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肌影像]“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忘仔忘仔 2020-03-24
巨细胞瘤

临床资料

患者,男,22岁。右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6个月余,加重15d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右股骨远端正、侧位(图1A、图1B),右股骨内髁偏心性骨质破坏,病灶达关节面下,皮质变薄,部分不清晰。CT平扫(图1C)及冠状位重组(图1D),清晰显示偏心性骨质破坏,略膨胀,髓腔侧缘边界清楚,局限性硬化,外缘皮质部分消失。MRI矢状位T1WI(图1E),病变呈均匀的略高于肌肉的低信号;冠状位梯度回波序列(图1F),病灶信号不均匀增高,内可见多发片状低信号影。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股骨远端巨细胞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是一种良性侵袭性肿瘤,好发于2040岁人群,单发多见,极少数可多发,并可发生肺转移。好发部位为骨端,尤以股骨远端、胫骨近端为多,占将近50%;其次为桡骨远端、肱骨近端、腓骨近端等,脊柱、骨盆亦可发生。患者多有疼痛、局部肿胀或肿块,关节活动受限,偶伴病理骨折。病程数月到数年不等。病理上骨巨细胞瘤的主要成分是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间质细胞为卵圆形或短梭形单核细胞,形态规则,大多排列稀疏;多核巨细胞比较均匀地分布在间质细胞中央,巨细胞核从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球形、椭圆形或梭形。

X线表现长骨的多位于骨端;脊柱的多起源于椎体,向后延伸到椎弓根和椎弓;骶椎的好发在上部骶椎,并常跨越骶髂关节。肿瘤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可达到关节面下,但一般不穿破关节软骨。病灶多为横向生长,可呈多囊性或皂泡样改变,骨皮质变薄。一般边缘清楚,无明显硬化,其内无钙化或骨化。33%50%病变可穿透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可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

 

CT表现:平扫片所见的皂泡样改变通常表现为骨质破坏周围残留的骨嵴。骨破坏边缘可有不规则硬化缘。肿瘤内有时可见出血所致的液-液平面。

MRI表现:因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囊变及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的改变,其信号多种多样。实性部分绝大多数在T1WI呈均匀一致的中或低信号,如出现高信号,提示亚急性出血;T2WI上信号不均匀,实性部分多呈稍高信号,坏死囊变呈明显的高信号,其内可见分隔,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时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呈轻度到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1. 骨囊肿  发病年龄小,多在骨骺闭合之前,病变长轴与骨长轴一致,膨胀轻,很少呈皂泡状改变。

2. 软骨母细胞瘤  常位于骺线未闭合的骨骺,肿瘤内常有钙化斑。

3. 溶骨性骨肉瘤  一般发生于干骺端,较少出现膨胀,边界模糊。

小结

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好发于长管骨骨端,尤以膝关节部位好发,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常横向生长,皮质变薄,也可被突破而侵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一般无钙化及骨膜反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