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华夏先民在建设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漫长岁月中集体智慧的沉淀.其一,《易经》所保存的"八卦",乃是我国早期的文字符号,曾对我国观念形态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起过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二,《易经》之卦辞,爻辞,是古人卜筮经验的总结,它所透露的思想观念,乃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种思想发生发展的原始胚胎,促成了我国古代学术的孕育成熟.正是基于这些,我们认为《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我们认识《易经》的文化价值,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 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掀起了“周易热”持续至今,大家研究《周易》,更多的是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阐述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突出的地位与作用,促使易学研究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我们看看朱鉴对健的理解: 宋朝研究《周易》的学者朱鉴讲:“《乾》《坤》只是一个‘健’‘顺’之理。人之性无不具此。‘虽千万人,吾往矣’,便是‘健’;‘虽褐宽博,吾不惴焉’,便是‘顺’。”他是把《周易》的《乾》《坤》二卦的象辞和孟子一段有名的话互相印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孟子引述曾子道: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朱鉴认为,这样的处世态度和《周易》可以相互印证。也就是说,这在《周易》里是有所体现的。他认为,“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和《乾·象》的一句话相契相通。《乾·象》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作为社会的精英骨干,你应该成为一个强者,有你的意志力,并且应该持续不断地为实现自己的意志来奋斗。这是“君子”应该有的品质。再深入一步:为什么要如此呢?因为“天行健”!按照《周易》的说法,天地的精华所钟就是人。既然是天地的精华,你就应该体现天的优秀性质。天的性质是什么呢?日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那里强有力地运转着,这就是“天行健”。而人就要有这种精神,有主体的意志——要改变这个世界,让它变得更好、更理想。
用鲁洪生的话说:周易能解决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忧患。 比如在学完《周易》之后,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那《周易》告诉你提升智慧化痛苦为快乐。我们对应贪、嗔、痴、慢来解读《周易》,《周易》里面有讼卦,就是因为你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了,才会发生诉讼,那《周易》告诉你知足常乐,要满足于祖上留下来的一些财富和职位,不要贪婪。 慢,《周易》里面有谦卦,谦虚,同仁、大有,大有之后要谦,卦象是上面是大地,下面是山,怎么理解呢?山本来应该大地之上,但是山却主动把自己放在大地之下,一种低调的表现。《周易》把谦虚看作是为德之柄。 嗔是嗔怒,《周易》中有阴阳太极图,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最核心的理念是平衡,从心态上来说叫平和。我们都说养生四要素,戒烟、戒酒、适当运动和心态平和,前三者都好操作,最难的是保持心态平和,能活90岁以上过百岁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快乐。快乐是可以由人来去争取的,同样的事情,不同心态、不同修养的人就可能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 所以,一定要向《周易》学习,学习那种顺其自然、快乐的人生观,既然发生了就只能面对,如果你陷入痛苦之中无法自拔,那就是加重了损失,自我折磨,到什么时候说什么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持心态平和。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这一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民族志士,屡经苦难与挫折,而能艰苦卓绝,愈挫愈奋。陶铸了千百个屈原、岳飞、文天祥、黄继光、焦裕禄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大风大浪面前,如中流砥柱,永不动摇;为了人民的事业,国家的前途,生死关头,脸不变色心不跳,甘洒热血写春秋;为国家民族建立彪炳功勋,为子孙万代树立光辉榜样。 《周易》的思想教益,在于引导人们培育“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的独立人格,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