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响耳机音质评价之所见(三)---浅议信噪比和动态

 昵称65531248 2020-03-21

听说90.66%的烧友都关注



今日无损已更新公众号对话框回复「0318」

本文旨在给大家介绍音响及耳机评价要素及一些个人心得(懒得抬枯燥的定义出来,没劲),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并希望得到认同。如有异议,求同存异吧。

五、性噪比

现在对音响和耳机系统评价中普遍有把指标过分提高的趋势。原因吧,很简单:现代人比二十年前浮躁了,不想凭耳朵去分辨音响的好坏了。如果能看参数就能知音响好坏多好(大多数甚至连看曲线都觉得累)!另一方面,一个人能听到的音响真的是很少的,因此用参数大致评判一套或一件器件就变成了刚需。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端和中端音响就这样消失了(除此外市场的萎缩也是关键)。

扯完继续说信噪比。这是个极为重要的指标,不过已经早被提到了不应该的高度。

在模拟音源或电子管功放的年代,信噪比是个极端重要的指标。它的改善意味着器材对音乐的重现能力的提升。因为那时的LP和开盘机的信噪比常常只有可怜的70dB不到,而磁带更差,50dB这个级别。再加上录音本身的噪声也不小,系统噪声常常到严重干扰听音乐的程度。改善信噪比可以让听感得到最大的提升。

数字化音乐改变了这一切!理论的信噪比值高到离谱的程度,SACD 120dB,CD 90-110dB。这个指标意思很简单:就算你把SACD机平均声压级开到能震聋人的120dB,其噪声也只有不到蚊子叫声那么大。

在这个时候去比较各机器的信噪比,并据此得出谁优谁劣的结论,很类似于用不同的大炮打蚊子,看谁打得更扁一样。很可惜,在笔者看现在很多机器的测评时,还是常常看到类似于这样的:某某机器S经测试信噪比120dB,另一台机器B的信噪比是124dB。最后总结,在SB的比较中,B获胜了。

无聊!

当然,笔者也很清楚为什么大家还是很重视信噪比,因为它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机器的精度,而非其本身的意义。

现在的研究表明,沙沙的噪声可以让音乐听起来更有模拟味。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内容音乐,当噪声降低了,听感上并不是变得更好而往往更糟的原因。早期的CD转制时信噪比并不高,后期24bit转制的出现让很多录音的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了,然而,这些后面发行的录音却从不受待见。而早期的CD却被越炒越高。这个结果让追求信噪比简直成了一个笑话了。

六、动态范围

数字化后的音源和功放的动态范围也大幅度的提高了。模拟时代的60dB一下子提升到了数字音乐时期的90dB以上,像XRCD能达到108dB,SACD更是达到了120dB,而DVD-audio更是达到了恐怖的144dB。

实际上,大部分音乐的动态范围非常小。就算是交响大动态音乐,其动态亦不过90dB,CD亦可无压缩收录。其它诸如人声流行、普通轻音乐、古典音乐,其动态也不过50-80,CD轻轻松松收录。

不过,大动态音乐在录制后期处理时,压缩动态是常见的,也是必要的(小动态的则反过来处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你和你家的音响都受不了!一般家庭室内环境噪声大约30-50dB,想要听清小信号,那动态大时的声压将达到恐怖的120-140dB,这种声压没人能受得了(笔者在听交响音乐时,常常感受极为矛盾,乐曲高潮时声音大得要命了,但小声时还是听不清楚)。另一方面,发生上述情况的时候,受伤的不仅仅是你的耳朵,还有你的音响也很可能在巨响时报销掉,尤其是中低端器材,其功放过载能力不足,功率过大时常常产生各种失真,这就更容易烧喇叭了。

即然如此,追求动态指标上的好看有什么意义呢?有,心理舒服,哈哈!玩笑!

虽然如此,动态和信噪比依然是音响设备尤其是音源和功放极为重要的指标,其表现了音响的重要能力。不过,这两个指标的好坏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播音乐的好坏。相反的情况是常常碰到的,过份重视这些能量化的指标是入门者常见的误区。

实际上,信噪比常常是软件录音更起决定性作用;而音响系统的整体动态的好坏给人感受还是极为明显的(非参数指标)。听完能完美重现音乐动态的Hi-end级的系统在好的环境下的表现后,常常觉得自己家的系统像玩具一样。(相对于笔者的系统而言,桌面监听、耳机这类的又像玩具一样了,大笑!)

烧友俱乐部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