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乔-锡耶纳画派创始人

 塑跑 2020-03-22

杜乔(Duccio di Buoninsegna)

杜乔﹝1255 ~ 1319﹞ 與契馬布耶同時代,被認為是席耶納畫派(锡耶纳画派是指意大利锡耶纳地区的画家,尤指从13世纪晚期和14世纪该地的画家。从锡耶纳画派的蛋彩画已呈现出脱离中世纪拜占庭艺术传统的趋势,并以其装饰线条为标志。完整的金色背景是本派许多作品的显著特征)第一位重要畫家,在拜占庭式的畫風中呈現人文的精神,但更顯得氣勢磅礡。

《端坐寶座的聖母與聖嬰及六位天使》1285

蛋彩‧畫板,450 x 290 公分

烏菲茲美術館 ,佛羅倫斯﹝ Firenze ﹞,義大利

這幅畫構圖宏偉而統一,各種色塊四下分佈,彷彿在空間中拓展開來,使畫面氣勢磅礡,十分精美。其中圓形圖式又如音樂節奏般再現,如光環的金色圓圈、聖母與天使的頭部形態、寶座與底座頂飾的拱狀圖形,乃至幾位跪著的天使形像。當然,杜奇歐同時也運用了垂直直線---寶座的建築圖式,和曲線線條---人物像的圓形和拱狀部份。另外,聖母深藍色斗蓬的鑲邊線條,使衣衫的暗色色塊顯示出一種顫動感 (由衣衫的暗色色塊襯托,纖細的雙手顯得益發醒目),產生了活躍於整幅畫面中的生命力。

《聖母與聖嬰以及三位教士和天使》1300

蛋彩‧畫板,23.5 x 16 公分

國家畫廊,席耶納﹝ Siena ﹞,義大利

此畫又是一幅令人驚歎、氣勢宏偉的作品,儘管它畫幅不大,背景裝飾圖式又是借鏡於法國纖細畫(一種畫在聖經手抄本上的細膩插圖,盛行於中世紀)。

聖母端坐在寬大的座凳上,蔚藍色的斗蓬由金色鑲邊線條勾勒出。從那些側影的延續線條、背景的花彩圖式以及天使的形像中,都可以看出其線條屬哥德式筆法(哥德式风格用黑暗、恐惧、孤独、绝望的艺术主题,来往于内心世界神圣与邪恶的边缘,描绘在爱与绝望之间的挣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但杜奇歐獨樹一幟、舉世無雙的個性,使得斗蓬那明亮的蔚藍色,與座墊的紅色形成對比,且不失協調而聖母衣衫的玟瑰色與背景裝飾的綠色,則使得座墊的紅色分外醒目。作者的個性也表現在三個跪在聖母腳下的修士,小小的形像上,三個形像簡直像一個人動作的分解,姿勢的相互連貫,就像是動態攝影下的同一人,最後彎下身去親吻聖母的腳。

《進入耶路撒冷》1308 ~ 1311

蛋彩‧畫板,100 x 57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 Siena ﹞,義大利

這幅畫杜奇歐令騎著小驢的耶穌形像從左方進入畫面,像是被身後的一大批使徒簇擁而入似的。那扇略呈直角的城門則指引了動態的方向,又把耶穌與在拱門下的等候人群聯繫起來;同時,處於右方的那個少年把紅色斗蓬舖到地上,也標示出耶穌的動態方向。

