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一文了解两种颈动脉狭窄手术的区别:CEA vs. CAS

 panky0526 2020-03-22

近年来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颈动脉狭窄也越来越常见。上周,我们详细科普了颈动脉狭窄的知识:警惕|颈动脉狭窄,引起中风的“沉默杀手”!。然而一旦确诊之后,在就医过程中,患者经常会听到两种治疗方式: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应用于治疗颈动脉狭窄,随之而来的便是患者的犹豫不决:究竟哪种方法更好呢?在比较两种方法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并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狭窄都需要手术

颈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如果狭窄程度并不严重、并没有引起缺血症状,首选的治疗是控制高危因素(戒烟、控制血压),并规范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等等,目的是稳定斑块、改善血供。

部分病人经过药物治疗,复查提示好转或稳定,并不需要手术。而当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狭窄程度加重、出现脑缺血症状时,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

哪些情况下需要积极手术治疗?

1、如果6个月内出现过脑缺血症状(可以表现为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无力、语言不利或单盲等,可能持续也可能是短暂性),且颈动脉狭窄超过50%,要考虑手术干预。

2、没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如果超过70%(或者虽然狭窄程度不到70%,但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提示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也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CEA是在患侧颈部直接行切口,暴露颈动脉分叉部,阻断两端(必要时需要用到转流装置)后切开斑块部位,将斑块及内膜剥脱切除后,缝合血管。

优点

  1. CEA在直视下操作,直接可以看到斑块的形态并将之切除,疗效确切,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

  2. CEA不需要植入支架,可以省去一笔耗材费,较为便宜。

  3. CEA术后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要求没有CSA术后那么严格,也可以减少一部分抗血小板相关的并发症。

缺点

  1. CEA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血管手术,术中可能损伤到周围的重要神经,对手术者的经验和技巧均有相当要求,并非每个医院都能开展。

  2. CEA需要在全麻下进行,患者的一般情况需要能耐受全麻手术。

  3. 手术中需要对患侧颈动脉进行阻断,如果患者Willis环代偿不佳,则需要应用转流装置,增加手术复杂性。

  4. 颈动脉的解剖存在变异性。颈动脉狭窄多发于分叉部,当颈动脉分叉位置较高时,开放手术暴露困难,创伤巨大。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S

CAS是通过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由动脉鞘置入,经髂动脉、主动脉逆向而上到达主动脉弓,再顺向选入颈动脉。利用球囊到达狭窄部位,把狭窄段扩张(不需要扩到100%),再植入支架覆盖、支撑狭窄段。

优点

  1. CAS最大的优势就是微创,体表只在腹股沟留一个穿刺点(甚至有些病人坚持不把介入治疗认为是一个手术……)。操作也不会引起明显疼痛,所以大部分可以在局麻下进行,对全身情况较差(如某些高龄病人)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病人具有优势。

  2. CAS不需要在颈部做切口,如果患者颈部有过手术或放疗史,局部可能形成明显粘连,则不适合CEA而适合CAS。

  3. 如果狭窄部位很高,手术难以暴露,同样可以选择CAS。

  4. 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全身性疾病,临床经常遇到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病人,发现了颈动脉狭窄需要进一步治疗。这些病人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如果行CEA,则需要停药,可能造成心肌缺血等后果。此时CAS就是一个不矛盾的解决方案。

缺点

  1. CAS的操作并非直视,而且通过导管在体外“远程”进行。如果主动脉弓、颈动脉近端弯曲、扭转明显,会给手术带来很大挑战,甚至造成支架不能到位。

  2. CAS需要先以球囊扩张狭窄段,有些所谓的“硬斑”坚硬如石,无法满意扩张,影响手术效果。扩张过程中还可能造成斑块脱落,造成远端小血管栓塞;虽然通过保护装置(如球囊和“保护伞”)的应用可以降低栓塞发生率,但这些装置也增加了操作复杂性和医疗费用。

  3. 数据表明,CAS术后再狭窄甚至闭塞的概率要高于CEA。

  4. CAS术后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造成出血倾向及其他并发症。有些患者服药后出现皮肤瘀斑、黑便等,也有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需要进行其他部位的手术,此时如何调整药物往往会让医生和患者都觉得纠结。

  5. CAS的费用相对昂贵,因为导管、球囊、支架、保护伞等的应用(是的,相对这些材料费,手术费简直可以忽略),总费用要大几万到十几万不等。

总之,CEA和CAS都是很有效的治疗手段,各有各的应用范围。假如某位患者遇到了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适用的情况,其实不需要多烦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权衡一下,相信可以做出决定。

本文作者

檀书斌  神经外科 主诊医生

冬雷脑科脑血管病团队主诊医生、核心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研究生

3年大外科工作经验,14年神经外科工作经验。

擅长:脑血管、脑脊髓血管造影;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疾病的微创介入治疗;颅脑外伤、脑卒中、脑积水的诊治及功能性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