是北汉。951年,刘崇在山西太原称帝,史称北汉。979年被宋所灭。 后周时,政治才有所改革,生产也有所恢复。 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为后来后周的赵匡胤(即宋太祖)统一全国、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由于赵匡胤在后周任归德军节度使的藩镇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可见,赵匡胤是在一国后周建立北宋,天下割据势力林立,天下尚未统一。 北宋初期依然属于五季时期。

    2.2、南唐建立的历史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混战。其中,杨行密掌握的淮南镇是当江南最具实力的藩镇。唐景福元年(892),杨行密割据江淮,被拜为淮南节度使。天复二年(902),唐朝封杨行密为吴王,此时吴国政权初具雏形,国号""由于此。吴国(902-937)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又称"杨吴",亦称"南吴,弘农,淮南"。吴国是第一个实现由藩镇向王国的转型,使得南方割据势力与北方中原政权并存的局面得以实现,为南唐奠定基础,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战火虽然平息,但江淮间长期存在的地方武装集团依旧活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定。杨行密及时采取有效政策,以求迅速安定乡里。“先是江都多盗,令虽严,莫能禁止,及是为简获者,必询其部分姓名所盗之物,尽其面,于是寇窃皆息。”同时又利用当地土豪熟悉情况的优势,以求整治社会环境。“行密得淮南,以霍邱地界南北,盗贼交会,难可防限”,于是利用当地人朱景“且伺北鄙之奔突。”“景招合无赖年少,得绝技者百余人,抚驭之,尽与捕猎,暮分巡警,月余而材技疆力,无有及景者,以是服从如一,沿淮群盗莫敢犯之。”这些举措是的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生产,从而顺应了民心,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江淮之间本为富庶之地,但是经过长期混战,早已经变得疮痍满目。“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杨行密见此情景,立即“招合离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同时他本人也务行节俭,“赐予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为解决财政困难和物资短缺的问题,杨行密本想通过以茶盐换取民间布帛的方法来充实军用。这时幕僚高勖建议道:“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渔利以困之,将复离叛。不若尽我所有,以邻道所无,足以给军。选贤守令,劝课农桑,数年之间,仓库自实。”杨行密采纳了该意见,结果“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为杨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吴国开创者杨行密在与其他割据势力争夺江淮地区时施行了招抚流离、恢复农业经济的劝农政策 。杨行密在高勖的建议下对外发展贸易,对内劝农兴业,减轻徭役,少征赋税,建立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为区别于前春秋战国之际的诸侯国吴国,以及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史学界一般在前面加上统治者的姓氏称之为杨吴;919(唐天佑十六年),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称吴王。

    905年十一月,杨行密去世,时年五十四岁,其长子杨渥继立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接着拥立杨隆演继位。杨隆演建立吴国后并不快乐,于是放纵自己,以致生病卧床,第二年便去世了。张颢随即又被徐温所杀,至此杨吴大权尽掌握在徐温之手。大将徐温通过权力斗争逐渐独掌大权达20年之久。其间杨氏虽有立国称王,史称杨吴。但不过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天佑十六年(919)晋吴国王,改元武义,自是与唐朝断绝法统。920年,杨隆演病逝,拥立杨溥继任吴王。927年,杨行密第四子杨溥称帝。杨隆演去世后,徐温立其弟丹阳郡公杨溥为吴国王,改元顺义。

顺义七年(927),徐温去世,养子徐知诰继其权位,徐温义子徐知诰操纵吴国朝政。子徐知诰继任金陵府尹,操纵吴国朝政。933年,徐知诰采纳谋士宋齐丘建议,欲迁都金陵,于是修缮金陵府治为皇宫。935年,吴帝封徐知诰为齐王,次年,以金陵府为西都,广陵为东都。

