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始祖文化济宁探源 | 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原始人群(下)

 wxsjbcf 2020-03-22

始祖文化济宁探源 | 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的原始人群(下)

豫北、冀南的大司空一期和后岗一期文化遗存:大司空一期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在冀南和豫北地区交错分布,在磁县下潘汪和界段营等遗址两种文化遗存则共存于同一个遗址中,但未发现两者有叠压或打破关系。鉴于属后岗一期文化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已具有父系社会的性质,而大司空一期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类型,有学者将大司空一期文化归入磁山文化系统。

大司空一期文化遗存的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有少量的骨器和蚌器。石器除个别打制外,大都经过不同程度的磨光。器形有斧、锛、穿孔石刀、穿孔盘状器等。骨器有镞、锥、针、刀等。陶器以灰陶的数量最多,红陶次之,黑陶极少。各种陶色均有色泽不纯正的现象。制法豫北多模制,口沿轮修普遍;冀南多手制,兼用模制。器表以素面或磨光占多数;纹饰以篮纹为主,绳纹、方格纹、划纹、线纹、附加堆纹、戳印纹、席纹和锯齿纹较少。有少量彩陶,彩绘大多为红色和赭色,黑色很少。彩陶纹饰有弧线三角、曲线、半环、雁形、同心圆、蝶须、叠人字、螺旋、水波、S形、睫毛、宽带等,其中最常见的纹饰是弧纹三角和曲线两种母题组成的带状花纹,内填其他纹饰。彩陶的数量,早期多于晚期。陶器的胎壁一般较厚,很少有后岗一期文化的薄胎陶器。陶器的器形有碗、钵、盆、罐、缸、杯等。

后岗一期文化遗存与大司空一期文化遗存的差别很大。石器以磨制为主,有少量的打制和琢制石器。一部分器形只在刃部磨光。石器的主要器形有铲、斧、锛、刀、镞、磨盘、磨棒、砍砸器等。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次为夹砂粗红陶,有很少的细泥黑陶和夹砂粗灰陶。制法以手制为主,大多用泥条盘筑,慢轮修整比较普遍。并且出现了轮制的小型器皿。器表多素面,纹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锥刺纹和附加堆纹。彩陶的数量较少,彩绘主要用红色,黑彩较少使用。彩纹较简单,常见的纹饰有口沿下画一道宽带,或在口沿下画三四道或画六道为一组的平行竖线,或用平行斜线组成正倒相间的三角形;有少量的菱形网纹、波形纹、同心圆等。彩绘多施于碗、钵之类的器腹上。陶器常见的器形有红顶式碗、钵、锥刺纹盆、大口小底罐、小口长颈瓶、缸、罐形鼎等。

1978年5月,河南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淮阳西水坡遗址清理出一批房屋和墓葬,同时出土大批的石刀、石斧、石铲、骨针、骨锥等生产工具,以及石磨盘、石磨棒、陶鼎、钵、罐、瓶、碗等生活用具。在已发掘的墓葬中,以第45号墓规模最大。该墓的墓坑呈人头形,东西宽3.10米,南北长4.10米,深0.5米。墓主为一壮年男性,身高1.84米,埋于墓坑的中央,葬式为仰身直肢,头南足北。同墓而葬的另外3人,年龄较小,分别埋于墓室的东、西、北三面的小龛内。经鉴定,西面小龛内的人骨架是少女,年龄在12岁左右,头部有刀痕,系非正常死亡。在墓室中央男性墓主的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出一龙一虎。龙居右侧,长1.78米,昂首曲背,虎居左侧,长1.39米,张牙舞爪。该遗址的其他墓葬很少有随葬品或葬具,墓坑多数很小,甚至有人缺足或被任意地横七竖八地埋于废弃的灰坑中。西水坡遗址已发现的蚌壳摆塑共有三组,第45号墓随葬蚌壳摆塑与其他两组蚌壳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自北向南各间隔20米左右呈一条线排开。第二组龙、虎、鹿叠塑一体。第三组龙、虎、人等各呈神采,人骑于龙项。这三组摆塑使用的蚌壳都是未加工过的自然蚌壳,尖锐形的蚌壳用来作牙和爪,圆形的作眼,长而圆的做舌,其鬛、毛、尾部是将蚌壳的凹面朝上,其余的都是凹面朝下。

