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契机 恰巧这个时候,为响应教育部的政策,很多平台推出了免费课程,我发现了王珏老师的课程《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 这门课是从脑科学的角度解释了大脑喜欢什么样的教学,说明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富有哲理的思想--学习即连接,为了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新知识的联接,课程给出了很多具体又有效的教的方法,比如PPT制作的可视化原则和方法、语义情境化的方法和路径、认知负荷理论,这些方法和理论都是保证学生有高效的输入! 有了这些高效的输入,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学会了呢?这门课程里旗帜鲜明的提出:输出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如果是一个概念,学生能清楚明了的说出来,并知道这个概念和其它概念的关联,这是输出式学习;如果是一个问题,学生知道用学到的哪些知识点来解决这个问题,并能组织语言让别人听懂,这是更高级别的输出,思维的输出! 对输出式学习,课程给出了很多具体的输出式学习方法-比如各种类型的知识图表的使用,包括关系图表、锚图、思维导图和思考图等,通过训练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来输出知识点,实现将隐性思维提取并显性化,从而在大脑里形成稳固的图式。有了稳固的图式,学生就可以将知识点联系起来,并实现融会贯通和灵活使用。三、反省 我如获至宝,网络教学不仅有了理论指导,还有具体的践行方法,真是太好了!我每年都带大一新生的课,上学期的《单片机入门》,下学期的《C语言编程》,课程都和编程有关,逻辑性较强. 在以前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备课充分,讲课清晰,对学生的问题认真回答,非常注重学生的反馈和沟通,可是学生编程的时候还是不会,问哪里不会,学生又说不知道哪里不会,让我着急又无力啊。 学了《学习科学》课程后,我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深刻分析了自己以前的教学:
四、我的实践 我如饥似渴的学习着王老师的这门课程,并把课程里的很多方法应用到这学期的《C语言编程》网络教学中。 第一天的课上完后,职教云平台的课后评价,得到了95%以上同学的5星好评(是4个班的共147人的大班教学哦)。 有同学留言说:这是我第一次“玩”手机,我妈不仅没骂我还给我端茶倒水,哈哈; 有同学说:陈老师这学期讲课变得风趣幽默了,网络上课效果很好; 还有同学说:上课内容我都听懂了,C语言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啊,加油! 学生的肯定也鼓励我更加努力学习王老师的课程,更加认真完成王老师各章的作业,因为把理论用到了具体的教学,我的作业多次受到王老师的表扬,还受邀参加了王老师的直播经验交流,这真是意外的收获。 那么我是如何具体来开展网络教学的呢?这学期我网络授课的课程是《C语言编程》,自动化19305-8共4个班147名学生,因为上个学期带过他们的《单片机入门》,在职教云开展过教学,我对学生比较了解,学生也对平台比较熟悉,每个班也分了组,有负责任的组长,还有助教群帮助同学们答疑。 因此网络授课,我的学生是有一定基础的,用手机上课学生都没有问题。因为职教云不能直播,我选择了有录播功能的腾讯课堂授课,方便学生课后回看! 准备好这些硬件平台后,我把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应用到了每次课程,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在学生的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双管齐下。 4.1 在“信息输入”(知识讲解)层面的教学改进 在信息输入层面,我在两个方面做了大幅改进:4.1.1 设计项目化课程 让认知模型和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清楚这些知识点在具体场景是解决什么问题的,这样才可能让学生把知识点学活,迁移到不同场景。 比如在《C语言编程》课程中,我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是超市找零程序,围绕这个项目分三个任务,难度逐渐增大,并把C语言的知识点融入三个任务,如下图1所示。
图2 取表法三部曲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讲的很有逻辑性,可是现实是学生上机的成功率很低!因为,我觉得很简单的取表法三步,但学生看着却是一头雾水——没有从学生现有经验入手,直接讲取表法,是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取表法,这次在线讲解时,我通过一个类比引入:
当我把取表法的三步和看书的过程进行类比后,我发现学生能理解的人数就多多了,理解了再去写程序,就不会出现莫名其妙的错误,因为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了!