 徐知诰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高位重爵,推与宿旧";另一方面则积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奖拔北来士人。日后南唐政权中著名的北方人士如韩熙载、常梦锡、马仁裕、王彦铸、高越、高远、江文蔚等,都在此时聚集于徐氏身边。其次,江南一带的著名人士如宋齐丘、陈觉、查文徽、冯延巳、冯延鲁、边镐、游简言、何敬涂等,也在此时由徐知诰提拔起来。经过10年苦心经营,徐知诰不仅完全获得了杨氏旧臣的支持,而且触合了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力,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终于在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徐知诰废吴帝杨溥,登上皇位,国号大齐,年号昪元。 "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

     937年,杨溥让位于权臣徐知诰,杨吴灭亡。徐知诰改国号为齐,又自以唐室之后,复姓李,易名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2.3、董合迁徙在南唐,在杨吴内部权利争斗时期迁徙的是董谦。

     董槐谱序中泉溪董氏董谦公在唐末时期“谦为观察御史,按行江淮,因梁移唐祚,遂征兵讨乱,诸镇强横,各据不发,……遂弃官潜至乐安流坑隐居焉。”。监察御史品级仅正八品下,内外官吏均受其监察,权限甚广,颇为百官忌惮。员额,唐为十五人。观察使也是监察官,是唐代后期出现的地方军政长官。董谦公为唐末时期的官员,依据其按行江淮”,则属于到江淮“出行巡察”,属于朝廷安排的“四十余道”中的淮南道地方军政长官。“淮南将陶雅、陈璋拔婺州,执刺史沈夏以归。杨行密以雅为江南都招讨使,歙、婺、衢、睦观察使;以璋为衢、婺副招讨使。……杨行密长子宣州观察使渥,素无令誉,军府轻之。行密寝疾,命节度判官周隐召渥。……行密以润州团练使王茂章为宣州观察使”。(见《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五卷》。杨行密藩镇割据时,“在南方政权中,南唐最强”。天佑元年(904年)“各藩镇都是以兴复为借口,扩大自己的势力,且相互并吞,并没有真正的讨伐朱全忠。”董谦巡察感知“各据不发”, 况且,905年,杨行密任命招讨使逐步兼观察使,行使“掌管镇压起义、抗御外敌、招伐叛等”, 在此时任官,监督地方已经没有必要;从事镇压职能,使董谦等人感觉失去希望,将迫董谦观察使退出。天佑二年(905)杨行密病殁,“杨渥喜好游玩作乐,其亲信不断欺压元勋旧臣,将领们颇感不安”。 天佑三年(906),唐哀帝李柷(原名李祚)被鸩杀,天佑四年(907)朱温称帝,国号梁。天佑四年(907年,此时唐已亡,吴不承认后梁,仍沿用唐年号)”,因此,董谦在907年感觉失去希望,在天佑五年(908)张颢、徐温发动兵变之前,董谦隐居流坑,实际应该是逃命至流坑了。(见《泉溪董氏先祖董谦迁徙的初步分析》)。

而董合迁徙流坑是在南唐,因此迁徙流坑的时间晚于杨吴时期的董谦。

   3、周鸾书以南唐升元年间为董合迁徙流坑,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

3.1、南唐初期,息兵安民,迁徙缺乏必要的动机     

南唐立国后,烈祖李昪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与毗邻诸国保持了较为平和的关系。同时结好契丹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复苏并迅速发展。同时,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江淮地区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李昪设太学,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士大夫理想的栖身之所。

    升元七年(公元943),烈祖李昪驾崩,子李景继位,改名李璟(公元916~961)即南唐元宗,有保大、中兴、交泰三个年号。

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董合作为宜黄富甲一方的,南唐昇元年间(937943),南唐安定环境,943年前在南唐有良好的经商环境,是五季顺义间(921927)以后,是清然的儿子董万一广置田地家业的梁海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安定环境下,没有战争,迁徙的动机是比较少的。何况迁徙到当时比较偏僻的流坑,相距百里。不利于管理家业田地。