因此,左方畫面是包括救世主,以及一邊進入耶路撒冷一邊祝福的群體 ;右方是興高采烈地歡迎救世主到來像瀑布般的人群。畫面沿著一條走廊似的通道展開,兩邊是由兩堵牆來界定,其中一堵牆處於前景,中間被一扇門截斷,門旁有一顆小樹。這條走廊依照一種自上而下的透視角度延伸,利用各種不同的建築物,不僅達到表明深度的目的,也達到了表明構圖的目的。耶穌的形像似乎正從大批使徒當中走出來,這種象徵手法,令位於另一端那些凌駕於耶穌形像之上的植物顯示出來,一片光禿禿的灌木叢和一顆橄欖樹矗立直上,樹上一個少年正在採集樹技,分給他的同伴。在那些樹木上方,一個八角形大屋頂則象徵耶穌的來臨及其重要性,它聳立在左方金色的天際,位於兩座較矮的建築物之間。以透視法繪出的那扇位於右方、上有塔樓的門中,如潮水般湧出的城市居民,紛紛前來瞻拜耶穌。杜奇歐在這幅中,和在其他畫中一樣,不僅試圖追求表達空間和深度,而且還設法使正在運動中的群眾產生一種色彩斑斕,「像合唱般整齊劃一」的視覺效果。

《耶穌釘刑圖》1308 ~ 1311

蛋彩‧畫板,102 x 76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 Siena ﹞,義大利

如把這幅畫分成四個部份,其中有兩個正交的中軸,中央部份是耶穌的痛苦形像,上部畫區左右兩側的兩個盜賊,因背景天空金色的襯托,顯得異常突出而深暗。下部畫區劃分而成的兩個部份:左邊一群婦女和信徒簇擁在聖母周圍;右邊則是一群加害耶穌的人,但是信徒群體固定不動,像是被嚇呆了,籠罩在聖母周圍的一片哀痛氣氛中,聖母祈求的眼神高抬,朝向耶穌。那群劊子手像被一陣狂風吹得亂成一團般,手忙腳亂、慌恐萬狀,驚駭的臉孔轉向受釘刑的耶穌。人群中央,一個男人舉起胳臂伸向十字架,其他人擁擠在他的周圍,似乎被嚇得魂不附體,直向後退去。

面對杜奇歐這幅驚心動魄的畫面,及那彷彿亦撼動起畫面的動感,我們似乎聽到眾人的一致呼聲---那些虔誠的婦女以及信徒們莊嚴的吶喊,及那些惡人悲慘而低沉的驚叫,這一切予人的感覺,就猶如一曲激昂的交響樂。從杜奇歐的繪畫中,我們又看到一曲敘事的聖樂和戲劇的內涵,這些聖樂透過形態和色彩,充分被表達出來。

《辭別聖約翰》1308 ~ 1311

蛋彩‧畫板,41.5 x 54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 Siena ﹞,義大利

這幅畫表現了杜奇歐濃厚的抒情筆調,特別是他能超越故事界限的才能。而畫面闡述的是聖母生平最後一件大事:「聖母辭別聖約翰」。

畫面超越了時間限制,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並且洋溢著一片親密無間的氣氛。小小的房間,猶如用透視法,以兩側短牆和深處板壁勾畫出一個簡單的「盒子」,兩個主要人物在這個小小空間相聚,感情親切,不分彼此。杜奇歐運用線條和極其高潔的構圖,精湛地表現出人物動態:聖約翰位於左邊,正要跪下拜別;聖母在右邊,親熱地迎上前,俯下身子雙手緊握住聖約翰的手。

構圖緊密,線條活潑,細部的精心描繪,色彩的搭配得宜,所有這些都有助於使畫面--哪怕是最簡單的畫面--產生一種聲震寰宇,舉世無雙的大氣勢。如此一來,這時仍然受杜奇歐重視、陳腐的拜占庭風格,彷彿又重新獲得了激動人心的生機。