为了知识表达更加高效,PPT制作应可视化、结构化,多用图表,毕竟相对大片文字,学生更愿意看图,而且脑科学里阐述过,图在大脑里存留的记忆更久。 比如在讲解if-else if和swtich的区别时,我就用到了双气泡图,如图3所示,是不是两个指令的异同一目了然!
学习科学课程中说:两个案例的教学效果好过一个案例+理论,所以多讲案例,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总结理论吧。 比如,在讲printf()函数的格式控制符的时候,如图4所示。由于特别繁琐,细节又多,不管是用语言还是表格来表述,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些字我都认识,可以放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有过这种感受吧,哈哈! 图5 格式控制符设计案例 不用我解释,学生通过对比,对这些格式符和宽度符的含义都明白了。在设计案例时,一定要考虑各种情况,而且要有变易处理,这样通过找不同,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因为这是通过自己写程序得出来的结论,边学边做,学生会印象深刻。再配合一些小测试,完美解决! 4.2 在“信息输出”(知识应用)层面的改进措施 有了高质量的输入,学生才有可能输出,输出也有两个层面: 4.2.1 每次课都画思维导图,自己作总结与梳理 为了训练学生养成输出的习惯,我制定了一个新规矩:每次课都要画知识总结图表(如思维导图),课前预习画一次,课后学完再画一次。 对于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自查自己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程度,也会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是形成稳定图式的重要步骤。 而分两次来画,不仅是监督学生去预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每次课的进步和收获,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明白学习是需要持续坚持的。 所有同学都100%参与知识总结图表总结活动,以下节选几幅学生所画的知识总结图表: (附)思维导图有感 ---自动化19级 王永超 在日常学习中,思维导图对我们的帮助很大。它通过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我们的记忆力,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而我也在自己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它的优点。 首先,在自己制作思维导图时,我会想着怎么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排版的具有逻辑性,比如如何搭建出一个良好的框架,这就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把老师上课讲的知识点梳理了一遍,培养了课后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其次,仅仅听完老师的讲课后,一些知识点会很容易忘掉。但是,由于是亲手制作了思维导图,许多知识会记得更加牢靠。就我自己而言,在以前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时,一个小知识点忘了的话,往往会翻书找半天,或者去课件的PPT中一页一页的寻找。寻找的时间过长,这样导致了效率就很低。而现在有了思维导图,一张图就涵盖了许多页课件中的知识点,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那个被遗忘的知识点,大大节省了时间。 最后,思维导图有利于复习。以前自己记的笔记,要么过于混乱没有逻辑,要么是没有经过思考,无脑记下的。这就导致了复习的困难,复习的时候不是有些懒得看,就是有些看了也不懂。而使用了思维导图之后,记的笔记都是经过自己思考过后的,更加清晰明了。使我们的复习变得更加简单,更加高效。 2)在每个项目结束后,要学生制作项目总结视频 在项目总结视频中,学生要说清楚自己的编程思维,以及运用哪些知识点实现这个思维,让每个同学都能看懂你的编程思维。项目汇报是更高级别的输出,因为一个完整的项目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不仅需要掌握C语言知识点并灵活应用,更重要的是编程的算法,算法是一种非常隐性的思维,只能通过不断的编程来掌握这些算法。 而项目汇报是不仅自己想明白了,还要说的让别人明白,通过PPT、视频、配合语音等方式讲清楚,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是更高级别的输出,是C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思维算法领悟能力、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视频剪辑能力、与他人沟通能力、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等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五、总结 我在运用学习科学规律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使用高效输入+高效输出相结合的方法,才是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为学生考虑,让学生不仅听懂,还激发他们内心的欲望,驱使学生主动学习,这才是学生满意老师舒心的学与教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