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东山威夷 2020-03-24

唐玄宗后期,土地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失去的土地农民四处逃亡,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基础。均田制逐渐的被破坏,府兵制难以维持,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国家力量,为安史之乱准备了前提和条件。

边防节度使的权利逐渐扩大,中央控制的军队远远少于边镇军队,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过去举关中之力镇压四方的局面,已经过去了。唐玄宗时期设置的节度使,本职仅仅是管军事的,但是边疆地形复杂,常常会加重其权势兼管军储、财政,逐渐的兼管边地采访使,监察州县。有时为应对边境严峻的形式,常常会使一人身兼数节度使。这样就形成了边将权重的现象。边境军事力量不断增长,而中央的军事力量此时正在不断削弱。府兵制此时已经瓦解,中央军事优势已经消失。

此时的中央统治集团也已经腐朽,盛唐繁荣的表面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出现了危机,这为安禄山兵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玄宗过分的信任边镇将帅,尤其是对安禄山,在种种条件之下叛乱的时机成熟了。

天宝十四年(755),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集于一身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有其密友史思明一起叛乱,又称“安史之乱”。叛军接连击败唐朝军队,攻入了洛阳。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六月,叛军攻破潼关,占领了长安。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禁军哗变,杀死了杨国忠,又迫使玄宗缢死杨贵妃。玄宗逃至成都,太子李享在灵武即位,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依靠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和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的兵力,又调集西北各路军队,积极反击叛军。在南面有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鲁炅坚守南阳,挡住叛军南下之路,保证了江、淮财赋来源。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乾元二年(759),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上元二年(761),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这才平息,755-763前后历时八年。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破坏极其严重,唐朝直接从盛世衰败。统一、繁荣、强盛的政治局面一去不复返,唐朝的境遇每况愈下。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的权势日益衰弱,藩镇势力不断增长,开始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黄河流域的经济严重破坏,而南方江南的经济未遭到破坏,甚至逐渐超过北方。唐朝周围局势日益糜烂,原来天可汗的地位已经下滑,为平定安史之乱大量的边防军被调回来,造成了边地空虚,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则趁机进攻唐朝,西域、河陇地区相继被吐蕃占领,南方的南诏也经常犯边,民族斗争中唐朝已经转为守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