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壽民醫鑒】老老恒言之席、被(原创点评)

 天涯军博 2020-03-24

席之类甚多,古人坐必设席,今则以作寝具,如竹席,《尚书》谓之筍席。今俗每于夏月卧之,但新者耗精血,陈者不收汗。或极热时,以其着体生凉,偶一取用。两广所出藤席亦同。

【译文】席的种类非常多,古人坐的时候一定要设置席子,今天则用它来作睡觉的器具,如竹席,《尚书》叫做筍席。现在民间总是在夏天睡竹席,但是新的耗散精血,陈旧的又不吸汗。有人在非常热的时候,因为它接触身体能产生凉意,偶尔取出使用。两广地区所出的藤席也与此相同。

蒲席见《周礼》,又《三礼图》曰士蒲席,今俗亦常用。质颇柔软,适于羸弱之体。其尤佳者,如嘉纹席,龙须席,即蒲同类,虽不出近地,犹为易购。《显道经》曰:“席柔软,其息乃长。”谓卧安则能久寐①也。

【译文】蒲席见于《周礼》,又有《三礼图》叫做士蒲席,今天民间也常用。质地非常柔软,适用于瘦弱的身体。其中尤其好的,例如嘉纹席、龙须席,就是蒲席的一类,虽然不在近处出产,也还是容易采购。《显道经》说:“席柔软,躺上去气息才均匀。”就叫做“卧安则能久寐”。

卧安则能久寐:意思是躺得舒服了,睡眠的时间自然就会比较长。

藤竹席,老年既不宜久卧常卧,柔软者或嫌少热,衬以藤竹席,能借其凉。深秋时即柔软席,亦微觉冷,辄以布作褥衣而卧,又恐太热,布作面,蒲席作里,二者缉合,则温凉恰当。诗云:“乃安斯寝①”,庶几得之。

【译文】藤竹席,老年人不适宜久卧、常卧,柔软的席子有时嫌稍微热一些,可以用藤竹席衬在下面,能借用它的凉爽。深秋时候,即使柔软的席子,也微微感觉寒冷,忽然用布做褥子的外衣然后躺上去,又怕太热,因此用布作面,用蒲席作里,两者缝合,这样温凉就合适了。《诗经》说:“乃安斯寝”的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了。

①乃安斯寝:语出《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这句话是指下面铺蒲席,上面铺草席,这样睡觉才安稳。

贵州土产,有纸席,客适饷予。其长广与席等,厚则十倍常纸,质虽细而颇硬,卧不能安,乃为紧卷,以杵搥熟,柔软光滑,竟同绒制。又不嫌热,秋末时需之正宜。《周礼》地官司几筵掌五席,中有熊席。注曰:兽皮为席也。今有以牛皮作席者,出口外。制皮法,拔去毛极净,香水浸出臊气,染以红色,名香牛皮。晋《东宫旧事》有赤皮席,今盖仿而为之。皮性暖,此却着身有凉意,质亦软滑,夏月颇宜。《河东备录》云:“猪皮去毛作细条,编以为席,滑而且凉,号曰壬癸席。”又《晋书》:“羊茂为东郡守,以羊皮为席。”然则凡皮皆可作席,软滑必胜草织者。

【译文】贵州的土特产,有一种纸席,一位客人不久前赠送给我一个。它的长度和宽度与席子相同,厚度则是普通纸的十倍,质地虽然细腻但是非常硬,睡觉不能安稳,于是就把它卷紧,用杵捶熟,使之柔软光滑,竟然好像绒毛制成的。又不怕热,秋末的时候正好需要它。《周礼》中说,地官主持司几筵掌管五席,里面有熊席。注说:兽皮做席。现在有用牛皮作席的,出产于长城以北。制作这种皮的方法,拔去毛,令皮十分干净,用有香味的液体浸泡,去除腥臊气味,染成红色,叫做香牛皮。晋代《东宫旧事》有赤皮席,现在大概都是仿照这个而做成的。皮子的性质温暖,但它接触身体却有凉意,质地也柔软顺滑,夏天非常适宜。《河东备录》说:“猪皮去毛,裁成细条,编成席子,光滑而且凉爽,号称壬癸席。”《晋书》说:“羊茂当东郡的太守,用羊皮作席。”那么只要是皮都可以作席,软滑的程度一定胜过草织的。