昇元年间(937943)以后,有战争,但不在升元年间。因此,周鸾书把董合迁徙流坑仅仅凭借董傪《登科题名录序》“李氏据有江南”,就以南唐建立时间开始,至南唐灭闽前的升元年间,对董合的迁徙时间进行确定,缺乏充分的历史依据。

同时,五季顺义间(921927年,五代杨吴顺义年间)。万一公尚在人世,与昇元年间(937943)相距1022年,双江聂豹撰《重修黄山寺檀樾祠碑记》:“抚州宜黄之黄山寺,盖自霍源董万一所创建,寺址旧为庵。唐天佑元年(公元904),万一葬其考于庵后(蜈蚣形戌山辰向妣儒人乐氏于庵前之右(人形巽山乾向),于是捐何陵塘常稔田一千三百亩,鱼塘八口,火佃三十二所。因月轮和尚持为寺僧年间,于所施田分百亩之人,以奉时祭,备董氏来者供应。……万一君偕其配邹氏葬寺前右畔(凤形巳山亥向)其冢。子尚一偕其配吴氏葬杨梅坑(冲天凤形申山寅向),配杨氏葬北源陈家坑(团凤形卯山酉向)。盖皆所嗣葬云。”这期间两代人就要完全去世,也不符合常理。毕竟,董合三兄弟需要在父辈去世安葬之后,才分迁。

3.2、董熹的任职与其长子董珪为武官,与时间吻合

     董熹,约897年出生,在吴国在顺义七年(927)杨溥称吴皇帝的后唐天成年间(926-929)30岁左右为武宁令。后唐疆域广阔,主要控制着中国北方地区,东接海滨,西括陇右、川蜀,北带长城,南越江汉;族谱不使用南吴年号的原因,是925年至933年,南方诸国除南吴、南汉外皆奉后唐正朔;董槐《宋·泉溪董氏原谱序》载:“熹吾肇迁祖也,贤良博学,后唐征为武宁令,转任临川郡守,终为中书,参知政事,追赠文忠公。”后唐天成年间(926-929)征为南昌武宁令,生六子:珪、璋、珮、琨、瑗、辅)。珪父熹公任武宁令,珪公爱泉溪山水壮丽,遂留家焉,后葬建昌黄田坂上;珪公生嵩、崇(崇徙居尚漳港蔡,生子渊)、屵(山加广字)。屵公祖居修坡,元配石溪黎氏夫人,生子三:園、囿、团,均守旧业,厥后屵公复迁建昌石门,娶萧氏生子一:有林。

     因为,参知政事与宰相于政事堂同议政事,职权、礼遇接近于宰相。后唐恢复枢密院,设院使、副使。后唐庄宗时候,用武臣为枢密使,从此,文事任中书,武事任枢密。枢密使分宰相事权,有“枢相”之称。五代以“使”名官的现象相当普遍,据《五代会要》所记,有30多种。重要的是三司使。十国官制也效仿唐朝。各国一般都设有省、台、寺、监等机构,官名有平章事、尚书、侍郎、枢密使、翰林学士、御史、郎官等。有的还设有丞相,有的不称丞相,而称参知政事、参相府事。地方州、县仍设刺史、县令,上面也有节度使等。族谱中的“追赠文忠公”,我认为应该是与“参知政事”一起追赠。

     3.2.1、李景即位后的对外战争,与董熹转任临川太守

     李景继位这一时期中,南唐与吴越间战祸频起,而吴越国的军事行动往往与中原政权互相呼应。李景(初名景通)继位之后,董熹公转任临川(江西抚州)任太守,终为中书(应不是族谱的中书参政知事)。

     为了对付吴越,保大三年(公元945),南唐乘闽国内乱之机出兵占据建(今福建建瓯)、汀(今福建长汀)、漳(今属福建)三州,灭亡闽国,俘闽主王延政。形成了对吴越三面包围的形势。而吴越国也乘势出兵与南唐争夺闽国之地,并夺得福州(今属福建)

