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黑龙江波涛 2020-03-21

康熙皇帝画像

多流行于冬春季节的“天花”,是一种由天花病毒感染人类的最古老烈性传染病。因其死亡率极高、死亡人数仅次于鼠疫和霍乱,曾经是令古人谈之色变、头疼不已的流行性瘟疫。

史载,在空气飞沫快速传染、天花疫情大爆发、大流行的十七至十八世纪,每年死于天花的人数,欧洲约为50万人,亚洲约为80万人,而整个欧洲死于天花的总人数居然高达1.5亿人以上。

“十八世纪初,天花曾经使欧洲半数人口的脸上布满痘疮。”(《世界医学史话》)

“天花”,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痘疫”,为外源性传入的甲类传染病。天花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始见于晋朝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约成书于317年前)。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

据中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考证,公元476年,随着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攻打南齐,使天花的传播区域从西域传入中国江东广大地区。

“永徽四年,此疮从西域东流于海内”。(王焘《外台秘要方》)

天花传播叫人惊恐的巨大危害,在于普遍易感和高死亡率。“凡幼孩必发天花,无一能免者。”(申报1894年5日20日《劝各乡镇施种牛痘说》)

“时遇天行,国中无一宁户。虽都甸僻偶,多因惨遭其害,或损兄弟,或损儿孙。父子亲眷,悲切难闻。若侥幸命存,或痘痈疾于耳目手足,难以枚举。即王侯士庶,家家户户,无不惊惶。”(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

甚至当时的民间,竟有这样的谚语——“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天花病毒

历史时间的指针悄然拨到17至18世纪,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爆发烈度空前的天花疫病席席卷亚欧大陆,彼时的中国北方正是天花肆虐的重灾区之一。

多年后,功成名就、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却不无遗憾地回忆,深受天花影响失去家庭幸福的童年生活。“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圣祖廷训格言》)

此“痘疫”波及华北影响之烈,别说是平民百姓达官地主,就是卫生条件堪称一流的皇家帝胄也难以幸免。清朝入关的第一个皇帝康熙之父顺治帝,就是在24岁的青壮年不幸死于天花恶疾

说来庆幸和颇为传奇的是,由于年幼的皇三子玄烨(康熙)已出过天花,对这种可怕恶疾有了终生的免疫力,这也是促使顺治皇帝下决心将他立为太子,继承大统的主要原因。在某种程度上,这也验证了民间谚语(“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对帝王决定继承人的潜移默化直接影响。

对天花危害有切肤之痛的康熙在即位之后,对天花传染防治工作极为重视,在他的一手推动倡导下,清朝对天花的防治由“被动隔离”转入主动的“积极防治”。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康熙皇帝读书图

康熙采纳推广的是中华民族医学宝库中行之有效的“种痘”疫苗法。

其实,中国古代医学家对天花的预防、控制,进行过长期坚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早在北宋时期,已经发明和使用人痘接种法。这一科学免疫方法的耀然问世,对减轻天花危害,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无疑是中华民族对世界预防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

譬如《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把人痘接种法归纳为四种两大类。一类是旱苗法,包括“取痘粒之浆而种之”,“服痘儿之衣而种之”,“以痘痴屑干吹入鼻中种之”;一类是水苗法,“以痘痴屑,湿纳入鼻孔种之”。

医学史家范行准认为,这四种种痘法应有先后顺序,推测“痘衣法”是较为原始的种痘法,其次是“痘浆”,再次是“旱苗”,最后是“水苗”。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中国古代名医葛洪雕像

在崇尚科学的康熙积极关切之下,清廷在太医院设立了专门的涉痘诊科,广征名医;在京城内设立“查痘章京”,负责八旗防痘事宜,以此系统治理国内的天花疫情防控工作。

康熙皇帝在继承传统隔离防痘方法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可喜之创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庄的选择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围班制度的建立。

由于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各部入觐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为避免麻烦,顺治皇帝曾有多年不接见来京的外藩首领,后来又规定没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许入京觐见皇上。然而这并非一个万全之策,因为出没出“痘”,仅仅依靠靠王公个人申报难免会有以假充真、蒙混过关;但是长期不会见边疆首领更会影响国家长治久安。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玄烨巡幸塞北,途经热河,偶然发现了一个理想的避暑地方,决定在此建立一个避暑避痘的行宫。之后,康熙皇帝规定,以后凡是没有出过痘的蒙、藏、回、维等上层贵族,想要觐见皇帝,可于每年七月到热河,九月随皇帝入围场秋狩,同时觐见皇上。这就是有名的围班制度的肇始。天高气爽的秋天入觐,既避开了痘疫发作期,同时也达到了与各少数民族亲合的政治目的。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承德避暑山庄

通过多策并举,多管齐下防控天花疫情,系统全面大力推广行之有效的 “种痘疫苗法”,大清国北方及中原一带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根本的控制。

据当时一位西方传教士统计,康熙实施种痘积极预防手段之后,令人欣慰的惊人结果出现了:天花的死亡率由原先的百分之二三十降到了百分之一。

与国内天花疫情防控大好局面,形成天壤之别和鲜明对比的是,康熙朝同期的欧洲天花却依然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般地在大规模几何等级爆发,据统计,整个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高达骇人听闻的6000多万人。

康熙推广的传统种痘疫苗法,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自然引发了西欧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仿效。

据历史考证,中国的人痘接种法最迟在18世纪初已经由中亚地区传入西方。

“古代的中国人即有采取天花患者的脓痂纳入正常人鼻中以预防天花传染的风俗。”

(1874-1953年的意大利医史学家卡斯蒂廖尼所著《医学史》)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英国医生在接种痘苗

希腊医生蒂莫尼曾记述了(1713)赛加西亚的妇女们习惯用沾以痘浆的小针刺身可以受到无害感染;英国的蒙塔古夫人(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的妻子),曾以此法试用在她自己的孩子身上(1718-1721年),并把这个新事物带回英国,直到詹纳牛痘接种发明之前这种方法在英国是颇为流行的。

“接种学说也在美洲殖民地迅速地传播开来,这些都是出现在1721和1722年。”(卡斯蒂廖尼《医学史》)

时至今天,即便是常常“医学发达”引以傲娇的西方学者,也无法回避这样的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发明的人痘免疫方法,对英国人詹纳1796年所发明的牛痘接种法有着直接的影响。

1706年,英国人詹纳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鼎鼎有名的“牛痘疫苗法”,随后不断推广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健康防疫、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种痘法的大力推广和人类长期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万国宫庄严宣布——“天花已在全球彻底消灭”。

参考书籍:《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岭南瘟疫史》、《世界医学史话》等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发明“牛痘疫苗法的英国人詹纳画像

清朝康熙皇帝科学推广“种痘”,让中国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领跑欧洲

日内瓦万国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