古人席必有缘。缘者,犹言镶边也。古则缘各不同,所以饰席。今惟取耐用,缘以细与缎,不若缘以布。

【译文】古人作席,一定有缘。缘,也就是说镶边。古人镶边用料各不相同,是用来装饰席子的。现在只选取耐用的,用绸和缎镶边,不如用布。

盛暑拭席,亦用滚水,方能透发汗湿。有爱凉者,汲井水拭之,阴寒之气,贻患匪小。又有以大木盆,盛井水置床下,虽凉不着体,亦非所宜。惟室中几案间,设冰盘,则凉气四散,能清热而无损于人。

【译文】盛夏擦席,也用开水,才能使席中的汗湿蒸发出来。有偏爱清凉的,打井水擦席,其中阴寒之气所遗留下来的祸患不小。又有用大木盆盛井水放在床下,虽然凉气不接触身体,也不是适宜的方法。只有屋子里的书桌、几案之间,设置冰盘,这样凉气四散,能清除热气,并且对人体无害。

席底易为蚤所伏,殊扰安眠。《物类相感志》曰:“苦楝花曝干,铺席底,驱即尽。”《千金·月令》曰:“大枣烧烟熏床下,能辟蚤。”其生衣襦间者为虱。《抱朴子》曰:“头虱黑,着身变白;身虱白,着头变黑,所渐然也。”《酉阳杂俎》曰:“岭南人病,以虱卜,向身为吉,背身为凶。”又《草木子》曰:“虱行必向北。”窃意虱喜就暗,非果向北也。银朱和茶叶熏衣,可除之。

【译文】席子底下容易隐藏跳蚤,特别打扰安稳的睡眠。《物类相感志》说:“苦楝花晒干,铺在席底,可以将跳蚤驱除干净。《千金·月令》说:用大枣烧出的烟在床下熏,能够驱除跳蚤。”生在衣服和短袄之间的叫做虱子。《抱朴子》说:“头上的虱子是黑的,接触身体就变白;身上的虱子是白的,接触头部就变黑,它的变化是受环境的熏染造成。”《酉阳杂俎》说:“岭南人生病,用虱子来占卜,虱子向着身体为吉,背对着身体为凶。”又有《草木子》说:“虱子行走一定向北。”我认为,虱子喜欢去暗的地方,不是真的向北。用水银和茶叶熏衣服,可以驱除虱子。

被宜里面俱,毋用锦与锻,以其柔软不及也。装丝绵者,厚薄各一,随天时之宜,或厚或薄,以其一着体盖之,外多备装絮者数条,酌寒暖加于装绵者之上。絮取其匀薄,取其以渐可加,故必多备。

【译文】被子的里和面应该都是绸制的,不要用锦缎,因为那些不如丝绸柔软。丝绵被要薄厚各一床。随着天气的冷暖变化,或薄或厚,用其中一条,挨着身体盖着。另外,多准备几条可以填充棉絮的,根据天气的冷暖适当地放在丝绵被上面。棉絮要薄而均匀,用它可以逐渐加厚,所以应当多准备。

《身章撮要》曰:“大被曰衾,单被曰裯。”老年独卧,着身盖者,被亦宜大,乃可折如封套式,使暖气不散,此外酌寒暖渐加其上者,必狭尺余,两边勿折,则宽平而身之转侧舒。有以单被衬其里,牵缠非所适,只于夏初需之,亦用狭者,夹被同。

【译文】《身章撮要》记载:“大被叫做衾,单被叫做裯。”老年独卧,贴身盖的被也应该大些,还可以把被子折成封套样式,使被子中的暧气不会散出。此外,可以根据天气冷热不同逐渐在上面加被子,一定小一尺左右,两边不要折叠,这样就可以宽松平坦,而且身体转侧舒服。有的人把单被放在里面,缠绞不舒服,单被只适用于夏初,也有用小被的,夹被也是这样。

