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运六气解读方药【甘草泻心汤】

 origin6 2020-03-22

一、甘草泻心汤来源及组成

甘草(炙)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黄连一两。

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伤寒中风误下后心下痞硬而满的方剂,在《金匮要略》中是治疗狐惑的方剂。该方在《伤寒论》中取其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则取其清热燥湿解毒作用,一方两用,何其妙也。

次方临床上用的比例很大,甘草泻心汤治病的范围,从头到脚。这个方其实就是半夏泻心汤加了一两甘草,就是加重了甘草,变成甘草四两。

有人问用炙甘草还是生甘草?

其实仲景时代没有用蜜糖来炙的甘草,《伤寒论》里全部都是干的甘草,用小火烤干了就叫炙甘草。所以用的基本上都是生甘草。

二、甘草泻心汤方解

1

从组方结构理解此方
▲▲▲

此乃理中汤衍化而来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9克

从组方结构去理解,此方可以理解是理中汤的一半,从理中汤衍化而来。

林亿在《伤寒论》里面注解,“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汤”。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理中汤是甘草、人参、白术、干姜,可以治脾胃虚弱,水谷不化,“自利不渴属太阴”。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有干姜、人参、甘草,是理中汤的一半。

2

从五运六气解读
▲▲▲

脾胃证

01

此方证属太阳,脾胃虚弱之证,若以脾胃症状为主要表现时,如肠鸣、腹泻等症状。

人体之气,肝左升而肺右降,中气为气机升降之枢轴。脾胃虚弱,源于降胃泻肺升降机能失常。

在五气可属于土运不及,如甲子、甲午年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甲乃阳干,岁土太过,土太过,水受乘,木来复,故肝风偏胜,脾肾阳虚寒湿。同时心火燔热,肝风肺燥偏胜,脾肾寒湿,脾肾肝肺心易受邪感病,发病后易出现上风火燥中湿下寒的疾病病机特点,其中脾湿偏胜是病机关键。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若土运太过,则湿邪太过,苦能燥湿,以苦热燥之温之。

方中甘草为君药,入脾胃,以补中缓急,使胃虚得补,急利得缓,余药仍和胃消痞。黄连、黄芩清热燥湿除烦,使心火下消,痞证得除。

如下图

心证

02

以心证,如心下痞为主时,病人常感心悸,胸闷憋气,误以心脏疾患就诊,其实核心还是脾胃虚弱为主要病机,参照甲子、甲午年体质特点,脾胃虚寒体质的患者,常为上热下寒证,此种体质的患者遇上火运太过之年如戊年时,心下痞的症状突出,故仍以甘草泻心汤为主方治疗,不能单泻心火。

皮肤病

03

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主治是狐惑病。

原文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证属脾虚湿热下注。《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在《金匮要略》中则取其清热燥湿解毒作用 甘草泻心汤既可益胃气,又可清热燥湿解毒,加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可以增强清热止痒作用,外阴肛周湿疹溃疡,三病相类,属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阴中乃疡”,尤近“狐惑”,属于《素问·五常政大论》中的“疮疡燔灼”

《金匮要略》称“狐惑之为病……蚀于阴为狐”,可见该病发于阴部,且与热毒有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此言痒与疮均发于心火过盛,而痒常为疮之始者,故痒之所治亦当清火泻热。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根据丑未之纪年六气所致,提出“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可以预防“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的疾病,而甘草泻心汤本身就是一张“以苦燥之、温之”的方剂,以这样的方剂作为基本方治疗湿热引起的溃疡流脓性疾病,当然会有效的。

3.从仲景用药规律看

第一,甘草泻心汤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甘草干姜汤。此方是理中汤的一半,而理中汤的一半就是甘草干姜汤。所以甘草泻心汤的基本方就是甘草干姜汤。

《内经》病机十九条谓:“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而甘草干姜汤是治寒的水液的病,或者是有水的症状,所以仲景凡是治疗澄澈清冷的涉及到涎、沫、便、溺、脓液等排泄物、分泌物、渗出物都用甘草干姜汤。

比如理中汤、小青龙汤,肾着汤(甘姜苓术汤)、四逆汤

Ø 凡是有甘草、干姜的,都是吐泻或者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的。

Ø 小青龙汤,痰是清稀的;

