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风萧萧6868 2020-03-21

烧心反酸

很多人都有反酸烧心的经历,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其中的原因。

事实上,引起反酸烧心的原因有很多,通常是由生活和饮食不规律导致的。

由于近年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生活压力逐步加大,不规律的生活造成反酸烧心的患者越来越多。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比如,经常加班熬夜,晚餐吃得过晚过饱,摄入过多的脂肪、酸、甜和辛辣的食物以及像糯米等黏食,这些都会造成反酸烧心的症状。

反酸烧心的根本在于胃酸过多,导致胃酸液从胃部往上返到食管,甚至喉咙,从而导致喉咙、食管到胃都火辣辣的难受。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所以当遭遇反酸烧心时,患者不仅会感到胃部不适,同时,食管和喉咙都会感到不舒服。

临床上,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因此当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时,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有反酸症状的人要注意:

应学会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生活安排要有规律;

应减少进餐量,肥胖者减肥;尽量不吸烟,不喝酒及含酒精或咖啡的饮料,不喝浓茶;

避免进食柑橘类水果、巧克力、薄荷、油腻食物、洋葱和辛辣食物;

放松腰带,吃饭后2~3小时不要躺下或上床睡觉;

抬高床的上部,使胃内容物不易反流入食道,可以使用床垫伴侣等产品;

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保泰松及皮质激素类药物;

如出现规律的上腹部疼痛(饥饿时或进餐后)或严重烧灼感,应去医院就医。

胃酸过多的危害

胃酸过多会在胃内发生腐蚀作用,出现吞酸、反胃、吐酸的现象,甚至造成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严重后果,是不可忽略的。

治疗一般用复用碱性药物,如小苏打等,但中和效用只能暂时相安,不久胃酸又要分泌过多;

若用碱性药反复中和,更能引起胃酸大量分泌,无异火上加油。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另外,也有人加入甘草汁饮用,而近来发现,服用甘草汁过多,会有血压升高与尿量增加的副作用,所以还是不用较佳。

下面介绍几种较安全的疗法。

(1)取啄木鸟(大斑啄木鸟,上体多黑底白斑,上腹部白色,下腹部红色;雌鸟后头纯黑,无红斑。分布极为广泛,几遍全国。在东北地区亦同等入药。)一只,去羽毛,清理内脏,洗净放入烤箱,烤至焦酥为止,与乌贼的甲骨一同放入研钵中,磨成粉末,每次取6克粉末,用开水冲泡服下,每天服用2次。

胃酸过多以及饥腹痛、饱腹痛、吐胃酸者服用这种处方,对胃有好处。乌贼的甲骨有收敛、制酸的作用,可用来治胃酸过多的疾病。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2)据《本草纲目》记载载,红茶“能开胃健脾消食”,有调和及收敛酸分泌过多的作用,绿茶对轻微泛酸者很适用。

(3)牛奶为胃酸患者最适宜的食品,兼吃米粥和麦粥更佳,能达到制酸的效果。

(4)可服用开胸顺气胶囊,该药主要成分为槟榔、牵牛子(炒)、陈皮、木香、厚朴(姜制)、三棱(醋制)、莪术(醋制)、猪牙皂。能行气止痛,增强胃动力,有效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

(5)用旱三七5分,研末,瘦猪肉4两,切成片置碗内;将旱三七放肉上,加半碗清水,入锅蒸熟,汤肉一起吃完,隔日吃一次。此方也可治胃下垂和消化不良、胃神经痛等致病,但是妇女怀孕或是月经期间不可服用。

(6)将乌贼骨磨成粉末,每次吃1~2分,以白芨10~20分煎汤送服。也可至中药铺买4两,经研成细末后(去硬壳),分为20包,每次饭后服1包。乌贼骨含有磷酸钙、碳酸钙、胶质、有机物质及氧化钠等,制酸药对胃酸过多、胃溃疡等有效。此外,将其研磨后之细粉撒布于伤口,具有止血的功效。

(7)胡萝卜也可治胃酸过多症,因其为碱性食物,汁多味甘,有中和作用。

(8)一切的豆类都有制酸作用,其中尤以黄豆最佳。

反酸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9种安全方法缓解和5忌

(9)喝普洱茶对较严重的吞酸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据《本草纲目》记载,普洱茶能开胃、散风寒、温中、治反胃。

胃酸过多者饮食有五忌。

(1)冰冻和过热饮食。饮食温度适中,饮茶、汤不宜过热。

(2)吃多量味精、酸辣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中以清淡为主,味重会刺激胃酸分泌,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暖胃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3)吃太荤、太油和煎炸的食物。饮食中以易消化食物为主,肉类炒煮要熟,蔬菜不要半生。

(4)饮食没有节制。宜少吃多餐,避免饥饿疼痛,若疼痛时可吃一两块苏打饼干。

(5)饮酒和咖啡。特别是酒,对胃刺激过大,会使溃疡恶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