老年畏寒,有以皮制被,皮衣宜表毛于外,皮被宜着毛于体。面用,薄加絮,宽大可折为妥,然较以丝绵装者,究之轻软勿及。

【译文】老人怕冷,有的用皮子制作被子,做皮衣时皮毛应该朝外,用皮毛做被子皮毛面应该朝里挨着身体。被面用绸,被子薄时再加些绵絮,要宽大可以折叠为宜,然而与用丝绵的比较,毕竟不如丝绵被轻软。

被取暖气不漏,故必阔大,使两边可折,但折则卧处不得平匀,被内亦嫌逼窒,拟以两边缉合如筒,勿太窄,须酌就寝之便,且反侧宽舒,脚后兼缉合之。锡以名曰茧子被,谓如蚕茧之周密也。

【译文】被子要想保存热气不泄漏一定要宽大,使被子的两边可以反折,只是被子反折躺下时身子下面不平坦,被子里边也显得狭窄,如果把被子的两边合在一起卷成筒状,不要太窄,需要考虑就寝的方便,而且翻身也比较宽松,脚下也缝上,命名为茧子被,意思是被子像蚕茧一样周密。

《岭南志异》曰:“邕州人选鹅腹之毳毛装被,质柔性冷,宜覆婴儿,兼辟惊痫。”愚谓如果性冷,老年亦有时宜之。特婴儿体属纯阳,利于常用。又《不自弃文》曰:“食鹅之肉,毛可遗也。”峒民缝之以御腊。柳子厚诗亦云:“鹅毛御腊缝山罽①。”然则性冷而兼能御腊,所谓暖不伤热。囊被之物,竟属尽美。

【译文】《岭南志异》中记载:“邕州人选用鹅腹部的绒毛装到被子里,这种被子质地柔软性冷,适合给婴儿盖,可以兼防治小儿惊痫。”我认为如果性冷,老年人有时也有用。只是婴儿属纯阳之体,可以常用。又《不自弃文》中说:吃鹅肉,毛可以扔掉。山区民众用鹅毛缝衣被以抵御寒冬。柳子厚的诗也有:鹅毛御腊缝山屙。这样看来冷又能兼御寒的意思,就是温暖又不会伤于热。用鹅毛做被囊,堪称完美。

罽(ji剂):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江右建昌》:“产纸大而厚,揉软作被,细腻如茧,面里俱可用之。”薄装以绵,已极温暖。唐徐寅诗:“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明龚诩诗:“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可谓曲尽纸被之妙。龚诗云独眠,纸被正以独眠为宜。

【译文】《江右建昌志》记载:“产纸大而且厚,可以揉得很软做被子,细腻如蚕丝,可以做被里和被面。”装上薄薄的绵就会非常温暖。唐代徐寅诗曰:“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明代龚诩诗曰:“纸衾方幅六七尺,厚软轻温腻而白。霜天雪夜最相宜,不使寒侵独眠客。”可以说是写尽了纸被子的妙处。龚诗说“独眠”,纸被子正是最适合独眠的。

有摘玫瑰花囊被,去蒂晒干,先将丝瓜老存筋者,剪开搥软作片,约需数十,以线联络,花铺其上,纱制被囊之,密针行如麂眼①方块式。乍凉时覆体最佳。玫瑰花能养血疏肺气,得微暖,香弥甚。丝瓜性清寒,可解热毒。二物本不甚责,寻常犹属能办。

【译文】有的人摘玫瑰花塞进被里,玫瑰花去蒂晒干,先把有老存筋的丝瓜剪开,捶软做成片状,大约需要几十片,用线连缀,把玫瑰花铺在上面,用纱制被盛在里面,用密针行缝成麂眼状的斜方块。刚开始凉的时候覆盖身体最好。玫瑰花可以养血,疏发肺气,玫瑰花得到暖气,会特别香。丝瓜性清寒,可以解毒。两样东西不是非常贵,寻常就可以办到。

麂(ji挤)眼:麂眼篱,篱格斜方如麂眼,故名。也可省做麂眼。”

