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练石草∶寒。 【主治】寒热鬼疰,中风湿痹,女子带下病,无子(《本经》)。练石草∶治五癃,破石 淋,膀胱中结气,利水道小便(《别录》)。恶疮(弘景)。 【附方】旧一。 大疯癞疾,骨肉疽败,眉须堕落,身体痒痛∶以马先蒿(一名马矢蒿,一名烂石草), 炒捣末。每服方寸匕,食前温酒下,一日三服,一年都瘥。(《肘后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阴地厥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邓州顺阳县内乡山谷。叶似青蒿,茎青紫色,花作小穗,微黄,根似 细辛。七月采根苗用。 时珍曰∶江浙亦有之。外家采制丹砂、硫黄。 \x根苗\x 【气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治】肿毒风热(苏颂)。 【附方】新一。 男妇吐血后,胸膈虚热∶阴地厥、紫河车、贯众、甘草各半两。每服三钱,水煎服。(《圣 济总录》)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牡蒿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齐头蒿。 时珍曰∶《尔雅》∶蔚,牡 ,蒿之无子者。则牡之名以此也。诸蒿叶皆尖,此蒿叶独 而秃,故有齐头之名。 【集解】《别录》曰∶牡蒿,生田野。五月、八月采。 弘景曰∶方药不复用。 恭曰∶齐头蒿也,所在有之。叶似防风,细薄而无光泽。 生苗,其叶扁而本狭,末 有秃歧。嫩时可茹。鹿食九草, 其一也。秋开细黄花,结实大如车前实,而内子微细不可见,故人以为无子也。 \x苗\x 【气味】苦、微甘,温,无毒。 【主治】充肌肤,益气,令人暴肥。不可久服,血脉满盛(《别录》)。擂汁服,治阴肿 (时珍)。 【附方】新一。 疟疾寒热∶齐头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钟,未发前服。以滓敷寸口,男左女 右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九牛草 内容:(宋《图经》) 【集解】颂曰∶生筠州山冈上。二月生苗,独茎,高一尺。叶似艾叶,圆而长,背有白 毛,面青。五月采苗用。 时珍曰∶陈嘉谟《本草蒙筌》以此为蕲艾,谬矣。 \x苗\x 【气味】微苦,有小毒。 【主治】解风劳,治身体痛。与甘草同煎服,不入众药用(苏颂)。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茺蔚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益母(《本经》)、益明(《本经》)、贞蔚(《别录》)、 (《尔雅》。音推)、 野天麻(《会编》)、猪麻(《纲目》)、火 (《本经》)、郁臭草(《图经》)、苦低草(《图 经》)、夏枯草(《外台》)、土质汗(《外台》)。 时珍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妇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 之称。其茎方类麻,故谓之野天麻。俗呼为猪麻,猪喜食之也。夏至后即枯,故亦有夏枯之 名。《近效方》谓之土质汗。林亿云∶质汗出西番,乃热血合诸药煎成,治金疮折伤。益母 亦可作煎,治折伤,故名为土质汗也。 禹锡曰∶《尔雅》∶萑, 。注云∶今茺蔚也。又名益母。刘歆云∶ ,臭秽也。臭秽, 即茺蔚也。陆玑云∶ ,益母也。故曾子见之感思。 【集解】《别录》曰∶茺蔚生海滨池泽,五月采。 弘景曰∶今处处有之。叶如荏,方茎,子形细长,有三棱。方用亦稀。 颂曰∶今园圃及田野极多。郭璞注《尔雅》云∶叶似荏,方茎白华,华生节间。节节生 花,实似鸡冠子,黑色,茎作四方棱,五月采。又云九月采实,医方稀有用实者。 宗 曰∶茺蔚初春生时,亦可浸洗,淘去苦水,煮作菜食。凌冬不凋悴也。 时珍曰∶茺蔚近水湿处甚繁。春初生苗如嫩蒿,入夏长三、四尺,茎方如黄麻茎。其叶 如艾叶而背青,一梗三叶,叶有尖歧。寸许一节,节节生穗,丛簇抱茎。四、五月间,穗内 开小花,红紫色,亦有微白色者。每萼内有细子四粒,粒大如同蒿子,有三棱,褐色,药肆 往往以作巨胜子货之。其草生时有臭气,夏至后即枯,其根白色。苏颂《图经》谓其叶似荏 ,其子黑色,似鸡冠子,九月采实,寇宗 《衍义》谓其凌冬不凋者,皆误传也。此草有白 花、紫花二种,茎、叶、子、穗皆一样。但白者能入气分,红者能入血分,别而用之可也。 按《闺阁事宜》云∶白花者为益母;紫花者为野天麻。《返魂丹注》云∶紫花者为益母, 花者不是。陈藏器《本草》云∶茺蔚生田野间,人呼为郁臭草。天麻生平泽,似马鞭草,节 节生紫花,花中有子,如青葙子。孙思邈《千金方》云∶天麻草,茎如火麻,冬生苗,夏着 赤花,如鼠尾花。此皆似以茺蔚、天麻为二物,盖不知其是一物二种。凡物花皆有赤白,如 牡丹、芍药、菊花之类是矣。又按∶郭璞《尔雅注》云∶ ,音推,即茺蔚,又名益母。叶 似荏,白华,华生节间。又云∶KT ,音推,方茎,叶长而锐,有穗,穗间有花紫缥色, 可以为饮,江东呼为牛 。据此则是 、KT 名本相同,但以花色分别之,其为一物无疑 矣。宋人重修本草,以天麻草误注天麻,尤为谬失。陈藏器《本草》又有錾菜,云生江南阴 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主产后血病。此即茺蔚之白花者,故其功主血病亦相同。 \x子\x 【修治】时珍曰∶凡用,微炒香,亦或蒸熟,烈日曝燥,舂簸去壳,取仁用。 【气味】辛、甘,微温,无毒。《别录》曰∶甘,微寒。 时珍曰∶甘、辛,温。灰制硫黄。 【主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本经》)。疗血逆大热,头痛心烦(《别录》) 。产后血胀(大明)。舂仁生食,补中益气,通血脉,填精髓,止渴润肺(吴瑞)。治风解 热 ,顺气活血,养肝益心,安魂定魄,调女人经脉,崩中带下,产后胎前诸病。久服令人有子 (时珍)。 【发明】震亨曰∶茺蔚子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故名益母。凡胎前产后所恃者,血气 也。胎前无滞,产后无虚,以其行中有补也。 时珍曰∶茺蔚子味甘、微辛,气温,阴中之阳,手、足厥阴经药也。白花者入气分;紫 花者入血分。治妇女经脉不调,胎产一切血气诸病,妙品也,而医方鲜知用。时珍常以之同 四物、香附诸药治人,获效甚多。盖包络生血,肝藏血。此物能活血补阴,故能明目、益 精、调经,治女人诸病也。东垣李氏言瞳子散大者,禁用茺蔚子,为其辛温主散,能助火也 。当归虽辛温,而兼苦甘,能和血,故不禁之。愚谓目得血而能视,茺蔚行血甚捷,瞳子散 大,血不足也,故禁之,非助火也。血滞病目则宜之,故曰明目。 \x茎\x 大明曰∶苗、叶、根同功。 【气味】藏器曰∶寒。时珍曰∶茎、叶∶味辛、微苦。花∶味微苦、甘。根∶味甘。并 无毒。 镜源曰∶制硫黄、雌黄、砒石。 【主治】瘾疹痒,可作浴汤(《本经》)。