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解方剂--乌梅丸新解

 origin6 2020-03-22

〖组成〗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蜀椒56克、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用法〗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原文

 《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乃厥阴病之主方,“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痢”。临床常被用来治疗厥阴病上热下寒、蛔厥、久利,被奉为经典。

   乌梅丸是厥阴病主方,主治肝风内动,阴阳失调,寒热错杂之证,此方集酸苦辛甘、大寒大热之药,以杂治杂,乌梅三百枚为君,更以苦酒浸渍一宿,重加其酸,以酸收平肝熄风。

  酸属木味,先入肝,酸属阴味,其性收敛,正与风属阳邪而疏散动摇相对。臣以附子、细辛、干姜、桂枝、椒目之辛热以助其阳,温以袪寒;黄连、黄柏以坚其阴,清以泻热,佐以当归、人参之甘,温益脾胃,调和气血;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五运六气解


“教材宣扬中医主要特色是辨证论治,但《内经》并不突出辨证论治,而反复强调谨守病机,无失病机。辨证把某一时间点上采集到的症状和体征集合在一起,分析寒热、虚实等属性,是空间的、静态的思维方式”。很多症状从时间上看,短则一日,长至一年,疾病发生、转化、消失都是有规律可循。下半夜(厥阴病欲解丑至卯时)加重症状,诸如心慌、胸痛,胁痛、呕吐、失眠、痛经等证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者,皆可用乌梅丸治疗,效果颇佳。

  天人相应 运气为纲,强调主气、客气,2015年为乙未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知识结合《内经选读》推算运气制定2015年运气格局表。见表1、表2。

乙未岁,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中见少商金运,岁金不及。气化运行后天,气生运,气盛运衰,2015年气候变化应以气为主,运次之。

 若患者发病时间2015-3月,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厥阴风木,主客气相得。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人体本应顺遂,此时节发病,“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故可为解”,心病属火,主气木生火,客气木生火,中气金会反侮火。心阳盛阴衰,无论是心阳过盛,还是心阴虚,病情都会加重,注意提前调养心阴。心阴盛阳衰,无论是心阳虚,还是心阴过盛,天之气补之,则症状缓解,同样是治疗好时间。乌梅丸以辛、甘对风木之急,以苦寒之黄连、黄柏应对君火,以热性药应对寒水。乙未年本为金运不及,初之气时主客气均为厥阴风木,木乘又可侮金,故出现干咳。人参无形之气,以摄走泄之阴,合之甘草,补土生金,地骨皮甘平微苦,以泻肺中伏火,肺苦气上逆,泄之以杏仁之苦。半夏、厚朴辛开苦降,佩兰、竹茹芳香,醒脾以化湿。凌晨2~3(厥阴病欲解时)症状加重,厥阴肝以风木司令,居水火之中,水为木之母,火为木之子,肝木生于肾水而孕心火,协助肾水上济心火。正常生理状态,肾水上升而交心火,心火下降而交肾水,水火相济,阴阳互根,二气相合,火不上热而水不下寒。

                                                           


典型病例

  某男,63岁。2015-03-09初诊。近一周凌晨2~3点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干咳,心中烦热,活动后减轻,平素心率快,静息状态最快达150/min,多于凌晨2~3点明显,偶有盗汗。平素服倍他乐克。纳、眠可,大便调,夜尿频,舌淡苔厚腻,脉细。辨为胸痹,证属阴阳失调,寒热错杂。治以调和阴阳,乌梅丸加减,乌梅15g,制附子6g,桂枝9g,干姜6g,黄连、黄柏、当归、黄芩各12g,半夏9g,厚朴15g,佩兰、竹茹各12g,人参、甘草各6g,地骨皮9g,苦杏仁6g7剂,水煎300mL服,1/d2015-03-16复诊,未再出现夜间胸闷、胸痛,心率正常,盗汗改善。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上方去佩兰、竹茹,7剂,随诊症状控制好。

参考文献 --陈瑞雪, 薛一涛. 五运六气与乌梅丸结合,寒热错杂-异病同治[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 v.30(1):51-52.

 

 若肝主疏泄功能失常,则不能协水上济于火,出现厥阴上热下寒之证。协子气则上热,乘母气则下寒,子胜则热,母剩则厥,寒热胜负之间,中央脾土也起着决定性作用。足太阴脾以湿土司气,中气盛则阳复,中气衰则寒厥。脾土主运化,乃气血化生之源,具有培木克水作用,中气不足,反遭水侮而木贼,其病理特点多虚多湿。正如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所言:“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条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遂其生长之意”。

  此患者“胸闷、胸痛,心中烦热”,符合“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活动后减轻”,发病时间2015-03-09,正值乙未年初之气,夜间丑至卯时发作,肝木不能协肾水上济心火,致上热下寒,出现“胸闷、胸痛、心跳加快”等上热症状,而下寒症状不明显,故偏重于清上热,切中病机,疗效确切。



10 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