关于仰韶文化的社会情况试析如下:仰韶文化已有较大的村落,而且村落的堆积很厚,这说明在同一地方居民们长期定居,农业生产水平应当已经相当高,再加上畜牧、渔猎和采集就足可以满足一个村落的生活需要。当时的农业作物,根据发掘资料,发现最多的是粟,其次是黍。在西安半坡遗址和其他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菜子,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种菜。在许多遗址中,发现了不少与农业相关的生产工具。翻土的工具主要是石铲,收割的工具主要是爪镰,另外还有大量的石斧、石锛。木制工具也是仰韶居民的主要工具之一。除农业以外,渔猎仍是重要的生活来源。仰韶居民多临水而居,鱼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猎取对象。在仰韶文化出土的陶器上,发现了大量的鱼形图案,在发掘中,大量的渔猎工具如骨制的鱼镖、鱼钩和陶制的网坠等均有相当的数量,在仰韶文化的灰坑中,常能发现较大的鱼骨,这些都足以说明鱼对仰韶居民的食物需求是相当重要的。狩猎也是日常的劳动项目之一,其工具主要有弓箭、石矛、角矛、石珠等,猎获物主要有獾、斑鹿、貉、狸、羚羊、野猪、野兔等。畜牧业也是仰韶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仰韶文化遗址中都有猪的遗骨存在,经鉴定,这些猪大多数都是家猪,因此,猪是当时最主要的家畜。狗也是当时重要的家畜,另外,还有黄牛和鸡等。

因仰韶文化辐射面积大,延续时间长,各地方农业和渔猎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自然环境不同,经济侧重也不同,有的地方以农业为主,有的地方则以渔猎业为主。但由于普遍采用了新的生产工具,使得生产大为发展,从而使一部分人从农牧渔猎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仰韶文化时期的手工业生产非常繁荣,原始的纺织和编织工艺已经出现,考古发掘中常常见到席纹、布纹的痕迹和印在陶器上的印痕足以证明这一点。席的编织花纹多种多样。在陕西华县泉护村,曾发现一块麻布的痕迹。出土的与纺织有关的工具有骨锥、骨针和纺轮,纺轮有陶制的也有石制的。

仰韶文化的陶器制作经过新石器石代早期的发展,从陶质、造型、装饰以及焙烧技术上相对来说已经相当成熟。制陶原料已经不是一般的黄土,而是经过一番挑选、加工的适合制陶要求的陶土,这种陶土是把河谷地的沉积反复淘洗而成,其可塑性、黏结性很强,而且不易烧裂。在制法上,前期以手工捏制或泥条盘筑,后期则出现了使用轮制法制陶。在出土的陶器底部已发现了同心圆的割痕。另外,很多陶器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装饰,最简单的是器物表面显出陶土本色,有的在表面上施加弦纹、绳纹和篮纹。另一种装饰方法是仰韶文化中著名的彩陶,即在陶器素面上彩绘出图案来。在墓葬中,发现了盛有颜料的小罐和粘有红色颜料研磨用的石杵和石砚,这充分说明了仰韶先民们已从一般的适用向审美方向追求了。多种多样的彩陶图案开创了我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充分显示了远古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观察力。陶器种类很多,按用途可分为炊器、水器、饮食器和盛贮器。炊器最多的是加砂罐,另外有釜、甑、鼎等;水器主要是瓶;饮食器主要有碗、钵、杯、豆等。