     保大七年,淮北因处于晋、汉朝代交替的混乱之季,李璟见有机可趁,派皇甫晖出海、泗诸州招纳正相互混战的各路豪强武装和因战乱四散的流民。

     保大九年,马希粤与马希祟兵戎相见,南唐遂借机出师,一举灭马楚,马希崇降。后来,楚将刘言又起兵击败了唐军,后刘言被其部下杀死,周行逢及其子周保权又先后统治湖南,楚地得而复失。

       3.2.2、后周入侵与迁都,是董熹及其儿子辗转流坑的原因    

      后周的柴世宗是一位有着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准备统一整个国家。后周的策略是先南后北,准备先讨伐蜀国和南唐,再北伐契丹。后周是中原地区的大国,南唐是南方的大国,后周想要统一南方,就要先讨伐南唐。

      董熹的长子董珪,珪公“壬辰起兵,癸丑秋奉命领兵出戌淮徐”(查阅五代十国只有一个壬辰年为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只有一个癸丑年广顺三年公元953)。多历险阻乃老病告归。熹公长子董珪为武官,奉令领兵出戌淮、徐,为安远将军轻车都尉。葬建昌黄田畈(今永修县白槎乡),其墓尚在,1970年因修建柘林水库淹入水中(现名庐山西海)。珪公字朝瑞号梅隐娶王氏俱葬建昌黄田坂、七星赶月地,坐北向南(见《珪公田记》),珪公之孙董有林(1082114472岁),字淑英,北宋(见《钦定四库全书.梁溪集.卷五二》、《南康府志》)建昌麻溪禾场里(今永修县虬qiu津镇麻潭大房董村)人。生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壬戌年(1082),殁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四年甲子年(1144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中进士,官至湖北荆州刺史。有林生孝均,均生子三:汝霖、汝明、汝楫,复迁潭后,子姓有分石下龙潭、霞源、中津、廷分、湾头、缨分星子、宁州力田、厚塅……(见《屵公支派序》);熹公四子琨公,居洞里源;熹公六子辅公,由江都仕籍任新蔡令,乔居黄梅山麓,复迁蕲春之东关因世家焉,后迁广济。其余三子:璋、珮、瑗,居流坑。

吴越国就心甘情愿替后周作战。吴越国是后周的盟国,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吴越国作为后周这边的参战国家,派出了水军进攻南唐的军队。南唐也联络了很多国家进攻后周,后蜀就是南唐这边的参战方,还有契丹。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公元958年),周朝三度入侵南唐,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汉阳,双方“划江以为界”。南唐对大周称臣。去帝号,称国主。去交泰年号,称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凡天子仪制皆从降损,李璟为避周讳,改名景。同时,南唐奉周正朔,用其纪年。自此大唐国力大损,不复昔日强盛。这次战争以后,南唐没有了争霸的实力,只能龟缩于江南之地。

     宋建隆二年(961)二月,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称南昌府。

董熹公为中书,后回到儿子璋、珮、瑗居住的流坑,不久董熹公以及妣刘氏夫人相继去世。董熹公享阳春65岁左右。而后,璋、珮、瑗及其后裔宗谱未记载迁徙。应从流坑迁徙外地,应该也没有什么墓碑。

     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李璟驾崩,因其长子李弘冀已亡,其六子李煜(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后周攻南唐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经济上,自淮南战败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缴纳高额贡奉。南唐原先地跨长江南北,江南北之间的经济有互补性,如江南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自此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赋税,以至怨声载道。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乱。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轮的党争开始了。当宋军从周围步步紧逼时,南唐仍陷于周而复始的内争中,人心涣散。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但不通晓政治,便把国政托付给做太子时的幕僚张洎。然而,对宋朝还是采取的备战。

  4、宋朝消灭南唐作战前的准备时期是董合迁徙流坑的原因   

     4.1、宋朝消灭南汉

在赵普的帮助谋划下,赵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进叛乱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遂于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卫西、北边境,防止辽、北汉南掠;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开始了统一战争。

