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树洞·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西尺不袋沟里,距离朝阳市区30公里。隋唐时代,这里就开始有了建筑,辽代尤为兴盛。金元时期,锦州、兴城等地就在很多游人来此观光避暑,到清代曾大兴土木重修涌泉寺,香火极盛。 元朝,沟内先多枣树,蒙语管枣叫尺不嘎代,这里就叫尺不嘎代沟,明朝后,汉族老百姓音译成“尺不袋沟”。现在,这里是槐树洞风景区。 槐树洞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僧人释寂坤来居此洞,以洞前有槐树数株,遂名槐树洞。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大兴土木重修庙宇。涌泉寺,主要建筑有菩萨殿、龙王殿、关公殿等。 铸铁大钟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 弥勒殿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槐树洞又一次大规模维修。解放前,道士赵明亮(住持)、孙振兴居于此。 《朝阳县志》卷八记载: 槐树洞,“此地上依悬崖峭壁,下临茂林清泉,形势颇称幽间静雅,实为隐居之佳地。据土人相传,昔有道士尹祥一、赵阳夏师徒二人在此洞住持、度修,默运神功,五气朝元,竟能丹成飞升。其师在洞中打坐,其徒向洞下汲水回,见师全身火光四射,以为衣服着火,遂附其师身扑之,师徒一同羽化登仙”。时至民国9年(公元1920年)该庙重修,并立碑。到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尹祥一和赵阳夏师徒二人的遗骸,已经成了木乃伊,仍在洞中浮厝(fú cuò),只是在洞口筑一道砖墙遮蔽着。当时的住持道士,每天都到此洞前烧香叩头,以追敬其师徒之遗迹。直至六十年代末,其师徒的遗骼才遭毁。 涌泉寺的近代 1958年以前这里是道教寺院,叫涌泉观; 1959年这里成为女尼的修佛之地,改名涌泉寺。最多时60多位,大多为“仁”字辈,名气大的有仁贤、仁广、仁达等,她们自食其力经营果园和农田; 1965年,住持释诚修,为朝阳市政协委员; 1993年,住持释豁峰,师徒七人,恢复了胡仙洞建筑,在龙王殿前塑造了滴水观音像; 1997年,住持释圣彼,师徒九人,修建了护法殿、救苦天尊殿等; 1998年,滴水观音像落成三大士殿建成开光庆典、特邀中国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妙性法师开光。 止水塔(存高2.6米) 相传,辽代时,槐树洞四大殿香火旺盛,寺里和尚师徒共计七人。寺里规定,洞里上香时必须等到天上的星星出齐全。这一年连日阴雨,小和尚连续几天洞里上香,都听到后洞上空车响马动,人声嘈杂。小和尚马上向师傅汇报,师傅听后,就来洞中打坐念经,三天三夜,雨停歇,晴空万里。和尚们来到槐树洞的顶上,呀!一座石塔耸立,这就是“止水塔”。 止水塔 始建于辽代,全国仅有11座,东北仅此一座,极其珍贵。 塔为石板叠筑,八角形,空心,三层塔檐,存高二点六米。塔基座砌在岩石上,用两层石板叠筑,八角形,每边长九十厘米,各面均刻壶门,门内外有浮雕人物、走兽图像。 石雕图像基座上为单层覆莲座,每面四瓣,侧面刻卷云纹。其上是第一节塔身,八角形,共用八块石板立置而成,空心,每面刻一壶门,浮雕图案有莲花瓶和兽面火焰纹两种。 石雕兽首往上为第一层塔檐,下面作叠涩檐式,檐头刻花纹。再往上用覆莲座承托起第二节塔身,也是用八块石板立置而成,中空,每面设一龛,圆雕兽首。 第三节塔身 中空,每面浮雕伎乐人物两个,有吹笙、笛、箫的,也有弹琵琶、打腰鼓、敲钹、击方响的,还有跳舞的,共八种姿态,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塔身石雕 浮雕伎乐人物两个——1.腰鼓 2.吹笛 石碑 止水塔,顾名思义,停止水和阻止水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美好祈愿。别发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镇水的塔子而已。 槐树洞 其洞高二丈,宽五尺,进深四丈。崆峒峻峭,四面玲珑,中有石胎释迦佛像。洞上有塔,洞下有泉,洞顶看完了止水塔,再带你看看洞下。 辽西第一泉 槐树洞下有水泉,围圆三尺,洞五寸,自北流至东南里许之外入于地。 神龙圣水 从泉眼,流入圣水池,泉水清凉可口,有'神龙圣水'之称。年年普降及时雨,众生康泰感龙恩。· 滴水观音 泉水流入第二池,观音池。座上莲花三月景,瓶中杨柳一枝春。有水多林,气候宜人。 小瀑布 泉水流入第三池,飞流直下10 多尺,流到沟外,灌溉农田。 民国12年夏(1923年),朝阳镇守使署参军孟彦伦游槐树洞题诗一首。 七律 孟彦伦 源头活水在山巅, 笑拍祺崖别有天。 千树鸟声如莞尔, 一池鱼影亦悠然。 道人已化惟留冢, 戎马余生欲访仙。 四十年来真一梦, 雪泥鸿爪此因缘。 夫妻槐(900多岁) 槐树洞风景区面积五十七平方公里,槐树洞的五座山峰,分列东西南北中,谓之五行。六景即山、水、树、寺、洞、塔。观音殿门前900多岁的夫妻槐,松岭山900多岁的三棵古松,辽西唯一600多岁的毛丁香,还有数株300多岁的古槐,山中桃李杏桑、松柏榆杨、槐树皂角、茶树暴马丁香等,古木繁茂,遮天蔽日。槐树洞风景区,避暑圣地! 图文授权转自 文化朝阳 记忆朝阳 |
|
来自: 昵称33542116 >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