捣汁服,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丹 游等毒,并敷之。又服汁,主子死腹中,及产后血胀闷。滴汁入耳中,主 耳。捣敷蛇虺毒 ( 下 ,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 通(时珍)。 【发明】时珍曰∶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 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 产诸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附方】旧十三,新十。 济阴返魂丹∶昝殷《产宝》曰∶此方,乃吉安文江高师禹,备礼求于名医所得者,其效 神妙,活人甚多,能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危证。用野天麻,又名益母,又名火 ,又名负 担,即茺蔚子也。叶似艾叶,茎类火麻,方梗凹面,四、五、六月节节开花,红紫色如蓼花, 南北随处皆有,白花者不是。于端午、小暑,或六月六日,花正开时,连根收采阴干,用叶 及花子。忌铁器,以石器碾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随证嚼服用汤使。其根烧存性为末,酒 服,功与黑神散不相上下。其药不限丸数,以病愈为度。或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十 丸。又可捣汁滤净,熬膏服之。胎前脐腹痛,或作声者,米饮下;胎前产后,脐腹刺痛,胎 动不安,下血不止,当归汤下;产后,以童子小便化下一丸,能安魂定魄,血气自然调顺, 诸病不生。又能破血痛,养脉息,调经络,并温酒下。胎衣不下,及横生不顺,死胎不下, 经日胀满,心闷心痛,并用炒盐汤下。产后血晕,眼黑血热,口渴烦闷,如见鬼神,狂言不 省人事,以童子小便和酒化下;产后结成血块,脐腹奔痛,时发寒热,有冷汗,或面垢颜赤 ,五心烦热,并用童子小便、酒下,或薄荷自然汁下。产后恶露不尽,结滞刺痛,上冲心胸 满闷,童子小便、酒下。产后泻血水,以枣汤下。产后痢疾,米汤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 汤下。产后赤白带下,煎胶艾汤下;月水不调,温酒下。产后中风,牙关紧急,半身不遂, 失音不语,童便、酒下;产后气喘咳嗽,胸膈不利,恶心吐酸水,面目浮肿,两胁疼痛,举 动失力,温酒下。产后月内咳嗽,自汗发热,久则变为骨蒸,童便、酒下;产后鼻衄,舌黑 口干,童便酒下。产后两太阳穴痛,呵欠心忪,气短羸瘦,不思饮食,血风身热,手足顽麻 ,百节疼痛,并米饮化下。产后大小便不通,烦躁口苦者,薄荷汤下。妇人久无子息,温酒 下。 益母膏∶《近效方》∶治产妇诸疾,及折伤内损有瘀血,每天阴则痛,神方也。三月采益 母草一名负担,一名夏枯草,连根叶茎花洗择令净,于箔上摊曝水干,以竹刀切长五寸,勿 用铁刀,置于大锅中,以水浸过二、三寸,煎煮,候草烂水减三之二,漉去草,取汁约五 、六斗,入盆中澄半日,以绵滤去浊滓,以清汁入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状,瓷瓶封 收。每取梨大,暖酒和服,日再服。或和羹粥亦可。如远行,即更炼至可丸收之。服至七日, 则疼渐平复也。产妇恶露不尽及血晕,一二服便瘥。其药无忌。又能治风,益心力。(《外 台秘要》) 女人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立止。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 煎服。(韦宙《独行方》) 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绞取汁,顿服之。(韦宙《独行方》)。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益母草研汁,服一盏,绝妙。(《子母秘录》) 产后血闭不下者∶益母草汁一小盏,入酒一合,温服。(《圣惠方》) 带下赤白∶益母草花开时采,捣为末。每服二钱,食前温汤下。(《集验方》) 小便尿血∶益母草捣汁,服一升立瘥。此苏澄方也。(《外台秘要》) 赤白杂痢困重者∶益母草(日干)、陈盐梅(烧存性),等分为末。每服三钱,白痢干姜 汤、赤痢甘草汤下。名二灵散。(《卫生家宝方》) 小儿疳痢垂死者∶益母草嫩叶,同米煮粥食之,取足,以瘥为度,甚佳。饮汁亦可。(《广 济方》) 痔疾下血∶益母草叶,捣汁饮之。(《食医心镜》) 一切痈疮∶妇人妒乳乳痈,小儿头疮,及浸淫黄烂热疮,疥疽阴蚀∶并用天麻草(切) 五升 急慢疔疮∶《圣惠方》∶用益母草捣封之,仍绞五合服,即消。《医方大成》∶用益母草四 月连花采之,烧存性。先以小尖刀十字划开疔根,令血出。次绕根开破,捻出血,拭干。 以稻草心蘸药捻入疮口,令到底。良久当有紫血出,捻令血净,再捻药入,见红血乃止。 一日夜捻药三、五度。重者二日根烂出,轻者一日出。有疮根胀起,即是根出,以针挑之。 出后仍敷药生肌易愈。忌风寒、房室、酒肉、一切毒物。疖毒己破∶益母草捣敷,甚妙。(《 斗门方》)勒乳成痈∶益母为末。水调涂乳上,一宿自瘥。生捣亦得。(《圣惠方》) 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粉刺黑斑∶《闺阁事宜》云∶五月五日收带根天麻紫花者,晒干烧灰。以商陆根捣自然 汁,加酸醋和搜灰作饼,炭火 过收之。半年方用,入面药,甚能润肌。苏颂曰∶唐天后炼 益母草泽面法∶五月五日采根苗具者,勿令着土,曝干捣罗,以面水和成团,如鸡子大,再 曝干。 仍作一炉,四旁开窍,上下置火,安药中央。大火烧一炊久,即去大火,留小火养之, 勿令火绝。经一复时出之,瓷器中研治,筛再研,三日收用,如澡豆法,日用。一方∶每十 两加滑石一两,胭脂一钱。 马咬成疮∶苦低草,切细,和醋炒涂之。(《孙真人方》) 新生小儿∶益母草五两,煎水浴之,不生疮疥。(《简要济众》)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錾菜 内容:(音惭。《拾遗》) 【集解】藏器曰∶錾菜生江南阴地,似益母,方茎对节,白花。 时珍曰∶此即益母之白花者,乃《尔雅》所谓 是也。其紫花者,《尔雅》所谓KT 是 也。 、KT 皆同一音,乃一物二种。故此条亦主血病,与益母功同。郭璞独指白花者为 益母,昝殷谓白花者非益母,皆欠详审。嫩苗可食,故谓之菜。寇宗 言茺蔚嫩苗可煮食, 正合此也。 \x苗\x 【气味】辛,平,无毒。 【主治】破血,产后腹痛,煮汁服(藏器)。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薇衔 内容:(薇,音眉。《本经》上品) 【释名】糜衔(《本经》)、鹿衔(《唐本》)、吴风草(《唐本》)、无心(《吴普》)、无 颠(《吴普》)、承膏(《别录》)、承肌(《吴普》)。 恭曰∶南人谓之吴风草。一名鹿衔草,言鹿有疾,衔此草即瘥也。 时珍曰∶据苏说,则薇衔、糜衔当作麋衔也。鹿、麋一类也。按郦道元《水经注》云∶ 魏兴锡山多生薇衔草,有风不偃,无风独摇。