Ø 肾着汤治疗遗尿、小便多、小便清长。

这是仲景的基本用药规律。学《伤寒》、学经方,把握了仲景的用药规律,那么方子及其变化就都可以看出来了。清代的《经方例释》,就是说仲景方的变化及其用药的规律。而甘草泻心汤的基本方是甘草干姜汤,所有的分泌物、排泄物、渗出物凡是清稀的都可以用甘草干姜汤,不论是吐、泻或皮肤病。比如小青龙汤治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流清涕,这就是《金匮》原来的一个用法,不是小青龙汤就光治喘,凡是鼻涕清稀都可以用。

4.药物

1

甘草

甘草泻心汤是以甘草干姜汤为核心,是从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衍化过来的,所以甘草泻心汤治狐惑病的关键药物就是甘草,重用甘草。甘草用于外科溃疡、渗出性的疾病,在后世的医方、医案中也不难见到,比如四妙勇安汤就有大量的甘草。甘草是一种很安全的药,被称之为国老,也是修复粘膜的药,所以凡是粘膜病都可以用甘草

有些人说甘草不能重用,不能长期用,怕会引起水钠的潴留。确实是有这种情况,但是不是很多。

干姜可能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很多有干姜的方,都可以对免疫功能有帮助。我们把握渗出物是清稀的这一点来用干姜。如果渗出物不一定清稀,也可以用,不过用少一点,用到6g。如果渗出物是清稀的,就用多一点。广州人你就用少一点,他不吃辣,如果是四川的,就大胆地用,他不怕辣。干姜少用的时候也有火郁发之的道理,所以有时候我用甘草干姜汤治暗疮,吃了一到三副,可能发的更厉害,火郁发之,但是继续用就能奏效。

甘草泻心汤的用量(参考)

大家对经方的用药有多种看法,有的用原方原量,有的是参考,有些是受后世医家的影响用得过轻了。比如李时珍说,古之一两就是现在的一钱,就是3g,那就太少了,是没根据的。

因此用仲景原方原量,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标兵,是用药安全的一个量。当然仲景的量相对我们现在的用量是比较大,但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结合个人经验在内,我这个方一般用黄连5g,黄芩5g,人参可以用党参代15g,干姜5g,半夏15g,甘草20g~30g,看具体情况调整比例。比如黄连,它在泻心汤中用量是很轻的,1两,仲景用黄连最重的方就是黄连阿胶汤,4两。如果病人烦的症状比较明显,或者热的症状比较明显,黄连可以加重,用到10g、15g。干姜一般用5g就可以了,如果病人分泌物是比较清的,那就可以加重一点。

2

黄芩黄连

甘草泻心汤中黄芩、黄连是核心组成的另一重要部分。泻心汤以芩、连为核心无可异议,所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有黄芩,《伤寒论》有些版本里没有黄芩,其实应该有。

甘草泻心汤的黄连、黄芩主要是针对什么呢?

Ø 第一,二者是消痞的。

Ø 第二,这是两味清热燥湿的药。《金匮要略》里浸淫疮,就用黄连粉,黄连解毒汤也是泻心汤的演变。

Ø 第三,除烦。泻心汤本身就可以除烦,在狐惑病的原文里其实有一部分是精神症状,“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当然除烦最经典的方就是黄连阿胶汤。

3

半夏

半夏是消痞、止呕的常规用药,如小半夏汤、小柴胡汤。半夏除消痞之外,还可以安眠,对于“卧起不安”是可以治疗的。《黄帝内经》有十三首方,其中一首叫半夏秫米汤,就是治失眠的一个方,“覆杯则卧”,说得有点夸张。

仲景用半夏都是生半夏,没有我们现在的制半夏,包括旱半夏、姜半夏还有法半夏。仲景用生半夏时,水的比例大体都比较大,所以煎煮可以了。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都是生半夏,用于使局部粘膜迅速增生,所以治咽喉的,咽中生疮。两个方都是“煮三沸”,不是跟小柴胡汤一样煎的,煮三沸”基本上就相当于是生的,就有刺激粘膜的作用。因此在粘膜的病,用苦酒汤“少少含咽之”,半夏散及汤“少少咽之”,将药接触到患部。

半夏用于安眠,一定要重用,这是内经里的经验,常用10g。仲景不一定有参考内经,但仲景的方里有巧合。用半夏的方,比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都可以治失眠。

8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