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点:搬进学区房,孩子的成绩为什么没有变好?

 太极三才王军皓 2020-03-21


在《引爆点》一书中曾提到:“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比他们所想象的更为强烈。”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好的环境,能长出参天树木,而坏的环境,则寸草不生。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中国人在2000年前便从自然界发现了这个道理,并且一直传承至今。所以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年而不朽。

然而,现代的很多家长发现,搬进了学区房,为什么孩子的成绩一直没有变好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大多数的家长受到一些社会成功人士们画饼充饥的影响,心里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人生公式:学校好=老师好=同学好=孩子学习好=考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高收入=美妙人生

现实却是:学校好≠老师好≠同学好≠孩子学习好≠考入好大学≠找到好工作≠高收入≠美妙人生

1

首先,教育是有内在核心驱动力的,这个驱动力,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所以家长要先想清楚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再去分析每一个环节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上述的公式,其教育的终极目标无形中变成了:名牌大学+高收入。

孩子的人生轨迹不一定按照家长精心设计的去走,但孩子的人格与心理的成长一定会受到家长培养方式与教育理念的影响。

很多家长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看房子,挑学校,给老师送礼,寻找好的家教……这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了,而没有仔细花时间去思考一下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古人云:“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

强调学习是为了塑造人的品性,以为将来有大器之用

2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分析,人同时有生理、安全、爱/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样5个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图)

生理(呼吸、水、食物、睡眠、内分泌等)和安全需求,仅仅是初级需求。

如果家长刚开始就把对孩子的教育目标定位成未来能够找到好工作获得高收入,就是把孩子的初级需求当成了最高的教育目标,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孩子自我实现的需求。

家长付出的越多,孩子越会认为家长在乎的是成绩,而不是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家长付出很多,但是好多孩子却与家长却异常紧张的原因。

孟母通过改变环境,成功的教育孟子成为一代亚圣,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要培养孟子的人格与志向。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应该是人格培养与心性陶冶

以前我教过一段时间英语,我在课堂中闲聊时问大家,“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在2000多年前学的是什么? 是英语,还是数学?学生们都不说话了。

这是一句人人都会背诵的话,但是没有人去思考这句话背后的意义。沉默一会,一个学生问我,那老师你知道吗?

我说,我猜孔子当时学习的是如何成为圣人

3

前尘隔海,古塾不在。但我慢慢的发现,现代教育任何一门学科的设立,也都有其精神价值。

英语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数学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严谨理性的思考方式;语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审美与人文情怀等。

如果孩子英语不好,可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如果创新和探索的能力不足,在当代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慢慢就会变成一个落后守旧的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如果孩子的英语成绩不好,那家长就更应该把精力花在培养孩子创新探索的兴趣与能力上。

如果孩子的数学不好,可能在未来的生活与工作中也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孩子做事不严谨,不理性,势必将来会吃很多苦头。

如果孩子语文不好,可能在未来不从事文案类型工作,但是如果她/他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与人文精神高度不够的话,其情商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未来的方方面面。

4

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提升内在修养的同时,会让学习成绩也得到显著提高,因为当你的思想与学科精神相吻合的时候,就一定程度上与学科本身合而为一,找到其精髓。

而孩子也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慢慢的认为家长不再只是关注冷冰冰的成绩,而是给予了自己更多的温暖和爱,以及尊重。对自己的期盼也不再是成绩的进步,而是人格的陶冶

成绩本身并无太大意义,孩子的心性与修养才是其终身的财富。

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呢?又有怎么样的思考呢?欢迎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聊一聊看法。

(下一篇文章,想写一写“家长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写作业”。喜欢的朋友就点击关注公众号,一起探索财富健康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奥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