冬月子后霜落时,被中每觉加冷。东坡诗所谓“重衾脚冷知霜重”也。另以薄棉被兜住脚后,斜引被角,置诸枕旁,觉冷时,但伸一手牵被角而直之,即可盖暖。凡春秋天气,夜半后俱觉稍凉,以夹被置床内,趁意加体,亦所以顺天时。《诗·杕杜篇》疏云:“从旦积暖,故日中之后必热;从昏积凉,故夜半之后必凉。”

【译文】冬月半夜以后下霜时,被子里常常感觉特别冷,正如苏东坡说的重衾脚冷知霜重。另外用薄棉被兜住脚后,斜拉被角,放在枕头旁边,觉得冷时,只需伸一只手拉着被角抻直被子,就可以盖暖和了。大凡春秋天气夜晚后都觉得稍凉,把夹被放在床上,随时加被,也就是所说的顺应天时吧。《诗·秋杜篇》疏云:从早上开始逐渐暖和,所以日中后一定很热;从晚上开始越来越凉,所以夜半之后一定凉。

《记·王制》曰:“八十非人不暖。”《本草》曰:“老人与二七以前少阴同寝,借其熏蒸,最为有益。”少陵诗“暖老须燕玉”是也。愚谓老年以独寝为安,或先令童女睡少顷,被暖则起,随即入寝,既借熏蒸之益,仍安独寝之常,岂非两得。倘气血衰微,终宵必资人以暖,则非如《王制》所云不可。

【译文】《礼记·王制》曰:八十岁如果没有人帮助就不暖和。”《本草》云:“老人与十四岁以下的少女同寝,借助少女的体温熏蒸最有益处。”杜少陵诗曰:“暖老须燕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老年人以独自寝睡为安,有时可以先让童女进被子里睡一会儿,被子暖了就起来,马上就可以入寝了。这样既可以借助童女体温熏蒸温煦的益处,又可以安享老人独寝的习惯,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倘若老人气血衰微,整晚都需要借助他人的体温保暖,就一定按照《礼记·王制》中所建议的去做了。

正藏点评:

对于这一种养生、养老的行为方式,如果脱离了历史与时代的背景,恐怕会令读者因误读而产生很多歧义。

“八十非人不暖”取自《礼记·王制》,原文如下:“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这里面涉及到医疗养生与两性伦理的范畴,在当今中国复兴传统、重建文明的创新时代,必须正视和理清这些有可能令人站在现代视角所诟病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在这里着重说明。在华夏社会自古以来的家庭伦理结构中,一夫一妻多妾制是一个典型特征,曾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秩序稳定与人权保障的作用,并以制度与习俗的方式保留下来。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文教思想的僵化,吏治腐败,军备空乏,民生凋敝,国势日衰,在西洋人坚船利炮的逼迫下,我们被动地开放门户,接受异域思想的冲击。无论在文教与政治思想,抑或军政、经济、科技、医疗、建筑、家庭与社会伦理等领域,当时那一代国人在救亡图存的激情与仓促中,部分地摒弃了华夏各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的传统。随之而来婚姻制度的变革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与习俗。西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等传统婚姻制度当中的积弊,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现代婚姻制度。我们今天来阅读这些传统典籍,必须要了解当时社会的背景、制度和习俗,这样,便于我们了解事物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轨迹,透析表象之下复杂的动因和规律,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兴利除弊,积极进取,开展符合国家和民族健康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群众文化运动,以从容的态度应对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著名的农史专家游修龄先生在他的《<礼记>描绘的老年人生理特点》当中详细地论述如下:

《内则》:“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

《王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小段的背景是黄河流域的气候,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明,冬季寒冷。

下面展开对这两小段文字的分析。

一:“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貳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语译如下:“五十岁以后的老人,主食(粻)要各样搭配;六十以后的老人,每天要有肉食储备;七十后老人的副食(貳膳)要多样化;八十后的膳食要好而精;九十后的老人行动不便,膳食不离寝室,吃什么不必规定,随意吃些就可以了。”