《聖母之死》1308 ~ 1311

蛋彩‧畫板,40 x 45.5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 Siena ﹞,義大利

這幅畫橫躺的聖母像占據畫面整個右下部,聖母的頭部略微抬起,身軀裹在鑲有金邊的蔚藍色斗蓬裡。畫面橫向展開,與床榻的透視角度恰相交叉,橫向的平面將我們的視線引向躺著的聖母所處的空間,短短的橫向空間,很快就被後面聖徒和耶穌組成、幃幔似的垂直平面截住了。在聖母腳邊,兩個使徒席地而跪,於是從左面開始,呈現一系列瞻拜者的形像,之後逐漸展開分成上下兩排,將聖母包圍起來,不見深度。耶穌形像幾乎處於第一排中央,與聖母的軀體形成了正交的兩條中軸線,耶穌將聖嬰耶穌的形像緊抱在胸前的斗蓬裡,斗蓬布滿褶紋。聖母的軀體顯得十分突出,她的斗蓬呈深藍色調,後襯裹屍布的白色色調,在人員衣衫的雪白色中繼續延伸下去,神職人員分立耶穌基督兩側,耶穌基督身著淺藍色衣衫,外披暖金色調的斗蓬。而使徒們的頭部擠在一起,上下重疊,形成直角,目光悲痛地投向聖母,背景則被耶穌周圍聖徒和使徒的圓形光環覆蓋。

《聖告圖》1308 ~ 1311

蛋彩‧畫板,43 x 44 公分

國家畫廊,倫敦﹝ London﹞,英國

此畫面被拱廊的細柱分割成兩部分,拱廊以純粹的透視法畫出,目的並不在於追求空間幻覺效果,而是要劃分兩個空間:一是天國,即體現上帝意旨的所在,及天使的活動場所;一是人間,即聖母接受聖告之處,也是聖母所在的地方。中央空間像一本書似的掀開,兩邊是拱形牆壁,天使從那裡走進來,兩扇門牆將視線導向站立的聖母,她右手正在收攏紗巾,左手緊握一本打開的書,還同時拉著那柔和弧線勾勒出的斗蓬。如果說,天使的姿勢是靜止的,且神色莊重,那麼聖母的姿態,特別是斗蓬褶紋的波動感,則令人感覺聖母剛剛從斜面書桌邊站起來,迎著神的使者走向前去。

兩個空間--天國與人間--的劃分,不僅因細柱和拱廊而顯得十分鮮明,而且也得到色彩的烘托。背景橘紅色澤的襯托,使身披粉紫色斗蓬、內著淺藍色衣衫的天使顯得格外突出。用以勾勒聖母形像的拱形廊柱,則是淺藍色加淡綠色,聖母的斗蓬是深藍色,與紗巾的黃色和衣衫的紅色恰成對比。最後,杜奇歐以一種建築結構,來重新塑造空間的統一感,成為整個畫面的象徵,即位於下部的台階,與背景牆壁處於平行地位,並且不斷延伸下去,上面還有一個插著百合花(智利、法国的国花)的精美花瓶。

《寶座聖母像》1308 ~ 1311

蛋彩‧畫板,214 x 412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Siena﹞,義大利

坐在寶座上的聖母也是席耶納城(锡耶纳是一座12-15世纪修建起来的中世纪城市的化身)的守護者,在她面前跪著四位聖者:Sts Ansanus、Sts Savinus 、Sts Crescentius 和 Sts Victor。杜奇歐本人的名子則以拉丁文畫在寶座的基座上。

《卸下十字架》1308 ~ 1311

蛋彩‧畫板,50.5 x 53.5 公分

大教堂美術館,席耶納﹝Siena﹞,義大利

這整幅畫是以兩條主軸線左右交錯而成,左邊是沿聖母的腳往上到十字架頂的斜線,右邊是沿耶穌的頭、背,順兩位門徒的背弧形而下。這兩條主軸不僅將畫面的節奏感動態感製造出來,也圈住所有重要的人物,並讓耶穌與聖母馬利亞的臉成為視線焦點。

聖母身軀探前,摟住耶穌,拿手撫摸耶穌那受苦而死的臉龐,兩張貼近的臉容神情是如此的相似,堅忍、節制、順從、默默受苦、神聖而莊嚴。聖母的臉儘管側寫,仍可看出是人間之至美,她彷佛永遠不會衰老。這幅畫是顯現聖母永不衰殘的典型代表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