     荆南、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湖,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为此,宋廷决定寻机出兵荆、湖。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赵匡胤决定以假途灭虢方略,出师湖南、假道荆渚,以达一箭双雕的目的:长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 周保权为讨张文表,向宋求援。乾德元年正月,以助湖南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 二月初九,攻占江陵(属湖北)城,荆南遂亡。 时周保权已干息内乱,知宋欲图湖南,为阻宋军南下,命指挥使张从富领兵阻截。二月底,宋军水陆并进,突破三江口(南岳阳北),缴获战船七百艘,占领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岳阳)。三月初十,占领朗州,周保权被俘,湖南遂平

     宋平荆池后,即部署攻蜀。乾德三年(965年)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灭亡。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附宋。开宝二年(969年)六月,赵匡胤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物资准备。公元970年(开宝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十州兵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治临贺,广西贺县东南贺街)。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广州),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及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宋军伏击获胜,杀伍彦柔,占领贺州。 十二月,进至韶州(治曲江,广东韶关),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十万于莲花峰(韶关东南)下,列象阵迎击宋军,宋军以强弓劲弩破其阵,占领韶州。开宝四年(971年)正月,宋军攻克英(广东英德)、雄(治浈昌,广东南雄)州。二月,进至马径(广州北),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六万兵,继攻陷兴王府,刘鋹降,南汉灭亡。

 4.2、南唐开始转变政策暗中备战,北宋反间灭南唐主战派

   显德六年(959年),太子李弘冀病逝,钟谟以李煜酷信佛教、懦弱少德,上疏请立纪国公李从善为太子。李璟大怒,流放钟谟至饶州,封李煜李煜(原名李从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为吴王,以尚书令参与政事,入住东宫。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洪州(今南昌),立李煜为太子监国,留守金陵(今南京)。建隆二年(961年)六月,李璟病逝,李煜在金陵登基,更名为李煜,建隆三年(962年)三月,泉州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病发身亡,其子留绍镃袭称留后,李煜降诏追赠留从效为太尉、灵州大都督;四月,泉州部将陈洪进以留绍镃勾结吴越,解送其家族至金陵,推举张汉思为清源留后。六月,李煜遣客省使翟如璧入贡北宋,宋太祖释放南唐降卒千人。十一月,遣水部郎中顾彝入汴京进贡。乾德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陈洪进废张汉思,自称留后,李煜就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以维持泉州对南唐的隶属关系。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宋太祖。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李煜继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直呼李煜的名讳),改为直呼姓名,未得许可。乾德二年(964年),任韩熙载为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主持贡举;又命徐铉主持复试。三月,颁布铁钱。九月,封长子李仲寓为清源公,次子李仲宣为宣城公。十月,仲宣卒,皇后(大周后)感伤而逝,李煜撰《昭惠周后诔》。十一月,太祖遣作坊副使魏丕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件。乾德三年(965年)九月,母亲钟氏去世;十月,太祖遣染院使李光图吊祭。乾德四年(966年)八月,李煜遣龚慎仪持诏书出使南汉,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乾德五年(967年)春,李煜命两省侍郎、给事中、中书舍人、集贤勤政殿学士值班光政殿,咨问国事,每至深夜。开宝元年(968年),境内大旱,宋太祖赐米麦十万石。十一月,立周氏为皇后(小周后)。

       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灭亡。收复南汉后,南边只剩南唐可抵抗。南唐后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备战以防宋军进攻。赵匡胤志在统一江南。李煜对赵匡胤是卑躬屈,目的是在乱世保位置,赵匡胤的目的当然不止于此。他要的不是你的低眉顺眼,而是要彻底臣服。当南汉被灭后,赵匡胤加快进度训练水军。这摆明了是将矛头指向南唐。李煜此时才发觉自己已经深陷重围。必须要转变政策了。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汉阳,李煜非常恐惧,971年年底,他派弟弟李从善到开封来拜见赵匡胤,表示臣服,将南唐国号也去了,以后自己就只是江南国主了,南唐则不复存在。而背地里,他开始募兵备战。并遣其弟郑王李从善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太祖同意,但扣留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军于荆南建造战舰千艘,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北宋战船,李煜惧怕惹祸,没有批复。