则吴风亦当作无风,乃通。 藏器曰∶一名无心草,非草之无心者,方药少用。 【集解】《别录》曰∶薇衔生汉中川泽及冤句、邯郸。七月采茎叶,阴干。 恭曰∶此草丛生,似茺蔚及白头翁,其叶有毛,赤茎。又有大、小二种∶楚人谓大者为 大吴风草,小者为小吴风草。 保升曰∶叶似茺蔚,丛生有毛,其花黄色,其根赤黑色。 \x茎叶\x 【气味】苦,平,无毒。《别录》曰∶微寒。 之才曰∶得秦皮良。 【主治】风湿痹,历节痛,惊痫吐舌,悸气贼风,鼠 痈肿(《本经》)。暴症,逐水, 疗痿蹶。久服轻身明目(《别录》)。妇人服之,绝产无子(藏器)。煎水,洗瘭疽、甲疽、恶 疮(时珍,出《外科精义》)。 【发明】时珍曰∶麋衔乃《素问》所用治风病自汗药,而后世不知用之,诚缺略也。《素 问》∶黄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酒风。治之 以 泽泻、术各三、五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后饭者,先服药也。 【附方】新二。 年深恶疮∶无心草根、钓苓根、野狼毒、白丁香各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又方∶无 心 小儿破伤风病,拘急口噤∶没心草半两,白附子(炮)二钱半,为末。每服一字,薄荷 酒灌下。(《圣济录》) 【附录】无心草(宋《图经》) 颂曰∶生秦州及商州,凤翔各县皆出之。三月开花, 五 月结实,六、七月采根苗,阴干用。性温,无毒。主积血,逐气块,益筋节,补虚损,润颜 色,疗 泄腹痛。 时珍曰∶麋衔一名无心草,此草功用与之相近,其图形亦相近,恐即一物也,故附之俟 访考焉。鼠耳草,亦名无心,与此不同。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夏枯草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夕句(《本经》)、乃东(《本经》)、燕面(《别录》)、铁色草。 震亨曰∶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 【集解】《别录》曰∶夏枯草生蜀郡川谷,四月采。 恭曰∶处处有之,生平泽。 颂曰∶冬至后生,叶似旋复。三月、四月开花,作穗紫白色,似丹参花,结子亦作穗。 五月便枯,四月采之。 时珍曰∶原野间甚多,苗高一、二尺许,其茎微方。叶对节生,似旋复叶而长大,有细 齿,背白多纹。茎端作穗,长一、二寸,穗中开淡紫小花,一穗有细子四粒。丹溪云无子, 亦欠察矣。嫩苗瀹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可食。 【正误】宗 曰∶今谓之郁臭。自秋便生,经冬不悴,春开白花,夏结子。 震亨曰∶郁臭草有臭味,即茺蔚是也;夏枯草无臭味,明是两物。俱生于春,夏枯先枯 而无子;郁臭,后枯而结子。 \x茎叶\x 【气味】苦、辛,寒,无毒。 之才曰∶土瓜为之使。伏汞砂。 【主治】寒热瘰 鼠 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本经》)。 【发明】震亨曰∶本草言夏枯草大治瘰 ,散结气。有补养厥阴血脉之功,而不言及。 观其退寒热,虚者可使,若实者以行散之药佐之,外以艾灸,亦渐取效。 时珍曰∶黎居土《易简方》∶夏枯草治目疼,用沙糖水浸一夜用,取其能解内热、缓肝 火也。楼全善云∶夏枯草治目珠疼,至夜则甚者,神效。或用苦寒药点之反甚者,亦神效。 盖目珠连目本,即系也,属厥阴之经。夜甚及点苦寒药反甚者,夜与寒亦阴故也。夏枯禀纯 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一男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头半边 肿痛。用黄连膏点之反甚,诸药不效。灸厥阴、少阳,疼随止,半日又作,月余。以夏枯 草二两,香附二两,甘草四钱,为末。每服一钱半,清茶调服。下咽则疼减半,至四、五服 良愈矣。 【附方】旧一,新六。 明目补肝,肝虚目睛痛,冷泪不止,筋脉痛,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为 末 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食前。(《徐氏家传方》) 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大妙。(《徐氏家传方》) 扑伤金疮∶夏枯草(口嚼烂), 上即愈。(《卫生易简》) 汗斑白点∶夏枯草煎浓汁,日日洗之。(《乾坤生意》) 瘰 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用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 虚甚者,则煎汁熬膏服,并涂患处,兼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贝母、远志尤善。此物生血, 乃治瘰 之圣药也。其草易得,其功甚多。(薛己《外科经验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刘寄奴草 内容:(《唐本草》) 【释名】金寄奴(大明)、乌藤菜(《纲目》)。 时珍曰∶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 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 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 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郑樵《通志》云∶江南人因 汉时谓刘为卯金刀,乃呼刘为金。是以又有金寄奴之名。江东人谓之乌藤菜云。 【集解】恭曰∶刘寄奴草生江南。茎似艾蒿,长三、四尺,叶似山兰草而尖长,一茎直 上有穗,叶互生,其子似稗而细。 保升曰∶今出越州,蒿之类也。高四、五尺,叶似菊,其花白色,其实黄白色作穗,夏 月收苗日干之。 颂曰∶今河中府、孟州、汉中、滁州亦有之。春生苗,茎似艾蒿,上有四棱,高二、三 尺以来。叶青似柳,四月开碎小黄白花,如瓦松,七月结实似黍而细,根淡紫色似莴苣。六 月、七月采苗及花子通用。 时珍曰∶刘寄奴一茎直上。叶似苍术,尖长糙涩,面深背淡。九月茎端分开数枝,一枝 攒簇十朵小花,白瓣黄蕊,如小菊花状。花罢有白絮,如苦 花之絮。其子细长,亦如苦 子。所云实如黍稗者,似与此不同,其叶亦非蒿类。 \x子(苗同)\x 【修治】 曰∶凡采得,去茎叶,只用实。以布拭去薄壳令净,拌酒蒸,从巳至申,曝 干用。 时珍曰∶茎、叶、花、子皆可用。 【气味】苦,温,无毒。 【主治】破血下胀。多服令人下痢(苏恭)。下血止痛,治产后余疾,止金疮血,极效 (《别 录》)。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大明)。小儿尿血,新者 研末服(时珍)。 