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中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的说法,传统文人的桌案也有“左琴右书”的规矩,诗文中还常能读到“乐琴书以消忧”这样的佳句,由此可见,古琴与中国古代文人是常伴常随的。 说到琴,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及,那就是蔡邕。蔡邕是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大艺术家,书法音律无不精通,曾专门撰写过《琴赋》。 蔡邕生逢动荡,宦海沉浮,一家人四处漂流,路过会稽高迁。一天,他到竹林里挑选竹料,想做一支笛子,来排遣旅途之劳顿。挑来选去总找不到合适的。回来的路上,坐在一个名叫柯亭的竹亭里歇脚,四处打量,忽然眼神一亮,指着亭子东侧檐下的第十六根竹子,让人即刻帮他拆下来。
“焦尾琴”的故事则更富传奇色彩。
还是这个辨材的蔡邕,听音辨意的功夫也不同凡响。一次,朋友请他赴宴,他兴冲冲赶过去,远远听见主人家有人弹琴。快到门口时,蔡邕突然停住,他在琴声里听出了隐隐的杀机!蔡邕一时惊愕:既请我来做客,为什么琴声中有杀气呢?乱世中人人自危,他当机立断,转身就走。
如果不经沧桑,不阅尽世相,怎么可以企及如此境界?有一次,蔡邕到青溪这个地方寻访战国名家鬼谷子的故居,他徜徉于清流之上走到一个溪流的转弯处,心有所感,就坐下来写一弄曲子。走一处溪弯写一首曲子,青溪共有五道溪弯,他就写了五弄琴曲。 第一弄,他写下了《游春》,记录寻访仙人隐居之地的心情; 第二弄写下了《渌水》,看见了绿水荡漾; 第三弄他写下了《幽居》,描绘鬼谷子旧居清曹岑寂的环境; 第四弄写下了《坐愁》,第五弄写下了《秋思》。 后来他用了三年时间将五支曲子加工润饰,完成后请大学者马融品评,马融大加赞赏。这就是著名的《蔡氏五弄》。心似曲水,错落跌宕,涟一漾就流照千年。 自古名人是非多,蔡邕一生也经历过太多演绎。元末南戏《琵琶记》唱的就是他的故事。戏中的蔡伯喈喜新厌旧,无情辜负了槽糠之妻赵五娘。纷纭千载之后,陆游有诗云:“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真实历史中的蔡伯喈命运多舛,董卓做司空时,仰慕其名气,一再征辟他入府做幕僚。蔡邕称病推托,董卓大怒,将他硬绑了来。蔡邕不得已,做了董卓的幕僚。后来董卓被诛杀,蔡邕也受到连累被害,可怜一代卓越天才,生不逢时,连个寿终正寝都不能自保。能在亭子的竹上发现良笛,能在炊饭的木柴中抢出良琴,都说草木无情,但是人心有感,草木就通了灵性。这个喧嚣而寂寞的世间隐藏着许多珍宝,想要发现,需要一种缘分,也需要一种容智。有谚语说得好: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当今时代,究竟是鲜花少了,还是牛羊一般的眼光太多呢? 蔡家的悲怆琴音余韵未了,接下来的故事传到了蔡邕之女也就是大名顶顶的蔡文姬。
蔡文姬居留匈奴十二年,生下了两个孩子。本以为会在胡马北风中度过余生,未料夺取天下的曹操念及故旧蔡邕,不惜拿黄金玉壁,将蔡文姫从匈奴赎了回来。
天妒英才,末世蹉跎了蔡伯喈,天妒红颜,乱离中的命运又捉弄了蔡文姬。无论怎样的困厄,这父女俩生命中最忠诚、最华彩的陪伴都是一架七弦琴,足以长歌当哭,超越荣辱,萦旋缭绕成一段不朽青史。
现代人可学的乐器很多,可听的音乐很广,但又有多少人能静心会意,真正听出琴中的寄托和情怀呢?高山之音、流水之韵,历经离乱寄于琴中的情志,但愿今天能被更多人深深懂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