说五十岁以后老人的主食要各样搭配,是有道理的。譬如以小麦为主食的,搭配吃些稻米、小米、薯类,可以避免因主食单一引起的营养失调,古代没有营养成分分析,多样化是克服这个缺点的好办法。六十宿肉的道理也容易理解,拿猪肉來说,古代不可能天天杀猪,随时供应猪肉。每逢杀猪分肉买肉的时候,多留一些够吃几天的“宿肉”,自然是最合理的办法。七十后副食也要多样化,鸡鸭鱼肉轮流搭配的营养,当然比单一的肉食为全面。至于八十后的膳食“异珍”,即好而精,是从数量转到讲求质量上,保证更容易消化吸收。九十以后,人的总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数量质量不必苛求,注意少吃容易消化的食物最重要。

二,“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的语译如下:“人到五十岁以后开始衰老,六十以后要肉食才饱,七十以后要盖丝绵被才保暖,八十以后要有人伴睡才保暖,九十岁后即便有人伴睡,也不保暖了。”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远超过古人,但是拿这段话拿对照现代人生活,不仅没有过时,还有更值得今人思考之处。

六十岁以后的老人,每日身体消耗的卡洛里(能量)减少,故总饭量随着减少,譬如从中年时的每日消耗2400卡减少到老年的1600卡,但是人体的蛋白质消耗量并不因人老而减少,因而老年人对肉食的需求特别敏感,我个人深有同感,吃饭时即使蔬菜种类丰富,总觉得缺点什么,就是增加饭最,也仍旧觉得嘴馋。如有鱼肉吃,饭量减少也不饿。六十非肉不饱,不是指要吃很多的肉类,而是指肉食必不可少,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七十岁以后,因身体日常生活的卡洛里支出日趋减少,冬天里体温与室温的差距拉大了,身体的热量放散加快,晚上睡眠便觉得特别怕冷。古代的衣着原料只有布和帛,布是麻类纤维(包括大痳、苧麻、葛等);帛(丝绵)由蚕茧拉制而成,棉花是迟至宋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布和帛比,当然以帛的保温能力最强,所以说七十非帛不暖。进入八十岁以后,丝绵保温也不够暖了,只能借助于年轻人伴睡,才不觉得冷。因为丝绵的保温是消极的减慢散热,而年轻人身体的热量釋放是源源不断的,所以把“非人不暖”放在“非帛不暖”的后面。九十岁以后,人体的新陈代谢总体趋于衰退,放热超过产热的“赤字”,无法弥补,即使有人伴睡,也不保暖了。现代人有空调、暖气,緩和了这一矛盾,但生命新陈代谢的这一规律是不变的。所以这种共性同样存在于现代老年人身上。

“八十非人不暖”之人,是指女人,因为古代在一夫一妻制的同时,存在着妻子以外的姬,妾、姪、娣、婢等性伴侣(隨同新娘出嫁的新娘的姐妹称姪和娣),是不成问题的事,而且这种现象一直贯穿整个封建社会,並不稀奇。如明朝苏州人杨循吉的《苏谈》中提到两个老人,一个名蒋大卿,“平生未尝一夕脱于姬妾,其饮酒至百钟,不醉。今年九十余,犹日行数十里也。”第二个是作者的先伯袓“老亦不绝姬妾,唯不饮酒,寿九十一而殁。”这是给《王制》篇“八十非人不暖”很好的注脚。这种现象并非封建社会所独有,就是现代不少国家或地区,不是都还延续存在一夫妻妾制,妾当然年轻得多。又如原配喪偶的男方,再婚必多属老少配等等。

老年是个笼统的概念,实际上包括很长一段岁月。人生平均以百岁计,满五十岁是中点,也即拐点。《王制》篇说五十始衰,指出这个拐点是非常正确的。以十年为一阶段,接下来的六十、七十、八十、九十,还有四个阶段。每转进下一阶段,便衰老一程,直到九十以后走向生命结束。

中青年看六十以上的人,都是老年人,不可能也不想了解六十与七八十岁老人的巨大差异。不要说中青年,就是六十岁的老人,也并不理解七十岁的老人,七十的也不理解八十的,八十的也不了解九十的。道理很简单,你还没有进入那个阶段,怎么可能未卜先知?这是我进入九十以后的亲身感受。回想我在七八十岁的时候,对八九十岁的老人有那些特点,也不清楚。只是以自己为坐标,觉得他们比我老些而已,至于他们的思维、心境有那些特点,也并不了然。