【附方】旧一,新七。 大小便血∶刘寄奴为末,茶调空心服二钱,即止。(《集简方》) 折伤瘀血在腹内者∶刘寄奴、骨碎补、延胡索各一两。水二升,煎七合,入酒及童子小 便各一合,顿温服之。(《千金方》) 血气胀满∶刘寄奴穗实为末。每服三钱,酒煎服。不可过多,令人吐利。此破血之仙 药也。(《卫生易简方》) 霍乱成痢∶刘寄奴草煎汁饮。(《圣济总录》) 汤火伤灼∶刘寄奴捣末。先以糯米浆鸡翎扫上,后乃掺末。并不痛,亦无痕,大验 之方。凡汤火伤,先以盐末掺之,护肉不坏,后乃掺药为妙。(《经验方》) 风入疮口肿痛∶刘寄奴为末。掺之即止。(《圣惠方》) 小儿夜啼∶刘寄奴半两,地龙(炒)一分,甘草一寸。水煎,灌少许。(《圣济总录》) 赤白下痢,阴阳交带,不问赤白∶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水煎服。赤加梅,白加姜。(《艾 元英如宜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曲节草 内容:(宋《图经》) 【释名】六月凌(音令。《图经》)、六月霜(《纲目》)、绿豆青(《图经》)、蛇蓝。 时珍曰∶此草性寒,故有凌、霜、绿豆之名。 【集解】颂曰∶曲节草生筠州。四月生苗,茎方色青有节,叶似刘寄奴而青软,七、八 月着花似薄荷,结子无用。五月、六月采茎叶,阴干。 \x茎叶\x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发背疮,消痈肿,拔毒。同甘草作末,米汁调服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丽春草 内容:(宋《图经》) 【释名】仙女蒿(《图经》)、定参草。 颂曰∶丽春草,生檀 山川谷,檀 山在 高密界。河南淮阳郡、 川及谯郡、汝南郡等,并呼为龙芊草。河北近山、邺郡、汲郡,并 名丛兰艾。上党紫团山亦有,名定参草,又名仙女蒿。今所在有之。甚疗 黄,人莫能知。 时珍曰∶此草有殊功,而不着其形状。今罂粟亦名丽春草,九仙子亦名仙女娇,与此同 名,恐非一物也。当俟博访。 \x花及根\x 【气味】甘,微温,无毒。 【主治】 黄黄胆(苏颂)。 【发明】颂曰∶唐天宝中, 川郡杨正进方,名医皆用有效。其方云∶丽春草疗因时患 伤热,变成 黄,遍身壮热,小便黄赤,眼如金色,面又青黑,心头气痛,绕心如刺,头旋 欲倒,兼胁下有瘕气,及黄胆等,经用有验。其药春三月采花,阴干一升,捣散。每平明空 腹取三方寸匕,和生麻油一盏顿服,日一服,隔五日再进,以知为度。其根疗黄胆,捣汁一 盏,空腹顿服,须臾即利三两行,其疾立已。一剂不能全愈,隔七日更一剂,永瘥。忌酒、 面、猪、鱼、蒜、粉、酪等。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旋复花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金沸草(《本经》)、金钱花(《纲目》)、滴滴金(《纲目》)、盗庚(《尔雅》)、 夏菊(《纲目》)、戴椹(《别录》)。 宗 曰∶花绿繁茂,圆而覆下,故曰旋复。 时珍曰∶诸名皆因花状而命也。《尔雅》云∶ ,盗庚也。盖庚者,金也,谓其夏开黄 花,盗窃金气也。《酉阳杂俎》云∶金钱花,一名毗尸沙,自梁武帝时始进入中国。 【集解】《别录》曰∶旋复生平泽川谷。五月采花,日干,二十日成。 弘景曰∶出近道下湿地,似菊花而大。别有旋 根,出河南,北国亦有,形似芎 ,惟 合旋 膏用之,余无所用,非此旋复花根也。 保升曰∶叶似水苏,花黄如菊,六月至九月采花。 颂曰∶今所在皆有。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 似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八月采花。 今近道人家园圃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同,极易繁盛,恐即旋复也。 宗 曰∶旋复叶如大菊,又如艾蒿。秋开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色,其香过于菊。别有 旋花,乃鼓子花,非此花也。见本条。 时珍曰∶花状如金钱菊。水泽边生者,花小瓣单;人家栽者,花大蕊簇,盖壤瘠使然。 其根细白。俗传露水滴下即生,故易繁,盖亦不然。 \x花\x 【修治】 曰∶采得花,去蕊并壳皮及蒂子,蒸之,从巳至午,晒干用。 【气味】咸,温,有小毒。《别录》曰∶甘,微温,冷利。 权曰∶甘,无毒。大明曰∶无毒。宗 曰∶苦、甘、辛。 【主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本经》)。 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心胁痰水,膀胱留饮,风气湿痹,皮间死肉,目中眵 ,利大 肠,通血脉,益色泽(《别录》)。主水肿,逐大腹,开胃,止呕逆不下食(甄权)。行痰水, 去头目风(宗 )。消坚软痞,治噫气 【发明】颂曰∶张仲景治伤寒汗下后,心下痞坚,噫气不除,有七物旋复代赭汤;杂治 妇人,有三物旋复汤。胡洽居士治痰饮在两胁胀满,有旋复花丸,用之尤多。成无己曰∶硬 则气坚,旋复之咸,以软痞坚也。 震亨曰∶寇宗 言其行痰水去头目风,亦走散之药。病患涉虚者,不宜多服,冷利大肠 ,宜戒之。 时珍曰∶旋复乃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药也。所治诸病,其功只在行水、下气、通血脉 尔。李卫公言∶嗅其花能损目。唐慎微《本草》误以旋花根方收附此下,今改正之。 【附方】旧一,新三。 中风壅滞∶旋复花,洗净焙研,炼蜜丸梧子大。夜卧以茶汤下五丸至七丸、十丸。(《经 验后方》)半产漏下,虚寒相抟,其脉弦芤∶旋复花汤∶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 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金匮要略》) 月蚀耳疮∶旋复花烧研,羊脂和涂之。(《集简方》) 小儿眉癣,小儿眉毛眼睫,因癣退不生∶用野油花(即旋复花)、赤箭(即天麻苗)、防 风等分,为末。洗净,以油调涂之。(《总微论》) \x叶\x 【主治】敷金疮,止血(大明)。治疔疮肿毒(时珍)。 \x根\x 【主治】风湿(《别录》)。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青葙 内容:(《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萋蒿(《本经》)、昆仑草(《唐本》)、野鸡冠(《纲目》)、 鸡冠苋(《纲目》)、子名草决明(《 时珍曰∶青葙名义未详。胡麻叶亦名青 ,此草又多生于胡麻地中,与之同名,岂以其 相似而然耶?青蒿,亦名草蒿,其功相似,而名亦相同,何哉?其子明目,与决明子同功, 故 有草决明之名。其花、叶似鸡冠,嫩苗似苋,故谓之鸡冠苋。郑樵《通志》言俗名牛尾蒿者, 误矣。 【集解】《别录》曰∶青葙生平谷道旁。三月采茎叶,阴干。五月、六月采子。 弘景曰∶处处有之。似麦闸极花,其子甚细。