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网洛书城 2020-03-22

明思宗朱由检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号崇祯(1628~1644年),在位17年。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去世,其弟十八岁的朱由检即位,熹宗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朝廷之政多由魏忠贤的阉党把持,内有西南'奢安之乱'、陕西王二等的起义,外受后金的威胁。不但'人祸',还有“天灾',崇祯元年(1628年),北方映西一带大旱。

时人马懋才记载陕西延安府'自去岁(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南方'杭、嘉、绍三府海啸,坏民居数万间,溺数万人,海宁、萧山尤甚

对如此局面,思宗立志'中兴',即位后,事必躬亲,勤政自律,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重新启用东林党人,力图革新弊政,想以此挽救衰败的王朝。但此刻的明王朝已是积重难返,又由于思宗求治心切,自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大小臣工'多营私,罔恤民艰,廉谨者又迂疏无通论'ˇ,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加上自然灾害,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随着局势的不断恶化,崇被十七年(1644年),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围攻下,走投无路的明思宗在北京煤山(今景山)自益身亡,建国二百七十七年的明王朝也随之灭亡了。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崇祯通宝背”十二两“

一,崇祯朝铸币

天启七年十ニ月,户部和工部进呈崇祯通宝钱式,思宗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三分,不必在钱背铸'户'、'工'字样,力求铸工,合理配比铸钱铜料,'务令宝色精彩'。由此可见崇祯力图恢复嘉靖、隆庆所铸制钱铸造精良、规整的旧制。

崇祯元年开铸崇被通宝钱,初铸之钱'体质坚厚…轻重得宜'。不过此种钱式没有维持多久,由于农民起义、辽东战事以及天灾等原因,导致政府财政极度匮乏,为解决财政危机,思宗也走上了熹宗广开钱局、铸钱取息的老路,'命各镇有兵马处,皆开炉鼓铸,以资军饷'。

因为广开钱局,所以铸钱所用的主料铜需求也越来越多,造成铜材紧缺。政府只得在产铜之地采冶鼓铸,派员四处购铜,甚至搜刮民间废铜、历代古钱以充铸钱原料。受此影响,崇祯三年(1630年)政府不得已重新规定钱式,每文钱重一钱,一千文钱值银一两,对于历来铸钱薄恶的南京,则规定其铸钱每文重八分。

虽然规定了统一的钱式,但所开铸局太多,加之均以铸钱取利为目的,因此各钱局遂大肆滥铸,造成所铸铜钱的文字、大小轻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繁杂多样,至此明朝钱币的版别完全复杂化。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崇祯通宝背”四手“

二,崇祯时期民间私铸猖獗

铸钱取利的政策也造成崇祯时期铜钱私铸极盛,私钱名目繁多,有'煞儿'、'大眼贼'“短命官'等。不但民间私铸,就是为国家铸钱的炉头官匠也为取利而进行私铸他们或偷藏铜料趁监管不严时进行私铸,或者在铸钱时多加入铜料私自夹带多铸,所获之钱被铸钱官员与工匠瓜分。

政府大量铸钱加上私铸钱泛滥,使得市场上充斥了巨量的各种铜钱,铜钱兑白银的比价大跌,崇祯十ー年(1638年),工部侍郎张慎言指出,'今日非钱少之患,政(正)钱多之患……万历年京师制钱以六百抵银一两,今则增至八百且有奇零,河南、山西有至一千四五百不等者,此何故?则钱多与私铸之为患也'。

崇祯十六年(1643年)钱银比价更是跌至二千几百兑银两,政府为治理私钱,限制银钱比价,'乃于九门特点御史九员督理其事,街衢钱桌,有私钱一文,答文,徒;三文,遣;四文外斩矣。其价限定一两六百,多一文亦斩。复设石臼铁杵,一见私钱,不暇入炉镕化,即刻捣碎,以绝其影。有挟入,搜获必斩。小民贸易存剩,许送纳御史台,奖之'。

但由于利益驱使,民间'凡卖钱诸处,对面现付,必如钦限,如两可买二干四百,其一千八百则于桌下私授,或少转来取'。因此虽有如此严令,却依然抑制不住铜钱的贬值趋势,以至到最后'每银一两易钱五六千文'。铸钱开局过广以及私铸盛行,导致崇祯时期币制混乱,所铸的崇祯制钱钱式极其复杂崇祯通宝钱是明朝钱币中钱式最复杂的一种钱币,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钱式最复杂的钱币之一。

崇祯通宝钱文楷书,对读,'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禎)字有'ネ',“示'之分,'宝'有'寶'(尔)、'寶'(缶)之分,背文极其复杂。有小平、折折五、折十等四种,小平钱径一般2.2~2.6厘米,重3~6克,折二钱径一般2.7~2.9厘米,重3.7克左右,折五钱径3.3厘米,重6.2克左右;折十钱径5厘米,重13克左右。