附带指出,古代是男性统治社会,《王制》及《内则》这两小段文字也是为男性而写。不过老年人两性的衣食需求是差不多的,所以也同样适用于女性。

解释过上述两段文字后,进一步对这两小段的内容加以思考,我发现,这样的归纳非常扼要合理。现代的医学和营养科学积累的知识量,已經不是“汗牛充栋”所能形容,可是对老年特点作以十年为期的分阶段相应研究和措施,还嫌不够。以服药为例,西药通常只分成年和儿童两个挡次。青壯年和老年的剂量等同服用,显然十分不妥,也有指出老年减半的,只能算是注意到了。至于六十岁的老人同八九十岁的老年人,在耐葯量方面的差异,是完全被忽视的。我前年住院医疗期间,服一种西药后,面孔全部发红,犹如酒醉,即是剂量超过年龄的容量之故。同樣份量的药剂,老年人因衰老程度不同,副作用的反应也有差异。中药也类似,中药的煎熬剂量,往往很多,不分年龄,大碗地给病人喝,胃纳小的老年病人,常常难以喝光,肚子很胀。我只得自作主张,剩下一部分不喝。中药还有个特点,剂量特别大,一服就要几十帖,持续时间往往以月计,超出许多病人所能接受的容量和耐力,这亦是缺乏分阶段研究的经验之故。

真想不到两千多年前《礼记》的《内则》和《王制》篇,各自都只用了短短三十个字,就描绘出老年人从五十岁到九十岁后的生活生理的特点,高度的概括,合乎科学道理。我对它们试作简单的阐述,即化了2400字,对照现代人的论文,洋洋洒洒,动辄以万言计。一张药物的说明书,字体印得小之又小,洋洋洒洒,意犹未尽,令人不禁感慨系之。我这样写,只是一种出乎对古汉语的言简意晐抱崇敬赞赏之情,没有今不如昔的意思,相信不至于招来厚古薄今的帽子。

《法藏碎金》曰:“还元功夫,全在被中行之。择少女肥白无病者,晚间食以淡粥,擦齿漱口极净,与之同被而寝,至子后令其呼气,吸而咽之;再则令其舌抵上腭,俟舌下生津,接而咽之,真还元之秘也。”愚按:此说近采补诡异之术。然《易》“大过”之爻辞曰:“枯杨生稊。谓老阳得少阴以滋长也。盖有此理,姑存之。《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惑世滋甚。或有以飞升之术问程子,答曰:纵有之,只恐天上无着处。

【译文】《法藏碎金》提出:“返老还童功夫,全在寝被中施行。选择胖白无病的少女,晚间给她吃粥,然后擦干净牙齿,漱干净口腔,与人同被而寝。到了子时后,让少女呼出气息,练功人接吸其气并咽下;再让少女将舌抵住上腭,等到舌下生津液,练功之人接住并吞咽下去,这是真正还元的秘诀。”我认为:这种说法几近采补诡异之术。然而《易·大过》的爻辞有“枯肠生稊”之说,讲的就是老年人的阳气得到少女之气而滋长。大概有这样的道理吧,在此姑且记录保存下来。《周易参同契》有“铅汞丹鼎”之说,严重惑乱世人。有的人用飞升之术问程子,程子答道:“纵然有这种的可能,只恐怕是在天上也没有落脚的地方。”

正藏点评:

这一段内容让现代人阅读时会非常不适,我们在道德习俗层面是不能接受这种事情的。要想读懂这一段,必须了解此文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伦理习俗,那时两性伦理之间的互动在某些方面比现代更加自由,而在某些方面又更加严谨和规范,甚至具有僵化和性别歧视的特点。

在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之前,我们华夏各族在数千年的生息繁衍进程中,基于不同领域,诸如数学、天文历法、气候、生态、医药、建筑、冶金铸造、材料生化等等,各自发展出系统的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并且都有自我诠释的系统语境。用现代人的语境描述,华夏的先民们在生物学领域的造诣非常高。现在欧美的前沿基础科学领域都在不断地挖掘包括中国在内的人类各区域文明中传统的技术手段以及史前考古数据里面非常深刻而具颠覆性的内涵,将这些数据纳入其固有科学观主导的研究应用当中。今天我们熟知的术语——生物科技、基因工程、脑控传导技术、太空探索、生态生化等等领域都属于这个范畴。