别有草蒿,或作草 ,主疗殊相类,形名又 相似可疑,而实两种也。 恭曰∶此草苗高尺余,叶细软,花紫白色,实作角,子黑而扁光,似 苋实而大,生下湿地,四月、五月采,荆襄人名为昆仑草。 颂曰∶今江淮州郡近道亦有之。二月生青苗,长三、四尺。叶阔似柳而软。茎似蒿,青 红色。六月、七月内生花,上红下白。子黑光而扁,似莨菪。根亦似蒿根而白,直下独茎生 根。六月、八月采子。 时珍曰∶青葙生田野间,嫩苗似苋可食,长则高三四尺。苗、叶、花、实与鸡冠花一样 无别。但鸡冠花穗或有大而扁、或团者。此则梢间出花穗,尖长四、五寸,状如兔尾,水红 色,亦有黄白色者。子在穗中,与鸡冠子及苋子一样难辨。苏恭言其结角,误矣。萧炳言黄 花者名陶朱术,与陈藏器所说不同。又有天灵草,亦此类也,并附于下。 \x茎叶\x 【修治】 曰∶凡用先烧铁杵臼,乃捣用之。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邪气,皮肤中热,风瘙身痒,杀三虫(《本经》)。恶疮疥虱痔蚀,下部 疮(《别 录》)。捣汁服,大疗温疠(苏恭)。止金疮血(大明)。 \x子\x 【气味】苦,微寒,无毒。权曰∶苦,平。 【主治】唇口青(《本经》)。治五脏邪气,益脑髓,镇肝,明耳目,坚筋骨,去风寒湿 痹(大明)。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恶 【发明】炳曰∶理眼,有青葙子丸。 宗 曰∶青葙子,《经》中不言治眼,惟《药性论》、《日华子》始言治肝明目。今人多 用治眼,殊与《经》意不相当。 时珍曰∶青葙子治眼,与决明子、苋实同功。《本经》虽不言治眼,而云一名草决明, 主唇口青,则其明目之功可知矣。目者肝之窍,唇口青者足厥阴经之证,古方除热亦多用之, 青葙子之为厥阴药,又可知矣。况用之治目,往往有验,尤可征。据《魏略》云∶初平中有 青牛先生,常服青葙子丸,年百余岁,如五、六十者。 【附方】旧一。 鼻衄不止,眩冒欲死∶青葙子汁三合,灌入鼻中。(《贞元广利方》) 【附录】桃朱术 炳曰∶青箱,一种花黄者,名陶朱术,苗相似。 藏器曰∶桃朱术生园中,细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镜向旁敲之,则子自发。五月五日 乃收子,带之令妇人为夫所爱。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雁来红 内容:时珍曰∶茎、叶、穗、子并与鸡冠同。其叶九月鲜红,望之如花,故名,吴人呼为老少 年。一种六月叶红者,名十样锦。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天灵草 内容:时珍曰∶按《土宿真君本草》云∶状如鸡冠花,叶亦如之,折之有液如乳,生江、湖、 荆南陂池间。五月取汁,可制雄、硫,煮雌炼砂。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思子 内容:曰∶思莫子、鼠细子,二件真似青葙子,只是味不同。思 子味粗,煎之有涎。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鸡冠 内容:(宋《嘉 》) 【释名】时珍曰∶以花状命名。 【集解】时珍曰∶鸡冠处处有之。三月生苗,入夏高者五、六尺;矬者,才数寸。其叶 青柔,颇似白苋菜而窄,梢有赤脉。其茎赤色,或圆、或扁,有筋起。六、七月梢间开花, 有红、白、黄三色。其穗圆长而尖者,俨如青葙之穗;扁卷而平者,俨如雄鸡之冠。花大有 围一、二尺者,层层卷出可爱。子在穗中,黑细光滑,与苋实一样。其穗如秕麦状。花最耐 久,霜后始蔫。 \x苗\x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疮痔及血病(时珍)。 \x子\x 【气味】甘,凉,无毒。 【主治】止肠风泻血,赤白痢(藏器)。崩中带下,入药炒用 \x花\x 【气味】同上。 【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带下,分赤白用(时珍)。 【附方】新十一。 吐血不止∶白鸡冠花,醋浸煮七次,为末。每服二钱,热酒下。(《经验方》) 结阴便血∶鸡冠花、椿根白皮等分,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黄 汤下,日 二服。(《圣济总录》)粪后下血∶白鸡冠花并子(炒),煎服。(《圣惠方》) 五痔肛肿久不愈,变成 疮∶用鸡冠花、凤眼草各一两。水二碗,煎汤频洗。(《卫生宝 鉴》) 下血脱肛∶白鸡冠花、防风等分,为末,糊丸梧子大,空心米饮每服七十丸。一方∶白 鸡冠花(炒)、棕榈灰、羌活一两。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永类钤方》) 经水不止∶红鸡冠花一味,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下。忌鱼腥、猪肉。(孙氏 《集效方》)产后血痛∶白鸡冠花,酒煎服之。(《李楼奇方》) 妇人白带∶白鸡冠花晒干,为末。每旦空心酒服三钱。赤带,用红者。(孙氏《集效方》) 白带沙淋∶白鸡冠花、苦壶卢等分,烧存性,空心火酒服之。(《摘玄》) 赤白下痢∶鸡冠花,煎酒服。赤,用红;白,用白。(《集简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红蓝花 内容:(宋《开宝》) 【释名】红花(《开宝》)、黄蓝颂曰∶其花红色,叶颇似蓝,故有蓝名。 【集解】志曰∶红蓝花,即红花也,生梁汉及西域。《博物志》云∶张骞得种于西域。 今魏地亦种之。 花下作 多刺,花出 大。其花曝干,以染真红,又作胭脂。 时珍曰∶红花,二月、八月、十二月皆可以下种,雨后布子,如种麻法。初生嫩叶、苗, 亦可食。其叶如小蓟叶。至五月开花,如大蓟花而红色。侵晨采花捣熟,以水淘,布袋绞去 黄汁又捣,以酸粟米泔清又淘,又绞袋去汁,以青蒿覆一宿,晒干。或捏成薄饼,阴干收之。 入药搓碎用。其子五月收采,淘净捣碎煎汁,入醋,拌蔬食,极肥美。又可为车脂及烛。 \x花\x 【气味】辛,温,无毒。 元素曰∶入心养血,谓其苦温,阴中之阳,故入心。佐当归,生新血。 好古曰∶辛而甘苦温,肝经血分药也。入酒,良。 【主治】产后血晕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开宝》)。 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震亨)。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时 【发明】时珍曰∶血生于心包,藏于肝,属于冲任。红花汁与之同类,故能行男子血脉, 通女子经水。多则行血,少则养血。按《养 漫笔》云∶新昌徐氏妇,病产晕已死,但胸膈 微热。有名医陆氏曰∶血闷也。得红花数十斤,乃可活。遂亟购得,以大锅煮汤,盛三桶于 窗格之下,舁妇寝其上熏之,汤冷再加。有顷指动,半日乃苏。按此亦得唐许胤宗,以黄 汤熏柳太后风病之法也。 【附方】旧四,新四。 六十二种风,张仲景治六十二种风,兼腹内血气刺痛∶用红花 一大两,分为四分。以酒一大升,煎钟半,顿服之。不止再服。