此外,崇祯通宝钱背文还有满文者和奔马图案者,大小似小平钱,看图案应不是行用钱。背文为满文的崇祯钱,据说为清兵入关时所铸,也有人怀疑可能是民间私铸。背文为奔马图案的崇祯钱,有背穿上马、下马之版别,俗称'跑马崇祯'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崇祯通宝背”奔马“

此钱轻小、质薄,铸意不明,但民间传说此钱与闯王李自成和南明马士英有关。李自成号称'闯王','闯'字为门内有马,'跑马崇祯'预示着'马入门,门下有马',灭亡崇祯者必为李自成也。也有传说该钱是寓意奸臣马士英专权误国。马士英是明未凤阳总督,崇祯死后拥立福王于南京,他虽手握大权,却不积极抗清,反而结党营私,排斥抗清名将史可法,结果导致扬州失守,福王政权被灭。所以,人们戏称说'跑马崇祯'钱意味着'一马乱天下'

相对于其他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较长的王朝,由于纸币制度的推行,以及其后白银的货币化,明朝的铸钱量是较少的。白银完全货币化前,即明政府从1368年到1572年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总计铸造铜钱量在400万~600万贯之间,只是北宋熙宁变法期间一年的铸币量。因而市场上小额交易不得不依赖于前朝铸币,就是如此也还显得不足,这就使得民间私铸、盗铸钱之风盛行,以致'私铸之弊,岁久难变',甚至连皇帝都感慨'京师市中所用,俱出私铸,前代旧钱及我朝通宝,俱阻革不行'。到后来甚至发展到'王府皆铸造私钱,吏不敢讦的地步。

为防止假钱扰乱市场,政府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从明代建立伊始,就开始打击私铸之风。朱元璋登基之初铸洪武通宝便'严私铸之禁',规定由国家垄断铜料的使用权,禁止民间私铸铜钱,并以法律形式规定:

'凡私铸铜钱者绞,匠人罪同,为从及知情买使者各减一等,告捕者,官给赏银五十两,里长知而不首者,杖一百,不知者不坐。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百'。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崇祯通宝背“局二”

虽如此仍不能禁私钱,最后干脆以去'鼓铸之害'而停止铸钱,改发宝钞,禁止铜钱流通,此后私铸之风稍息、。可一旦政府允许铜钱流通,私铸之势又死灰复燃。如成化初为通钱法,允许铜钱流通,但到了成化十七年(1481年),就出现了'私钱滥行,旧钱阻滞,是致钱轻物贵'的现象,虽依法惩治,亦不能止,只能强制规定银钱比价,以促流通。至嘉靖年间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但到明末,由于国家已是千疮百孔,所以私铸之风大盛,私铸之钱差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对于明朝从嘉靖到崇祯这一时期的铜钱质量、比价以及私铸情况,处于明末清初的叶梦珠给我们留下了生动的记载,

'钱法之坏,自私铸始,私钱无代无之,而惟崇祯时最盛。予生崇祯之际,通用新钱,无一佳者,所见之钱,惟嘉靖、隆庆两朝最为精美。嘉钱尚有二种,黄者如金,白者如银。隆钱尽如金色,皆以最美净铜铸就,体亦工致,明光焕发文约重钱外,此时便不可多得,盖为私铸者收去,杂以铅砂,更铸新钱也。然于折净白钱之中,往往有之。每当用时,拣选别贮,以为小儿玩弄。若万历钱,时虽盛行而体各异制,其精者或与嘉、隆等,而恶者则轻薄不堪,与时钱无异。泰昌、天启,享国日浅,钱不多行,式无甚美,亦无甚恶,惟铜质则递降耳。崇祯初,铜钱虽大,异乎隆、万,然而京局所铸,大小轻重犹是,若京师每千价银两二钱,外省犹兑九钱一千,与嘉、隆、万、启钱,间杂通用。其后私铸盛行,钱色日恶而价亦日贱,驯至十三年成寅夏,价至六钱耳。百货腾贵,庚辰、辛已之间,追减至四五钱一千。癸未而后,每千兑银不过三钱有奇,而钱之所重每干不过三斤有零而已“

从整体上来讲,明朝的制钱制度还是比较统一的。终明之世,除了统治后期之外,对制钱的铸造、管理控制还是很严格的。但是由于当时制钱、历代旧钱、民间私铸钱互为混同,造成政府无法顺利调控。加上铸钱数量不足,铜钱供需不平衡,使得钱法一直处于时好时坏的状态。

明末崇祯朝铸币之殇——“钱局大肆滥铸,民间私铸大肆”

崇祯通宝背“监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