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气象学看我国冬季六节气

 涛儿—taoer 2020-03-22

立冬

经过了春天的草长莺飞、桃红柳绿,夏天的阳光灿烂、浓荫匝地,秋天的金风送爽、硕果累累,终于来到了飞雪凝霜、寒风刺骨的冬天。大自然年年如此,“阴阳流转,物极必反,循环不失……”(《周易》),真是 “人生易老天难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确实,到了立冬节气,“西风渐作北风呼”,黄河中下游地区节气平均气温比霜降节气猛降4℃,低到7.4℃,进入了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但是全国各地入冬时间差异很大,例如黑龙江漠河在白露节气内早已入冬,北京是霜降节气内入冬,但武汉要到大雪节气内才入冬,华南地区更是连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季都没有了。

从立冬节气开始,华西秋雨先后结束,我国雨量分布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相对多雨区从以川黔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东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我国雨量分布的冬季(11月至翌年2月)格局。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寒地坼的冬季是万物生机潜藏的季节。

“藏”,主要当然是指人们对农产品的收藏、入窖。但自然界也是如此:草木存根藏芽,以备来年重新生发;动物中候鸟南归,蛇蛙入洞冬眠,皮毛动物长绒添毛等,以安度严冬,迎接第二年春天。但是人类则只有穿衣御寒的方法,所以保暖、运动、冬补、藏精和过去东北的“猫冬”等,就是人们的冬藏措施了。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冬不藏精,春必病瘟”。“猫冬”则是过去东北冬季中因严寒而闭门不出,正如古诗所说,“大寒宜近火,无事莫开门”。但是古人也不主张室内温度过高,厚衣重裘,甚至出汗。因为《黄帝内经》明确说:“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时言小雪者,寒未深而雪未大也”。因为小雪节气中,黄河中下游地区平均气温继续猛降3.8℃,仅为3.6℃,白天气温也常常低到0℃以下。因此,平均12月初开始初雪,正是在小雪节气之内。不过,雪可不是“雨下而为寒所薄”的,而是相反,即冬季从严寒高空降下的本就是雪,只是当低空地面气温在0℃以上时才融化而为雨的。

但从全国而言,我国最北的黑龙江漠河平均9月27日,即秋分节气就初雪了;而长江两岸要晚到12月中旬,即大雪节气才始有雪。我国华南北部已非每年都有降雪,南部则已完全无雪。

二十四节气诞生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小雪节气还有一件奇事,就是小雪节气中可以降下当地历史上全年最大的雪。例如1954年11月26日洛阳、郑州、开封、许昌等雪后最大积雪深度23~38厘米,1962年11月29日泰山最大积雪深度39厘米,都在小雪节气之中。这是因为此时天尚不太冷,一旦有强暖空气北上,水汽丰富,冷锋面上就可能发生强降雪。所以“小雪雪比大雪大”(都指节气)也是北方的普遍规律。

我国是世界同纬度上冬季最冷的地方,因此也是世界同纬度上初冬降雪最早、雪界最南、雪期最长的地区。

唐诗《小雪十月中》有“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之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小雪第一候的候应也是“虹藏不见”。这都是因为小雪节气已进入全年的寒季和干季,雨本已少且渐为降雪代替,无雨自然也就无虹了。

大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一月节,大(雪)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但雪盛可以理解为降雪次数多,而不宜理解为雪量大。确实,黄河中下游地区大雪节气的降雪日数(日降水量0.1毫米及以上即统计为降雪日数)平均约3.2天,确比小雪节气(2.4天)为多,但是节气的平均降水量,大雪却还不到小雪节气的一半。这是因为,大雪节气在后,气温低(黄河中下游地区节气平均气温仅1.3℃),天气寒冷则大气中水汽少,难以降下大雪来。我国各地大雪大都不下在大雪节气。

民间还有许多对“大雪”节气的其他误解。过去常常用大雪来形容严寒,例如著名的李白《北风行》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但这是文学描写,并不符合科学实际。因为只有因温暖而水汽丰富的江南才可能有“鹅毛大雪”(例如1949年后长江两岸曾几次雪后深度达50厘米左右,为我国东部地区的极值),而严寒的西伯利亚和南极只下粉雪,降雪量都很小。例如南极点上常降雪,但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0毫米,是我国一场小雨的量。

“天地无私玉万家”,我国古代还多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都是正面咏雪的。但是因为雪后多严寒,又常会发生“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事件,所以罗隐《雪》诗才说“长安有贫者,为瑞(雪)不宜多”。此外,还有“下雪不冷化雪冷”的问题,很多地方都用雪融化时大量吸热来解释。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雪后南下的冷气团代替了原来的暖气团,当地寒冷程度主要取决于冷气团的强度,而不管是否有过降雪。所以,隆冬季节冷锋过境时有时并不降雪,只阴一阵就过去了,但锋后气温却可能更低。

地上有了雪,古代便有许多雪乐。例如大人赏雪,小孩堆雪人、打雪仗,现代还有雪雕、滑雪等。宋代《武林旧事》有记载:“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盒盛进,以供赏玩。”