     赵匡胤将计就计,热情的将李从善留下,又是封官,又是赐第,还叫他写信给李煜,请李煜来朝。李煜自然不肯,只好再额外增加给赵匡胤的朝贡。赵匡胤不缺这点钱,他的主要目的是要杀掉林仁肇。毕竟他是南唐名将,有勇有谋。关键这人是个强硬的主战派。一年多前,赵匡胤得知消息,林仁肇密谋起兵攻宋。赵匡胤这反间计用得炉火纯青,除去了心头之患。

     开宝五年(972),唐后主中了宋太祖的反间计,将林仁肇杀害。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元宗时,虽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皆设鸱吻(殿脊的兽头);乾德年间,宋朝使者到来,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后再复原;至此,遂撤去一应器物,不再使用。太祖晋封李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并在汴阳坊赏赐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所受封赐道谢,冯延鲁入汴京,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而返。

     4.3,北宋准备征服南唐进行训练水军时期

     赵匡胤971年啃掉了一个硬骨头:南汉。南唐成了唯一的对手。这一仗赵匡胤考虑得很充分。南方多水泽,所以要顺利攻下来,必须把水军练好。当时北宋军队主要是步兵和一定数量的骑兵,水军极少。老赵不愧是成大事者,命人日夜修建战舰,加紧训练水军,三年后,水军战力已成。 开宝六年(973年)夏,太祖遣翰林院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国运衰弱,上书极言劝谏李平为尚书令,徐铉、张洎进言“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潘佑在家中自杀,李平亦自缢狱中。开宝七年(974年),李煜上表求放李从善归国,宋太祖不许。秋,宋太祖先后派梁迥、李穆出使南唐,以祭天为由,诏李煜入京,李煜托病不从,回复“臣侍奉大朝,希望得以保全宗庙,想不到竟会这样,事既至此,唯死而已”。太祖闻信,即遣颖州团练使曹翰兵出江陵,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等随后出师,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时吴越乘机进犯常州、润州,李煜遣使质问,说以唇亡齿寒之理,吴越王不答,转送李煜书信至宋廷。北宋攻陷芜湖和雄远军,沿采石矶搭建浮桥,渡江南进。李煜招募兵卒,委任皇甫继勋统领兵马,全力御敌。

   4.4.灭南唐之前是董合迁徙流坑的时期

   升元年间的安定环境,到其后的对外战争,都不影响宜黄的经济环境。但是,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后,一场大决战就要到来。训练水军的阵阵杀声,战鼓齐鸣,百姓早有所闻。南唐被统一,也是近在迟尺了。董合三兄弟不得不在父辈去世之后,开始变卖财产,开始着手迁徙。973974年迁徙有了充分理由。董合迁徙流坑推定973年。

宋灭南唐之战是北宋开宝七年(974)九月至八年(975)十一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等率水陆军渡江,攻破江宁消灭南唐的著名作战。因强弱悬殊,兵败如山,内殿传诏徐元瑀、刁衎阻隔战败消息,宋屯兵金陵城南十里,李煜尚不知情。 

