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殿试(二)

 甜甜开心果 2020-03-23

   四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天刚黎明,新贡士们就身穿朝服,到保和殿外丹陛上排班站立,王公大臣们也陪同在侧。一会儿,皇帝从乾清宫起驾,到保和殿升殿。内阁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交给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将试题放在殿外黄案上,读卷官、贡士等一齐行跪拜礼,表明试题密封无异,而后入殿各就各位,进入考试。殿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由皇帝提出治国安邦的策问,贡士们阐发自己的议论。考卷开头填写考生的姓名、籍贯、年龄、学历及曾、祖、父代名头,交卷时统统密封钉死,使评卷人无法知道考卷的作者,以免作弊,像今天高考一样。清初殿试从天明开始,有时进行到第二天天明,整整一昼夜,后来规定,日出开始,日落收卷。

     殿试交卷后,读卷官们当即会集在文华殿评卷。这些官员及下属办事人员食、宿都在文华殿院内,昼夜都不得外出。评卷的过程中,殿内有王公大臣和监察部门监视,门外有护军把守。试卷经反复审阅后拟定前十名,于四月二十四日呈送皇帝御定名次。皇帝是无私可徇的,到此才可以打开卷头封头,知道考生是谁。皇帝钦定名次,当日即引见这十位考生,评卷工作至此基本完成。

     五月二十五日,是“殿试传胪”,即公布考试结果的日子。皇帝乘舆来到太和殿,升上殿内高耸的宝座。殿外奏起悠扬悦耳的中和韶乐,新科进士们由午门进入太和殿广场,礼部尚书捧起金榜,在乐曲声中大声朗读,然后从状元、榜眼、探花到各位进士一一唱名,宣他们出班跪在殿前。中和韶乐再度奏起,王公百官和新进士一同行礼,而后皇帝回宫。礼部尚书手举金榜,状元郎跟随其后,由专供皇帝行走的御道和午门中门出宫,将黄榜张挂到天安门前长安左门(今已不存)外。其他进士分别按名次分单、双数,由午门左后门出宫这时,顺天府尹(京城最高行政长官)已在长安左门外为状元准备好了伞盖仪仗。黄榜张挂完毕,府尹给状元披上红带,戴上大红花,并向状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状元上马,送状元回府第。第二天,礼部设宴款待新科进士们,称为“恩荣宴”或“鹿鸣宴”。60年前的这一天中进士的人也可以参加这个宴会,称“重赴鹿鸣宴”,但这样的人很少。然后,进士们都到太和殿向皇帝谢恩,到京师孔庙行礼,并在孔庙大成门外刻“进士题名碑”留念。

                   孔庙的进士题名碑

     按封建礼节,参加考试的读书人,考中后就可称为该主考官的门生。殿试是皇帝主考,所以进士们就都是天子的门生了。很显然科举考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殿试更直接是皇帝网罗天下读书人的手段。就像唐朝李世民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考中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进士考中后,皇帝都授给他们相当的官职。一般是状元先到翰林院(国家最高文化机构)仼修撰,榜眼、探花任编修,其他进土任庶吉士等。到三年任满,皇帝大考翰詹(“詹”,指皇帝的文学侍从詹事府官员),按成绩分别委任。有的成为中央官吏,有的成为地方大员,当然,有的出息不大,只好去当下级官吏了。明、清两代往往是这样,先让进士们到翰林院起草国家文书、编修国史,逐渐熟悉行政,然后才分别予以任命行政官职。

      从公元1645年清政府首次开科取士,到公元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考试,清政府一共录取26849年进士。其中以顺治三年一次性录取的449名进士为人数之最;最少的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仅仅录取了83名进士。在清朝长达268年的历史上,清政府总共举行了112次殿试,总共录取26849人,平均一次也就录取200多名进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