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在线学习

 矮子不坐牢官大 2020-03-21

​关于学生的居家学习,沈祖芸老师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

无论教师、家长怎么不情愿,“用什么方式学习”的主动权第一次攥在了孩子手里;任凭教师怎么不适应,“在哪里学习”的遥控器第一次从教室里的教师手中转向了“虚拟世界+家庭”的模块组合;任凭家长怎么想甩锅,一场战“疫”把所有与孩子成长相关的教育者第一次拉成了同一个“朋友圈”……有了这样三个“第一次”,教育已经回不去了。

的确如此,当教的时间被压缩,空间被拉远,控制的力量被削弱,学生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被“散养”了之后,近乎原生态的、真实的学习经历,给了每个人以前所未有的生命体验。

很多事儿都是这样,不亲身经历一次,你说破天他也不信:过去总觉得别人嘴里的味儿不好闻,今天戴了口罩才知道自己也一样;过去想哪天有了大钱就天天在家不上班,今天才知道上班的日子有多好;过去讨厌大街车多人多真烦人,今天才知道“国泰民安就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过去一直觉得学生离不开学校,今天才知道不但离得开,有的还如鱼得水;过去我们从未认真思考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未来,今天才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感悟:

1.学生居家、离开教师和学校,仍可以学习。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其实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


2.无论未来有多远,“教师”会一直存在,但不会是现在所有的教师。所有教师都要反思一个问题:我的哪些作用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既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定位在“让孩子发现自己,进而成为自己”, 学校就应该还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权利,教师的角色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生活的陪伴者和学习的组织者。

这场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人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奥秘一直被遮蔽和忽视,教育对学生和学习的理解远远不够。




关于“学习”,我们有三个基本判断:

1.需要教,但教永远无法代替学。

这是一条铁律,但很多人实践上其实并未认同。如果要翻译一下他们的教育行为,那就是:学生都是我“教”会的,我不“教”学生就不会。

《<学习的秘密>报告》中说得好:


学习的秘密归根结底是自学。因为没有人能教会另一个人,如果你教了,他会了,不是因为你教了,而是因为他学了。这不是在否定教的作用,而是告诉我们教可以支持学、促进学,但永远无法决定学。这应该是学习最大的秘密。

2.需要设计教,但设计学才是重中之重。

日本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增田宗昭说:


在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成为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


学校也不例外,也将成为由设计师组成的团队,只不过它是学习设计师团队。从学的角度设计教,教学以学习为中心。从教到学,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3.人的学习,也是需要“学习”的。

“学习不只是一种态度、一种需求,它还是一种方法和技能。学生不是一坐到教室、走进课堂就会学习的。”(《<学习的秘密>报告》)


虽然人天然有部分学习的能力,但是高质量的、深度的学习,仍需要工具、策略和脚手架的支撑。




基于以上认识,对学生学习的设计,我们认为有以下四个关键操作:

1.目标明确


必须要承认,课堂学习是一种功利性、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它的每个单元,甚至每个课时,都不应该是一条有始无终的射线,而是一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关于学习目标,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需要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不是教师心里清楚就行,还必须让学生也清楚,否则,学生只能盯着老师,而不是专注学习。只有师生凝神聚力,一起盯着目标,深度学习才可能发生。



学生不清楚学习目标的课堂




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的课堂

第二、清晰适切可操作。目标的指向非常清楚,学生看了目标很明白自己要做什么;目标的难度恰如其分,和这个具体的班级和所有的学生非常匹配;目标可以评估,可以测量,尤其是目标表述中的动词,可以转化为学生一个具体的学习行为,可以操作。

第三、反复出现贯穿始终。人对重要的、反复出现的东西更重视。所以,目标也不要只出现、明确一次,比如开始明确目标之后,过程中随着学习的展开也会再次照应目标,让学生能给自己不断定位,结束时更会以小结或诊断的形式回扣目标,以形成学习的闭环。

做到了以上三点,学习目标的基本操作就可以了,如果想做得更好,那就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接着明确目标的评估方式,也就是明确地告诉学生:我要用什么办法来判断你是否达标,我希望你能做到什么什么。如果这样设计,学生的学习会更专注,效果会更好。

2.任务前置

前置的意思,就是提前告诉学生学习的内容、任务和目标,而不是上课时再告诉。一般的做法是,老师上课了,会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什么。如果把这个环节至少前置到课堂学习的前一天,再配以具体的任务单,上课时学生就不会扛着空脑袋、零起点进入你的教室,手忙脚乱开始新的学习。


如果你想做得更好,那就是在这个任务的设计上下功夫,设计出一个有足够目标承载力的核心任务来。好的核心任务,不但和学习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不是大于、小于,甚至约等于,而是完全等于学习目标,而且还和学生真实的生活相联系,从而使核心任务自带学习的动力。

比如深圳的何泗忠老师这样设计《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假如贾宝玉参加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会是谁?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五个人,并说明理由。


·为了阻击这场疫情,贾府成立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五人领导小组,组长会是谁,为什么选他(她)?成员有哪些,为什么让他们担任成员,请说出理由。领导小组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




3.诊断落实

诊断指向的是目标,作业落实的还是目标。课前诊断针对的是上节课,课后诊断针对的是本节课。一个促进复习巩固,一个及时得到反馈。经验告诉我们,学而时习,才能克服遗忘;反馈及时,学习效果好。


作业是课后学习的延伸,老师尤其对错误要一追到底,在脱靶的地方再射一箭,将落实进行到底,直到学生真会、做对为止。

4.个别跟进

个别跟进,不一定是因为网速搞得今天效果不好,也不一定是有个学生没上课,而是需要老师察言观色去发现,需要老师根据学习难度和学生水平去判断。


虽然无法和学生面对面,但是作业照样可以面批,辅导照样可以点对点进行,关键是老师要能敏锐地发现需要个别跟进的学生。

学生离开学校和老师,我们才更深刻地认识到,“为了不教”的教,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是多么多么重要!经历这场疫情,学校之间、学生之间,正在拉大差距。居家学习,对有些学校和学生,是度日如年;可是对另一些学校和学生来说,恰恰是机会。前天和北京的一位朋友聊天,他思考的问题正是:开了学,学生的起点大不一样,我们该怎么开展教学?

沈祖芸老师说:

每一所学校的差异进一步分化,有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对付策略,有的则是顺势而为的生长点勘探,学校版图在慢慢改写,未来学校格局已悄然预演。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果真如此,那才可以说,教育的春天真正来了。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