值得一提的是仰韶文化的村落遗址。发现的众多的村落,一般坐落在黄河支流的河边陆地或支流与黄河的交汇处。村落密布,有的地方和现在村落的密度相仿。村落面积小的1万平方米左右,大的则达几万平方米。如姜寨村落遗址,面积达5.5万平方米,呈圆形,周围有一条宽2米、深2米的护村沟,村东留有通道,村内是居民住区,中心是一个广场,广场四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五组建筑群,每组建筑以一个大型房屋为主体,旁边有一座或两座中型房屋,每个中型房屋周围有数量不等的小型房屋环绕。这些大、中、小型房屋的结构不同,大房面积在80~100平方米,房内两边是土台子;中房面积在30~40平方米,房内两则也设有土台;小型房屋只能容纳两个成人。每组房屋有储藏粮食的窖穴1~2座。据专家分析,小房子是村子里最基本的单位,房子里有灶,有的小房里还有存放粮食的陶罐,这意味着小房子的主人可以自己做饭。但总的来说,小房子里的人对生活资料的控制权是有限的,还不是独立的经济单位。这个村落的遗址,代表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结构。村落中的大型房子是一个氏族的公房,各家的成年男子平时住的地方,同时也是召开氏族会议的地方;中型房是老母亲带着未成年的子孙们居住的地方,也是家族聚会、吃饭的地方;小型房子是婚龄妇女的房子,那时实行对偶婚,妇女们在自己的小房子接待自己的异族男友。

姜寨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期时代,到仰韶文化晚期,发现了许多多间的房子,由于没有发掘到完整的资料,因此对仰韶文化后期的村落还不好定论。

仰韶文化早期的墓葬多为同性合葬、多人二次合葬、男女分区葬,也有母亲和子女合葬,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仰韶文化早期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时人人平等,没有严重的贫富分化,作为一家之长的祖母以她的慈爱而不是强权统治着她的后代。到仰韶文化晚期,在墓葬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早期常见的同性合葬、多人二次合葬,到晚期时已经绝迹,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从葬”现象,男女老少乱葬一起,骨架叠压、或身首分离,或作挣扎状。葬制的这种变化,反映出仰韶文化后期氏族的母系血缘关系已开始松弛。

本节综述如下:

(1)仰韶文化在经济上要比山东大汶口文化早期时发达得多,从而使社会政治的发展也超过了大汶口文化早期。尽管这东、西部两种文化都已发展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尽头,比较而言,仰韶文化晚期的衰落势头较强,葬制的变化已反映出母系血缘纽带的松弛。各地区文化的地方性加强标志着仰韶文化的衰落和即将解体,也说明了社会矛盾的激化,母系氏族已到了末日,父系氏族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2)仰韶文化的中心原在黄河中游的渭河流域,然后沿黄河逐渐向东发展,从仰韶文化的堆积过程和各文化类型的分布及年代上足以证明这一点,到仰韶文化晚期,其分布区域已扩展到豫东、豫北、冀南的广大地区,且沿原始森林(豫东、鲁西、冀南、淮北组成的平原森林)的西部边缘向南北扩展。在森林的对面即东部则是大汶口文化以泰山以南的汶水、洙水流域为中心沿森林东部边缘向南北扩展。二者之间交流的趋势已经形成。

(3)可以认为,大司空一期文化是仰韶文化结合磁山文化而发展成的一个仰韶文化的地方类型,其居民当属仰韶文化晚期遗民。大司空一期文化居民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而后岗文化居民则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的早期阶段了,我们有理由怀疑,后岗文化应该是一种外来文化,这可能与炎黄蚩尤逐鹿中原后,颛顼帝迁都帝丘有关。河南淮阳一带本来就是大汶口文化的辐射地区,在仰韶文化断层之前,大汶口文化就已经占领了这一地区,伏羲、炎帝等族群极有可能都到达过淮阳一带。因此,这一地区出土有仰韶文化断层前具有父系性质的文化遗存,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未完待续)


选自《始祖文化济宁探源》彭庆涛 彭求实 著

编辑:张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