《老老恒言》这一段原文是来源于道家学术关于生物学理论在养生健康医学当中的一些极其有误差的低层次技术性手段,副作用很大,这种手段在古代社会里就是被严格禁止的,它不仅有悖于伦理习俗,而且在其自有的理论体系当中也是具有阶段性、局限性和结构性矛盾倾向的一种问题和隐患,形式逻辑上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而已,在正统的学术系统和理论研究领域已被证明其在动态、时间和相关参数下会引发极其恶劣的精神思维与生理异变,即使如此,在当时一些上流社会里仍然有一定程度的传播。在我国历史当中,道家在生物学研究与应用领域和西方史前文明,包括后来欧亚大陆、非洲、美洲早期人类历史当中传统的宗教、神学、巫术、神秘学领域一样,经常会沾染世俗功利性的倾向,面临与生态及社会伦理道德习俗的冲突。当然,中国历史上主流的政治治理思想和习俗对此有严格的舆论与法制监控,所以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最担心的是,当这些理论与技术遇到具有逐利性的现代商业资本时,可能引发的伦理危机会应运而生,那么对人类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现在看到西方的生物科技技术突飞猛进,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面临军事生化学、农业、食品加工、医疗、环保被商业资本主导的处境,其流变的趋势充满了极其不确定的危机和隐患。举目时下全球社会在基层的很多突发现象,例如精神疾病、行为失控、感统失调……诱发的暴力与seqing犯罪、人口与器官贩卖、原始社会和史前史当中的杀戮与神秘祭祀习俗的复兴等等社会问题都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进程构成极大的危机。我不禁要问——全球生态危机离我们还有多远?人类能否超越贪婪、自私、残酷与嗜血的劣根性,以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原则,引领符合人类共同福祉的绿色科技,永久步入持续健康的演化进程,再造文明?

熏笼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气太甚,当于欲寝时,先令人执炉,遍被中移动熨之,但破冷气,入寝已觉温暖如春。《西京杂记》曰:“长安有巧工作熏炉,名被中香,外体圆,中为机环,使炉体常平,以此熏被至佳。近亦有能仿而为之,名香毬。《卫生经》曰:“热炉不得置头卧处,火气入脑,恐眩晕。”

【译文】熏笼只能用来熏香,如果用来暖被,由于火气太大,当人想要入寝时,先派人手持炉子,在被子里上下移动熨热被子,只要祛除冷气,睡觉入寝时就可以感觉温暖如春了。《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有能工巧匠制作熏香炉,名字叫被中香,外部形状是圆形,中间有机环,可以使香炉炉体常保持平稳,以此物熏被子最好。”近来也有能够仿制的,名叫香球。《卫生经》称:“热炉不可以放在头卧处,因为火气会影响头脑,恐怕出现眩晕。”

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诸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然终有湿气透漏,及于被褥,则必及于体,暂用较胜于炉。黄山谷①名以脚婆。明吴宽诗:“穷冬相伴胜房空。”《博古图》:“汉有温壶,为注汤温手足之器,与汤婆子问类。”

【译文】有的人制作一个大锡罐,用热水注满,紧紧盖住它的入口,整夜放在被子中,可以代替炭炉,俗称汤婆子。这样终究会有湿气渗透进被褥里,也必然会影响身体,暂且使用比炉子好。黄庭坚称之为“脚婆”。明代吴宽诗:“穷冬相伴胜房空。”《博古图》称:“汉有温壶,是注热水温手足的器皿,与汤婆子同类。”

夏月大热时,裸体而卧,本无需被,夜半后汗收凉生,必备葛布单被覆之。葛布廓索,不全着体,而仍可遮护,使勿少受凉,晨起倍觉精神爽健。

【译文】夏月非常热的时候,裸体而卧,本来不需要被子,半夜后凉爽汗消,一定准备葛布做的单被盖上。葛布细薄,不完全贴身,仍然可以遮风,使老人不要受到一点凉,早晨起来感觉加倍精神而清爽。

(来源:庆云精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