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断的曹刿,后来怎么样了?

 尚宫女史 2020-03-24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相信很多人都对这段话相当的熟悉,这就《曹刿论战》中的内容,是曹刿向鲁庄公提出的著名论断,而这一战就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这一年是齐桓公继位的第二年,而齐桓公是鲁庄公的舅舅,当然,政治和战场上,这些亲戚关系是没有什么用的,该打还是要打。而齐桓公之所以会在这一年攻打鲁国,也是因为鲁国在前一年干涉齐国内政。

鲁庄公当初之所以能继位,得益于另一个舅舅,即齐襄公。因为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所以鲁桓公和文姜的儿子鲁庄公就继位了,那个时候,齐襄公泰国强势,鲁国连问罪齐国的勇气都没有,只是要求齐襄公将杀死鲁桓公的彭生给交出来就算完事。

这件事之后,齐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和平共处的,主要是因为齐襄公和文姜的关系太过亲密,两人在几年之内数次相会,这倒为鲁国提供了发展机会,后来齐襄公公孙无知杀死,而是公孙无知也在不久之后被杀死,齐国处于无君的内乱状态。

这一年是公元前685年,鲁庄公和齐国的大夫有过一次短暂的会盟,虽然没有说明会盟的目的,但大概率是为了齐国的内政,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在鲁国的公子纠和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想回到齐国去继位。鲁庄公自然是支持公子纠的。

所以不久之后,鲁庄公就领兵护卫公子纠回到齐国,但是很不幸的是,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鲁军和齐军在乾时开战。这一战,鲁庄公败得比较惨,几乎是狼狈而逃。等到鲁庄公回到鲁国。齐桓公派鲍叔牙领兵来到鲁国。

目的是让鲁国将公子纠、召忽、管仲交出来,鲁庄公刚吃了一次败仗,自然妥协了,于是公子纠被杀,而召忽自杀,管仲被缚回齐国,并成为齐桓公的得力助手。

鲁庄公这么配合,让齐桓公心里不太舒服,因为没有打一仗,所以第二年的春天,齐桓公决定攻打鲁国。鲁庄公未战心先怯,当初齐国没有国君领导的时候,他输得那么狼狈,如今,有了国君,那军队的战斗力岂不是更强?

就在鲁庄公对这一战发愁的时候,有个名叫曹刿的人进宫和鲁庄公谈了一番。这是曹刿第一次出场,据说他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武王封邦建国的时候,将弟弟曹叔振铎封在曹国,所以就有了曹氏。不过曹刿即便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家族到了春秋时期也已经没落了。

而曹刿在去见鲁庄公之前最多只能算是“士”之阶层,地位低于卿大夫,甚至可能都没有为官。但这并不妨碍曹刿有远见和谋划,他首先就问了鲁庄公“何以战”,即凭借什么来作战。鲁庄公给出了几个答案,曹刿认为鲁庄公已经得到民心,这一战的胜算其实已经无形中提高了不少。

而等到作战的时候,曹刿和鲁庄公同乘一辆车,然后辅助指挥这一仗,包括什么时候击鼓,什么时候进攻,能不能乘胜追击等,曹刿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而这一战最终的结果是,鲁军大败齐师。

经此一战,鲁庄公知道曹刿是有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将其列入卿大夫之列。但是之后的曹刿基本就在战场上消失了,等他再次出现的时候已经是十三年后,当时鲁庄公准备到齐国起参观祭祀神社,这是于礼不和的,于是曹刿站出来劝说鲁庄公不要去做这件事,但是鲁庄公还是去了。

其实,西周结束之后,东周的天下共主虽然还是周天子,但是其影响力已经逐渐减弱,而且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礼制规定的很多东西,都被破坏了,也不怪鲁庄公会做如此不合礼仪之事。曹刿的劝谏没有达到效果,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自这件事之后,曹刿就再没有出现在史籍中,曹刿作为异姓卿大夫,其实在鲁国的话语权并不是很大,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家族势力,只能游离于权力的边缘,所以关于他的记载也不会很多。

但至少《左传》对他在长勺之战中的表现用大篇幅展示,所以倘若曹刿后期有什么大的动作或者被害什么的,都不会没有记载。而没有记载,恰恰说明他很可能是善终。当然,后世很多人认为曹刿和同时期出现的曹沫很可能是同一个人,但缺乏必要的证据,难以让人信服,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