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人录】艺术家史宝海

 文学艺术界 2020-03-24



       史宝海,生于1914年,辽宁省黑山县芳山镇人。少年时就读与镇内新式小学,与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张仃同窗,家乡蛇盘山的景致及寺庙中的壁画培养了二人共同的美术兴趣,使二人成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全国解放后,张仃多次回乡探亲,每次都与史宝海促膝畅谈,切磋画技。

       史宝海的彩绘及雕塑艺术得自其父亲及舅舅的传授,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自身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北方彩塑艺术上颇具盛名,行内人将其与天津的泥人张相提并论。

       史宝海的父亲史广和,黑山县芳山镇人,1868年生。自幼爱好民间工艺美术,早年以扎纸活为业,也画一些门神、灶王之类的年画。其后因与当地著名彩塑世家包氏联姻,得到了当时黑山最著名的彩绘艺人包镇芳的指点,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与包镇芳、包锡九父子在黑山周边一带作家祠、寺庙的彩绘、雕塑。


       在家学的熏陶下,史宝海自幼酷爱绘画艺术,六、七岁的时候,大人画佛像、抓泥人,他就在一旁细心地观察,对描样、开墨、着色、兑色等工艺流程全都记在了心里,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画头像、山水、花卉,用普通的黄泥学捏塑小人。九岁的时候,就在包锡九的指导下,开始正式接触学习古建的彩绘及雕塑技术了。

       据史宝海自己的回忆讲:他(指包锡九)十八岁那年,我刚九岁,我们两人去蛇盘山双泉寺去看壁画,他给我详细地讲述了前殿老爷像的塑法,如怎样绑草架,怎样使泥等。

       家乡蛇盘山寺庙的壁画,给了史宝海无限的艺术启迪,在小学堂读书的时候,他和张仃经常跑去双泉寺。用艺术大师张仃的话说:“不是为了去玩,就为看看庙里五彩缤纷的壁画。”这些壁画在史宝海的脑海里打下了极深的烙印,使他一生受用不尽,乃至在蛇盘山双泉寺被毁的几十年后,回忆起庙上的佛像及壁画来,他仍然如数家珍。

       名师的指点加上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史宝海的彩绘雕塑技艺日臻成熟。他不仅继承、吸纳了前辈高超的技巧,而且善于动脑,接受新事物快,并能归纳出很多自己的心得,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全国解放之初,“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提法使大批家祠、庙宇被拆毁,彩塑艺人再无用武之地,大多赋闲在家。史宝海却用传统的扎纸活的方法制作木偶,并在家乡芳山镇组建了业余木偶剧团。小小的偶人加上他高超的绘画技法,使一个个木偶栩栩如生,倍受欢迎。时值张仃回家探亲,对木偶剧团大加赞赏,甚至夜不归家,与史宝海一同研究、完善偶人的造型。

       文革时期,庙宇文化被当作“四旧”彻底破除。就在许多彩塑艺人心灰意冷的时候,史宝海却在黑山县阶级教育展览馆给自己的彩塑技艺找到了发挥之地。他塑造的各类人物不仅形象逼真,而且完全符合人物个性,个个传神。使当时的黑山阶级教育展览馆在当时的辽西地区非常著名。而史宝海却也借此研习自己深爱着的绘画、雕塑艺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全新的彩绘及雕塑工艺。

       彩绘及雕塑,本应分别属于美术专业的专有名词,但在这里包括了史宝海一生所深爱并从事着的彩塑、壁画及彩绘等,是史氏传统绘画雕塑工艺的统称。

       彩塑始于魏晋时期,唐以后一直在陵墓和梵宇庙观中盛行,到现在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词典上的解释: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的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作品称彩塑。

      史宝海的彩塑艺术,不仅使造型更加优美,在工艺上也更加坚固。其具体的工艺流程大致为:

       取质地坚硬的木材作为整尊造像的主要承力支柱,再根据造像所在的位置将立柱木固定;以适当比例围绕立柱木完成整个人体的基本骨骼形态(龙骨)。这期间,还要考虑到人体的基本动态以及人物服饰的褶皱及飘舞的方向等,以求达到最后塑制作品的灵动感,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作品的外部形象与内在气质的完美统一。

       选土在上泥环节中非常重要。选用的土质要求可塑性强,粘度适当、细腻,无杂质,再配以适量的稻壳,这样即减轻泥胎的重量,而且更容易塑型,还能避免开裂。将备好的塑泥加到骨架上,同时用麻丝围绕捆扎,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把整尊塑像的基本形态表现出来。最后还要加一层细泥,这些细泥要选用经过沥制的泥加棉花、细砂。在这层细泥上刻画人物的五官、神态及服装纹饰的细节等等。

       待造像的坯胎完全干燥后,还要做上色前的准备工作——披灰。披灰所用的灰膏要选用磨制砖灰经过箩筛后,用最细的部分配以桐油或骨胶等。披灰后还要打磨、糊纸,以达到作品表面的光滑平整。上色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矿物质颜料配以骨胶或桃胶水,上色要求色彩明快,协调。最后在根据人物的个性进行细部的描绘、沥粉贴金。

       壁画,是用绘制、雕塑及其它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图画。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壁画与整座建筑的相互适应及要表现的内容,达到建筑的实用性与壁画感染力的和谐统一。既有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又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史宝海的壁画,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前辈技法的前提下,不仅在造型、色彩上追求一种完美,更追求一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统一,把传统工艺和个人心得结合起来,互为参悟,形成了造型精细严谨,画面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彩绘,分器物彩绘及建筑彩绘两种。建筑彩绘则是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形象艺术范畴。它在建筑物的装饰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功能,具有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可观性及实用性,蕴含着内在的和形式的感染力,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对木结构建筑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雨淋日晒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状物抒情,拨人心弦,撩人欲醉,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 

       施画之前,一般要有“披麻捉灰”的手续,即是先在木材表面抹灰打底,填补裂缝,然後披上麻布、刷灰、再上桐油漆,使得木材表面平整,方便作画,还可以防止虫蛀腐蚀。

       史宝海的彩绘艺术主要是建筑彩绘。他娴熟地运用了冷、暖色调相间的规律,使以青、绿等冷色调为主的檐下梁枋斗拱彩绘,与上面的金黄色瓦顶,下面的朱红色柱、墙门窗等暖色调形成了鲜明的色块对比与烘托,不仅增添了整体的美感,更突出了建筑物的个性。不同建筑上彩画形式的灵活处理,赋予了建筑物不同的思想特性。

       与古建相关的各类室内彩绘饰品,史宝海也能根据雕花板、藻井、花罩、暖阁、屏风等各类不同器物的特点,绘制出千姿百态、熠熠生辉的精美细致的彩画。

       史宝海的彩绘及雕塑不仅传承了老一辈传统的美术技法,而且在许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心得,技法上独树一帜,成为北方彩绘、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晚年参与了沈阳故宫的彩绘修复及辽宁省农业展览馆的雕塑工作,为业内专家所高度推崇,称之为可与天津“泥人张”齐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改革开放之后,史宝海的彩绘及雕塑终于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孙史延林、史延春有幸得到了祖父的真传,并将其发扬光大,作品遍及全国各地。史延林、史延春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为史氏传统雕塑绘画的主要传承人。

       2008年4月,史氏传统雕塑绘画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史宝海为新立屯关帝庙塑造的金脸关公像

 
史宝海为新立屯关帝庙塑像之一


中国艺术大师张仃与史宝海(右)是好友,图为1992年张仃回家乡黑山县芳山镇时合影。


史宝海传人长孙史延林


史宝海传人次孙史延春

史宝海传人:

史延林、史延春

雕塑、彩绘作品展示


    史宝海传人史延林、史延春作品:

泥塑彩绘菩萨立像(长28cm宽26cm高95cm)在2010年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荣获七宝奖、优秀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