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新用户00887607 2020-03-2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厥,《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解释为“四肢逆冷”,其实并不确切。《类经》说:“厥,逆也。厥有阴阳二证:阳衰于下则为寒厥,阴衰于下则为热厥。”这里的“厥”是指《内经》的“寒厥”和“热厥”。“寒厥”以四肢冷为特征,“热厥”以手心热为特征。
固,就是大小便不通的症状。《内经知要》注:“固者,二便不通也。”泄,则与固相反,是二便不固的症状。《类经》谓“泄,二阴不固也。”
《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可见无论”寒厥“,还是”热厥“,都是病起于下。至于二便不通,或是不固,当然就更是下焦的症状了。所以历代医家解释这句条文,都认为是厥、固、泄这三个症状,是在下部的病所引起来的。区别点无非是对“下”的具体定位。有认为是下焦的,如《直解》就说“下,下焦也。”有认为是肝肾的,如《张氏医通》:“下,谓下焦,肝肾气也。”有认为就是专指肾的,如《类经》:“下言肾气,盖肾居五脏之下,为水火阴阳之宅,开窍于二阴,故诸厥固泄,皆属于下。”我觉得这种区别,对于理解条文并没有太大影响。
问题在于,我们已经知道病机十九条实际是对六气之变的举例。前面的五脏病机已经逐条分析,都是如此,后面的六气病机,本身就是讲六气之变的。唯独这两条上下病机,单从病机解释,非常完美。实际上历代注家也是这么解的。这条两条病机真的这么与众不同吗?
其实仔细想想,也未必如此。因为六气伤人,是有上下不同的趋向性的。《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风雨为阳,故伤上;清湿为阴,故伤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的条文。类似的条文还有很多:《素问·太阴阳明论》曰:“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说明六气伤人,阳邪伤于上,阴邪伤于下,是《内经》非常重要的观点。而就在“至真要大论”中,还特别讨论了“气之上下”的问题:“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半,所谓天枢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病机十九条的上下病机,实际上是指能伤人身上下之邪气的致病特点。由此推之,则寒湿之邪易伤下,“诸厥固泄”是寒湿之气致病的特点。
厥由寒生,这个好理解。固、泄可以由寒湿之邪引起,也很常见。泄就不要说了,因邪结滞而引起的寒积证亦时有见之。所以这么来理解“诸厥固泄”似乎也不错。但是历代医家,没有持此论者。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才可以采信这个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