(《图经本草》) 一切肿疾∶红花,熟,捣,取汁,服。不过三服,便瘥。(《外台秘要》) 喉痹壅塞不通者∶红蓝花捣,绞取汁一小升服之,以瘥为度。如冬月无生花,以干者浸 湿绞汁,煎 热病胎死∶红花,酒煮汁,饮二、三盏。(《熊氏补遗》) 胎衣不下∶方同上。(《杨氏产乳》) 产后血晕,心闷气绝∶红花一两,为末,分作二服,酒二盏,煎一盏,连服。如口噤, 斡开灌之,或入小便尤妙。(《子母秘录》) 耳出水 红蓝花三钱半,枯矾五钱。为 方去矾。(《圣惠方》) 噎膈拒食∶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干)、血竭(瓜子样者)等分为末。无灰酒 一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二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杨起《简便方》) \x子\x 【主治】天行疮痘,水吞数颗(《开宝》)。 功与花同(苏颂)。 【附方】旧二,新一。 血气刺痛∶红蓝子一升。捣碎,以无灰酒一大升拌子,曝干,重捣筛,蜜丸梧子大,空 心酒下四十丸。(张仲景方) 疮疽不出∶红花子、紫草茸各半两,蝉蜕二钱半,水酒钟半,煎减半,量大小加减服。 (庞安常《伤寒论》) 女子中风,血热烦渴∶以红蓝子五合。熬捣,旦日取半大匙,以水一升 渣,细细咽之。(《贞元广利方》) \x苗\x 【主治】生捣,涂游肿(《开宝》)。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番红花 内容:(《纲目》) 【释名】洎夫蓝(《纲目》)、撒法郎。 【集解】时珍曰∶番红花,出西番回回地面及天方国,即彼地红蓝花也。 元时,以入食馔用。按∶张华《博物志》言∶张骞得红蓝花种于西域,则此即一种,或方 域地气稍有异耳。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心忧郁积,气闷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惊悸(时珍)。 【附方】新一。 人所传。(王玺《医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燕脂 内容:(《纲目》) 【释名】 赦。 时珍曰∶按伏候《中华古今注》云∶燕脂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作之。调脂饰女面,产 于燕地,故曰燕脂。或作 赦。匈奴人名妻为阏氏,音同燕脂,谓其颜色可爱如燕脂也。俗 作胭肢、胭支者,并谬也。 【集解】时珍曰∶燕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乃《苏鹗演义》所谓 燕脂叶似蓟,花似蒲,出西方,中国谓之红蓝,以染粉为妇人面色者也。一种以山燕脂花汁 染粉而成,乃《段公路北户录》所谓端州山间有花丛生,叶类蓝,正月开花似蓼,土人采含 苞者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红蓝者也。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者,郑虔《胡本草》中载之。 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李 《南海药 紫梗是也。大抵皆可入血病药用。又落葵子亦可取汁和粉饰面,亦谓之胡燕脂,见菜部。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小儿 耳,浸汁滴之(《开宝》)。活血,解痘毒(时珍)。 【附方】新五。 婴孩鹅口,白浓如纸∶用坯子燕脂,以乳汁调涂之,一宿效。男用女乳,女用男乳。(《集 简方》) 漏疮肿痛∶猪胆七个,绵燕脂十个洗水,和匀,搽七次即可。(《救急方》) 防痘入目∶燕脂嚼汁点之。(《集简方》) 痘疮倒陷∶干燕脂三钱,胡桃(烧存性)一个,研末,用胡荽煎酒服一钱,再服取效。 (《救急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大蓟、小蓟 内容:(《别录》中品) 【释名】虎蓟(弘景)、马蓟(《范 华》)、鸡项草(《图经》)、 小蓟是猫蓟,叶并多刺,相似。田野甚多,方药少用。 虎、曰猫,因其苗状狰狞也。曰马者,大也。牛蒡,因其根似牛蒡根也。鸡项,因其茎似鸡 之项也。千针、红花,皆其花状也。郑樵《通志》谓《尔雅》之KT ,曰狗毒者即此,未 知是否? 【集解】《别录》曰∶大小蓟,五月采。 恭曰∶大小蓟,叶虽相似,功力有殊。大蓟生山谷,根疗痈肿;小蓟生平泽,不能消肿, 而俱能破血。 颂曰∶小蓟处处有之,俗名青刺蓟。二月生苗,二、三寸时,并根作菜,茹食甚美。四 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头如红蓝花而青紫色,北人呼为千针草。四月采苗,九月采根, 并阴干用。大蓟苗根与此相似,但肥大尔。 宗 曰∶大、小蓟皆相似,花如髻。但大蓟高三四尺,叶皱;小蓟高一尺许,叶不皱, 以此为异。作菜虽有微芒,不害人。 \x大蓟根叶\x(同) 【气味】甘,温,无毒。弘景曰∶有毒。权曰∶苦,平。 大明曰∶叶凉。 【主治】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令人肥健(《别录》)。 捣根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甄权)。叶∶治肠痈,腹脏瘀血, 作晕扑损,生研,酒并小便任服。又恶疮疥癣,同盐研 之(大明)。 小蓟根(苗同) 【气味】甘,温,无毒。大明 曰∶凉。 【主治】养精保血(《别录》)。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疮出血,呕血等,绞 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藏器)。治热毒风,并胸膈烦闷, 苗∶去烦热,生研汁服(并大明)。作菜食,除风热。夏月热烦 瘥(孟诜)。 【发明】大明曰∶小蓟力微,只可退热,不似大蓟能健养下气也。 恭曰∶大小蓟皆能破血。但大蓟兼疗痈肿,而小蓟专主血,不能消肿也。 【附方】旧六,新九。 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九窍出血∶方同上。(《简要济众》) 卒泻鲜血∶小蓟叶捣汁,温服一升。(《梅师方》) 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 又方∶小蓟茎叶洗切,研汁一盏,入生地黄汁一盏,白术半两,煎减半,温服。(《千金方》) 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 服尽。(《圣济总录》) 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小便热淋∶马蓟根,捣汁服。(《圣惠方》) 鼻塞不通∶小蓟一把,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服。