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帝王世系

 莫岐 2020-03-22

一、少典(有熊氏):娶有蟜氏(姒姓部族)的女子附宝(有说法认为,有蟜氏即女娲氏,又号“娲皇”,为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女,青帝太昊伏羲氏的妹妹兼妻子、宓妃与女登(任姒)之母,炎帝神农氏的外祖母。中国远古神话里补天与造人的女神。)生炎帝、黄帝。

二、

1、黄帝: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娶嫘祖(西陵氏),生玄嚣,昌意。

2、炎帝: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1](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2])。

传说姜姓部落的首领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称为炎帝。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3]

三、玄嚣:即少昊,青阳氏,黄帝之长子,姬姓,名挚。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远古时代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又是东夷族首领。被后人尊为帝,列入“五帝”系统,为中华共祖之一。为姬姓,名挚,后采继位为天子,修太昊之法,后人称为少昊氏。玄嚣死后,葬于曲阜的云阳山,有儿子蟜极。

四、

1。颛顼: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名乾荒;号高阳氏,生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据《史记》记载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1],中华人文始祖之一。颛顼因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今河南开封市杞县高阳镇)[2]。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3],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4],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建都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市)[5][6],后迁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市)。[7]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8],葬于东郡濮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城门外广阳里。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玄嚣(少昊)之孙高辛(帝喾)继位。在流传下来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9]

2、蟜极:娶握裒,生高辛氏。

五、帝喾(kù)(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姬姓,名俊,华夏族。生于高辛[1](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黄帝曾孙,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是《山海经》里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嚣(少昊)是黄帝元妃嫘祖的长子,父亲名叫蟜极。姬俊5岁时(前2270年)受封为辛侯,15岁(前2260年)辅佐叔父颛顼,前2245年(颛顼78年)颛顼死后,时年30岁的姬俊继承帝位,成为天下共主,以亳(今河南商丘)为都城,[2]以木德为帝,号高辛氏,当年改元为帝喾元年。前2245----前2176年在位,深受百姓爱戴。享寿100岁;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

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周两朝先祖,娶姜嫄(有邰氏),常羲(羲和)(邹屠氏)、简狄(有娀氏)、庆都(陈丰氏),生帝挚、弃、契、帝尧。[3][4]

六、

1、帝挚(公元前2221年 — 公元前2163年),姬姓,名挚;号青阳氏(为区分黄帝长子少昊青阳氏(姬玄嚣),在这里改称为青阳二世),华夏族帝喾长子,生母是常仪。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

帝喾死后,挚因是帝喾的长子而受禅接帝位。前2176----前2168年在位;定都沁阳。九年后,帝挚降诏禅位于其弟陶唐侯唐尧。唐尧登基后,封挚于莘邑(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1]

2、帝尧:尧(约前2188—前2067年),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尧母庆都。十三岁封于陶(山西襄汾县陶寺乡),辅佐挚。十五岁,改封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初封陶侯,辅佐帝挚。十五岁,封为唐侯,号为陶唐氏。二十岁,正式即位,建立古唐朝;定都平阳。团结亲族,联合友邦,征讨四夷,统一中原。富而不骄,贵而不舒。主政期间,派鲧治水,制定历法,整饬百官。在位70年时,遍访天下贤士,得到大舜,并把帝位传给了舜。让位二十八年后,崩于成阳,葬于谷林(山东省鄄城县),谥号为尧,史称唐尧、帝尧、大尧。[1][2]

七、舜:有虞氏,姚姓,名重华。瞽叟之子(舜与象的父亲、黄帝的七世孙。他的父亲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叫敬康,敬康的父亲叫穷蝉,穷蝉的父亲叫颛顼,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舜(约公元前2187- 约公元前2067),黄帝八世孙。名重华。上古时期华夏部落首领。《古今姓氏书辩证》和《通志·氏族略》记载:"虞有两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而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姚墟位于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故舜帝是今河南濮阳人。建立有虞国(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零陵),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八、禹,夏后氏、姒姓,名文命[1]或禹,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神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历史治水名人。[2]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3](但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相传,禹治理洪水有功[4],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阳城为都城,一说以平阳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晋阳)[5],国号夏。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伏羲、黄帝比肩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九州[6]、奠定夏朝。后人称他为大禹。禹死后安葬于会稽山上(今浙江绍兴),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夏启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7]

九、桀(约前1654年-前1600年),夏朝末代君主,帝发之子。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谥号桀,史称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1][2][3][4][5]。

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十、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又名天乙(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商丘人,汤是契(帝喾的儿子)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南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十一、纣: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1][2](一作受德),[3]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4][5]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6],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十二、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岐周(今陕西岐山县)人。周朝奠基者,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弃(后稷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在位四十二年后,正式称王,史称周文王。[1]在位期间,克明德慎罚,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制定军国大计,收服虞国和芮国,攻灭黎国(今山西长治市)、邘国(今河南沁阳市)等国,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建都丰京(今陕西西安市),为武王伐纣灭商奠定基础;演绎《周易》,得到后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称其为“三代之英”。周文王五十年(前1056年),驾崩,享寿九十七岁,葬于毕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陕西岐山县凤凰山南麓)。[2][3]前1046年,嫡次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追谥姬昌为文王。[4]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制,自称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十三、发:(?―前1043年),姬姓,名发(西周青铜器铭文常称其为珷[wǔ])[1],周文王姬昌与太姒[sì]的嫡次子,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2]约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3][4]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国家,周国日益强盛。约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行在朝歌,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周武王驾崩,葬于周陵,为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5]

十四、虞:唐叔虞(生卒年不详),姬姓,名虞,字子于[1],岐周(今陕西岐山)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世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2],母王后邑姜(齐太公吕尚之女[3])。在封地唐国,史称唐叔虞。周成王幼冲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带兵灭亡唐国后,把唐地封给叔虞。启以夏政,强以戎索,政绩斐然可观,[4]成为晋国立国创业的始祖,作为三晋文化的创世人,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唐叔虞死后,其子燮(燮父)继位,迁居晋水之旁,改国号为晋,是为晋侯燮。

十五、晋献公:曲沃代翼后第二位晋国国君,(?-前651年),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 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娶齐姜,生太子申生,攻骊戎,得到骊姬姊妹,骊姬生公子奚齐。娶翟国狐氏姊妹,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