     宋主赵匡胤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赵匡胤遂进攻南唐。经几年准备,三年后水军形成战力。于开宝七年九月,统领十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属江西)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贵池),占领采石(安徽当涂北)。于十一月中旬,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开宝八年(975年)二月,宋师攻克金陵关城。三月,吴越进逼常州,诛杀皇甫继勋,权知州事禹万诚献城投降。六月,宋与吴越会师,进发润州,留后刘澄投降。洪州节度使朱令赟率兵十五万前往救援,行至皖口,遭遇宋军。朱令赟下令焚烧宋船,不料北风大作,反而烧至自身,朱令赟与战櫂都虞候王晖皆被擒(皖口之战)。外援既灭,北宋尽围金陵,昼夜攻城,金陵米粮匮乏,死者不可胜数。李煜两次派遣徐铉出使北宋,进奉大批钱物,求宋缓兵,太祖答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十二月,金陵失守,守将呙彦、马承信,马承俊等力战而死,右内史侍郎陈乔自缢,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开宝九年(976年)正月,李煜被俘送到京师,宋太祖封为违命侯,拜左(一说右)千牛卫将军。同年,宋太宗即位,改封李煜为陇西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李煜死于北宋京师,时年四十二岁整(李煜亦生于七夕),北宋赠为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离奇暴死,享年50岁,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南唐覆灭后,公元978年宋太宗又用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的钱和漳、泉的陈洪进相继纳土归附。至此,"先南后北"方略的"先南"部分完成了,剩下来的就是北方了。

以上的战争准备阶段可知:开宝四年(971年)南汉灭亡,赵匡胤加快进度训练水军。而南唐的战争准备是在拒绝入朝以后,开宝七年(974年),赵匡胤水陆并进;李煜亦筑城聚粮,大举备战。闰十月,宋军攻下安徽池州,李煜下令全城戒严,并停止沿用北宋年号,改为干支纪年。明显进入对抗阶段。这个时期,山雨欲来风满楼,有钱有头脑的,更是先觉。因此,973974年是董合迁徙流坑的时间。

也与泉溪谱记载董谦、董熹以及董熹的几个儿子在流坑,在董合迁徙前就居住流坑时吻合的。

5、开平与开宝,一字之差,但对后世导致混淆混乱

   开平是五季时期,确定无疑;正因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并没有结束。在北宋北面,有强大的辽和辽扶植下的北汉。南面和西面分布着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荆南)等较大的割据政权。另外,周行逢在湖南、留从效在泉州、漳州还建立着一些小的割据政权。然开宝年间消灭南唐前,还是在没有完成国土的统一。因此北宋的开宝年间也属于五季时期。同期其它政权年号有:   

      天会(957年至973):北汉-刘钧、刘继恩、刘继元之年号;广运(974年至979年五月):北汉-刘继元之年号;大宝(958年八月至971年二月):南汉-刘鋹之年号;应历(951年九月至969年二月):-辽穆宗耶律璟之年号;保宁(969年二月至979年十一月):-辽景宗耶律贤之年号;顺德(968):大理国-段思聪之年号;明政(969年至985):大理国-段素顺之年号;元兴(976年起):定安国-乌元明之年号;天尊(967年至977):于阗-尉迟苏拉之年号;太平(970年至980):丁朝-丁部领、丁璇之年号;安和(968年八月十五日至970年三月二十五日):冷泉天皇与圆融天皇年号;天禄(970年三月二十五日至973年十二月二十日):圆融天皇年号;天延(974年十二月二十日至976年七月十三日):圆融天皇年号。

       明朝嘉靖年间,流坑修新谱,以及《重修黄山祠碑记》,错把五季开宝年间认为是五季开平年间, 开平(公元907910与开宝(968976),一字之差,但对后世研究的族谱就容易导致混淆混乱。如万历十一年间修谱的陈炌kài撰郭奂伊书《董氏重新族谱序》“立季时,董司徒公合始徙居今乐安流坑。遂为流坑董氏,源厥原始曰:惟溪”(见流坑六修谱第95页)把连接董溪作为源流。又有董燧以:清然,讳居中”的首创。

      虽然,宋初开宝,还在五季时期,毕竟975年南唐被宋兵所亡,况且北汉还没有被灭,没有统一全国。依然属于五季期间。当然,宋朝建立,南唐虽然未灭,也可以作为北宋初期。

                                 20203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