(《外台秘要》方) 小儿浸淫,疮痛不可忍,发寒热者∶刺蓟叶新水调敷疮上,干即易之。(《简要济众方》) 癣疮作痒∶刺蓟叶,捣汁服之。(《千金方》) 妇人阴痒∶小蓟煮汤,日洗三次。(《普济方》) 诸 不合∶虎蓟根、猫蓟根、酸枣根、枳根、杜衡各一把,斑蝥三分。炒为末,蜜丸枣 大。 疔疮恶肿∶千针草四两,乳香一两,明矾五钱,为末。酒服二钱,出汗为度。(《普济 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续断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属折(《本经》)、接骨(《别录》)、龙豆(《本经》)、南草(《别录》)。 时珍曰∶续断、属折、接骨,皆 以功命名也。 【集解】《别录》曰∶续断生常山山谷,七月、八月采,阴干。 日采。 弘景曰∶按《桐君药录》云∶续断生蔓延,叶细茎如荏,大根本,黄白有汁,七月、八 月采根。今皆用茎叶节节断,皮黄皱,状如鸡脚者,又呼为桑上寄生。时人又有接骨树,高 丈余许,叶似蒴 ,皮主金疮。广州又有续断藤,一名诺藤,断其茎,以器承取汁饮,疗虚 损绝伤,用沐头,长发,折枝插地即生。恐皆非真。李当之云是虎蓟,与此大乖,但虎蓟亦 疗血。 恭曰∶所在山谷皆有。今俗用者,叶似苎而茎方,根如大蓟,黄白色。陶说非也。 颂曰∶今陕西、河中、兴元、 舒、越、晋、绛诸州亦有之。三月以后生苗,干四棱,似 苎麻,叶两两相对而生。四月开花,红白色,似益母花。根如大蓟,赤黄色。谨按∶《范汪 方》云∶续断即是马蓟,与小蓟叶相似,但大于小蓟尔。叶似旁翁菜而小浓,两边有刺,刺 人,其花紫色,与今越州所图者相类。而市之货者,亦有数种,少能辨其粗良。医人但以节 节断、皮黄皱者为真。 曰∶凡使勿用草茅根,缘真相似,若误服令人筋软。 时珍曰∶续断之说不一。桐君言是蔓生,叶似荏。李当之、范汪并言是虎蓟。《日华子》 言是大蓟,一名山牛 蓟条,颇难依据。但自汉以来,皆以大蓟为续断,相承久矣。究其实,则二苏所云,似与桐 君相符,当以为正。今人所用,以川中来,色赤而瘦,折之有烟尘起者为良焉。郑樵《通志》 谓范汪所说者乃南续断,不知何据?盖以别川续断耳。 \x根\x 【修治】 曰∶凡采得根,横切锉之,又去向里硬筋,以酒浸一伏时,焙干,入药用。 【气味】苦,微温,无毒。《别录》曰∶辛。普曰∶神农、雷公、 李当之∶苦,无毒;扁鹊∶辛,无毒。 之才曰∶地黄为之使,恶雷丸。 【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 妇人崩中漏血,金疮血内漏,止痛生肌肉,及 伤恶血腰痛 毒,通宣血脉(甄权)。助气,补五劳七伤,破症结瘀 妇 人产前后一切病,胎漏,子宫冷,面黄虚肿,缩小便,止泄精尿血(大明)。 【发明】时珍曰∶宋张叔潜秘书,知剑州时,其阁下病血痢。一医用平胃散一两,入川 续断末二钱半。每服二钱,水煎服即愈。绍兴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以方传人,往 往有验。小儿痢服之效。 【附方】旧二,新二。 小便淋沥∶生续断捣绞汁服。即马蓟根也。(《古今录验》)妊娠胎动,两、三月堕,预 宜服此∶川续断(酒浸)、杜仲(姜汁炒去丝)各二两。为末,枣肉煮烂杵和丸梧子大。每 服三 十丸,米饮下。产后诸疾血晕,心闷烦热,厌厌气欲绝,心头硬,乍寒乍热∶续断皮一握。 水三升,煎二升,分三服。如人行一里,再服,无所忌。此药救产后垂死。(《子母秘录》) 打扑伤损,闪肭骨节∶用接骨草叶捣烂罨之,立效。(《卫生易简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苦 内容:(音袄。《别录》下品) 【释名】钩、 (《尔雅》)、苦板。 时珍曰∶凡物稚曰 ,此物嫩时可食,故以名之。 【集解】弘景曰∶苦 处处有之,伧人取茎生食之。 保升曰∶所在下湿 地有之,茎圆无刺,可生啖,子若猫蓟。五月五日采苗,曝干。 恭曰∶今人以为漏芦,非也。 时珍曰∶《尔雅》钩、 。即此苦 也。 大 如拇指,中空,茎头有苔似蓟,初生可食。许慎《说文》言∶江南人食之下气。今浙东人清 明节采其嫩苗食之,云一年不生疮疖。亦捣汁和米为食,其色清,久留不败。《造化指南》 云∶苦板大者名苦藉,叶如地 其无花实者,名地胆草,汁苦如胆也。处处湿地有之。入炉火家用。 \x苗\x 【气味】苦,微寒,无毒。 【主治】面目通身漆疮。烧灰敷之,亦可生食(《别录》)。烧灰疗金 治丹毒(大明)。煎汤洗痔,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漏芦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野兰(《本经》)、荚蒿(苏恭)、 时珍曰∶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 之称。《唐韵》作KT ,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 【集解】《别录》曰∶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恭曰∶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 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 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亦非也。 志曰∶别本注言漏芦茎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 根。江宁及上党者佳。陶云鹿骊,苏云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有毒杀蛊,山人以洗疮 疥。 保升曰∶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处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黑于众草。 大明曰∶花苗并可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花黄有荚,茎若箸大,房类油 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 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荆 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 叶更作锯齿状。一物而殊类如此,医家何所适从?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又本草飞廉 一名漏芦,云与苦 相类,其根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用。 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芦,不曰飞廉也。 