冬至

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其实不是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到了”,而是天文学上的冬至。即“日南至,日短之至,(立杆)日影长之至”。所以过了冬至日,日长増、太阳高度角升,地面接收到的太阳热量开始增加,古人称为“冬至一阳生”(虽然一年中的最冷阶段还未到来)。所以,冬至是古代社会中的一件大事,称为“冬节”,被视作重大节日。现在民间还称“冬至大如年”,甚至还有“肥冬(至)瘦年(春节)” 之说。

因为汉初以前,冬至本就是一年之首,汉武帝太初历才改正月初一为岁首(到1912年又采用世界通用的阳历,以阳历1月1日为岁首,改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在古代没有其他时间坐标的情况下,用那“一阳生”的冬至作为岁首,是多么自然、正常的事。所以古代还特称冬至前一日为“小至”“冬(至)除(夕)”,古代皇帝在冬至日都要率百官进行隆重的祭天大典。现今各国南极考察站,在半年漫长极夜中最隆重庆祝、互相致贺的就是冬至。因为极夜已经过去一半,极昼即将来到(南极点一昼一夜就是一年)。

“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既到,春天自然就不远了。古人常用九九消寒图期盼春天的到来。图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填字法,即找9个笔画都是九画的字(例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天填一笔,等到九九八十一笔填满,就是“门外已是草茵茵”的“九九艳阳天”了。

古人提倡冬令进补,冬至是进补的最好时机。但也只是体虚者才需进补,虚什么补什么,进补也并非都肥甘厚腻。有位名老中医笑说,我们的胃不能只交“酒肉朋友”,我们更多需要的还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即粮食和蔬果。

小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其实,黄河中下游地区小寒节气平均气温-1.0℃,正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低的,比大寒还低了0.7℃。全国大部分地区也都是如此。这主要是因为大寒节气后期已进入“五九”(2月),气温开始上升的缘故。尽管有些年份也确实大寒最冷,但多数年份仍是“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

我国民间有数九的习俗,即从“一阳生”的冬至日数起,每9天为一组,一直数到第9个九。有的地方的民谚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从中也可看出,三九四九是最冷的。实际上全国大多数地区中都“冷在三九”,而“三九”正在“小寒”节气之中。

那么,全年最冷的小寒节气中全国有多冷呢?以平均气温而言,东北最北部低至-30℃以下,东北中部-20~-10℃,过黄河升过0℃,两广北部10℃以上,海南岛南缘和南海诸岛就升过20℃了。

小寒和大寒节气中,由于西伯利亚冷高气压控制,不仅气温最低,也是全年气压最高、降水最少的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这两个节气共约1个月时间的降水总量只占年降水量的约4%,降水形态都是雪。

小寒、大寒节气所在的月份,过去称为腊月。秦、周及以前腊月中腊祭最为重要,称为年终大祭,到南北朝时日期固定在腊月初八。但到近代民间逐渐演化成为主要是吃腊八粥。腊八粥内容实际不止8种粮豆,还有坚果碎“点染”,营养丰富,功能多样,是中医推荐的应季保健佳品。

大寒

古人认为,“大寒”乃“寒气之逆极” “大(寒)者,乃凛冽之极也”。即是说,大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其实,平均气温最低的是小寒,因为在“九九”中最冷的是三九,而三九正包含在小寒节气之中。只不过两寒节气之间温差不大,古人难以具体感知罢了。

古人对这段全年寒冷的时期有许多描写,例如唐朝孟郊《苦寒吟》的“天色寒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纹),短日有冷光”,宋邵雍《大寒吟》的“旧雪未及扫,新雪又拥户。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清日无光辉,烈风正怒号。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描写得可谓淋漓尽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大寒节气,河湖中的冰也达到最厚。因此古代宫中常“凿冰冲冲,纳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由于冰窖藏冰量一般很大,且上有隔热层覆盖,因此据周代记载,约1/3的冰能保存到盛夏时使用,并分赐百官。

由于冰厚只要达到25厘米左右便可载人,因此古代宫中都有冰嬉,包括滑冰、冰上杂技,玩冰车、冰球和冰陀螺等。到清代已普及到了民间。有首《冰嬉》诗说:“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何人冒寒作冰戏,炼铁贯韦作膝行。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其直如矢矢逊疾(箭速没有滑冰速度快),剑脊冰面刮有声。”现今哈尔滨一年一度的冰雪艺术节更是吸引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游人。

中医认为“寒最伤阳”,会累及各个脏腑,所以俗话说“冬令进补,开春打虎”。但是补也要有针对性,而且补过了头,补药也成了“毒”药。此外,进补也不仅是药补和食补。防寒保暖,“动则生阳(运动)” “负暄曝背(晒太阳)”等,有名老中医认为,其效果也相当于一种进补。

大寒节气临近年关,古代有许多民俗活动,例如祭灶、大扫除、赶年集、办年货、剪窗花、贴春联和年画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吃年夜饭了。在外的游子都要赶回来,团团圆圆,喜气洋洋,守岁迎新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