曰∶一种真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 苦,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 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x根苗\x 【修治】 曰∶凡采得漏芦,细锉,以生甘草相对拌蒸之,从巳至申,拣出晒干用。 【气味】苦、咸,寒,无毒。《别录》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无毒。足阳明本经药也。 大明曰∶连翘为之使。 【主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 年(《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别 风赤眼,小儿壮热,扑损,续筋骨,乳痈、瘰 、金疮,止血排脓,补血长肉,通经脉(大 明 【发明】弘景曰∶此药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见用之。近道出者,惟疗 疥耳,市人 皆取苗用。 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 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附方】旧二,新六。 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 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 入药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后末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产后带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气脉壅塞也,又治经络凝滞,乳内胀痛,邪畜成痈,服之自然内消∶漏 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栝蒌十个(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良久以热羹 汤投之,以通为度。(《和剂方》)历节风痛,筋脉拘挛∶古圣散∶用漏芦(麸炒)半两,地 龙(去土炒)半两,为末。生姜二两取汁,入蜜三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 以三杯,调末一钱,温服。(《圣济总录》) 一切痈疽发背,初发二日,但有热证,便宜服漏芦汤,退毒下脓,乃是宣热拔毒之剂, 热退 半两,大黄(微炒)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李迅《痈疽集验方》) 白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飞廉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漏芦(《别录》)、木禾(《别录》)、 (《别录》)、伏猪(同)、天荠(同)。 尾, 有角,能致风气。此草附茎有皮如箭羽,复疗风邪,故有飞廉、飞雉、飞轻诸名。 【集解】《别录》曰∶飞廉生河内川泽,正月采根,七月、八月采花,阴干。 弘景曰∶处处有之。极似苦 ,惟叶多刻缺,叶下附茎,轻有皮起似箭羽,其花紫色。 俗方殆无用,而道家服其枝茎,可得长生,又入神枕方。今既别有漏芦,则此漏芦乃别名尔。 恭曰∶此有两种∶一种生平泽中,是陶氏所说者。一种生山冈上者,叶颇相似,而无刻 缺,且多毛,其茎亦无羽,其根直下,更无旁枝,生则肉白皮黑,中有黑脉,日干则黑如玄 参。用茎叶及根,疗疳蚀杀虫,与平泽者俱有验。今俗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并非是也。 保升曰∶叶似苦 ,茎似软羽,花紫色,子色白。所在平泽皆有, 曰∶凡使,勿用赤脂蔓,与飞廉形状相似,只赤脂蔓见酒则色便如血,以此可表识之 颂曰∶今秦州所图漏芦,花似单叶寒菊,紫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所图漏芦,花紫 碧色,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黑色,如蔓荆而细,又类葱本,与陶苏所 说飞廉相近,然彼但谓之漏芦。今医家罕有用飞廉者,不能的识。 时珍曰∶飞廉,亦蒿类也。苏颂《图经》疑海州所图之漏芦是飞廉。沈存中《笔谈》亦 言飞廉根如牛蒡而绵头。古方漏芦散下云,用有白茸者则是有白茸者,乃飞廉无疑矣。今考 二物气、味、功、用俱不相远,似可通用,岂或一类有数种,而古今名称各处不同乎? \x根及花\x 【修治】 曰∶凡用根,先刮去粗皮,杵细,以苦酒拌一夜,漉出,日干细杵用。 【气味】苦,平,无毒。权曰∶苦、咸,有毒。 【主治】骨节热,胫重酸疼。久服令人身轻(《本经》)。 螫针刺,鱼子细起,热疮痈疽痔,湿痹,止风邪咳嗽,下乳汁。久服益气明目不老,可煮可 干用(《别录》)。主留血(《甄权》)。疗疳蚀,杀虫(苏恭)。 小儿疳痢,为散,浆水服,大效(萧炳)。治头风旋晕(时珍)。 【发明】时珍曰∶葛洪《抱朴子》书,言飞廉单服可轻身延寿。又言服飞廉煎,可远涉 疾行,力数倍于常。《本经》、《别录》所列亦是良药,而后人不知用,何哉? 【附方】旧一。 若不痛,非疳也。下部虫如马尾大,相缠出无数。十日瘥,二十日平复。(《千金翼方》)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苎麻 内容:(《别录》下品)。 【释名】时珍曰∶苎麻作 ,可以绩 ,故谓之 。凡麻丝之细者,为 ;粗者为 。 陶弘景云∶苎即今绩苎麻是也。麻字从广,从林(音派),象屋下林麻之形。广音掩。 【集解】颂曰∶苎麻旧不着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剥其皮可以绩布。苗 高七八尺。叶如楮叶而无叉,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着细穗青花。其 月、八月采。按陆玑《草木疏》云∶苎一科数十茎,宿根在土中,至春自生,不须栽种。荆 扬间岁三刈,诸园种之岁再刈,便剥取其皮,以竹刮其表,浓处自脱,得里如筋者煮之,用 缉布。今江、浙、闽中尚复如此。 数十穗,青白色。 时珍曰∶苎,家苎也。又有山苎,野苎也。有紫苎,叶面紫;白苎,叶面青,其背皆白。 可刮洗煮食救荒,味甘美。其子茶褐色,九月收之,二月可种。宿根亦自生。 \x根\x 【气味】甘,寒,无毒。权曰∶甘,平。大明曰∶甘、滑,冷,无毒。 【主治】安胎,贴热丹毒(《别录》)。治心膈热,漏胎下血,产前后心烦,天行热疾, 大渴大狂,服金石药人心热, 毒箭蛇虫咬(大明)。沤苎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