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木病害的症状类型和病原种类

 摘文缘 2020-03-25

林木病害的症状和类型

林木感病后,在外部形态上表现出的不正常特征称为病害的症状,症状可分为病症和病状。病状是感病林木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病症是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在寄主发病部位上表现出来的特征。所有的林木病害都有病状,而且一般都先表现出来;病症往往是在病害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才表现出来,并且只有某些生物病原引起的病害才具有。由于引起病害的病原不同,对林木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林木的症状也千差万别。根据其主要特征,可粗略划分如下。

  • 病状,林木病害的病状大致归纳为6种类型
  1. 变色,林木发病部位细胞内的叶绿素形成受到抑制或被破坏,花青素等其他色素增多;从而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变色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一般不造成细胞死亡。常见的变色有褪绿、黄化、花叶、白化及红化等。
  2. 坏死,林木病部细胞和组织死亡,但不解体,称为坏死。常表现有斑点、叶枯、溃疡、枯梢、疮痂、立枯和猝倒等。斑点是最常见的病状,主要发生在茎、叶、果实等器官上。根据颜色不同,一般分为褐斑、黑斑、灰斑、白斑、黄斑、紫斑、红斑和锈斑等;根据形状不同,分为圆斑、角斑、条斑、网斑、轮纹斑和不规则斑等。
  3. 腐烂、腐朽,林木根、茎、皮层,以及花、果实等部位的细胞、组织发生较大面积的死亡和解体,称为腐烂。如根腐、茎腐、花腐、果腐、烂皮及果实僵化等。根据病组织的质地不同,有湿腐(软腐)、干腐之分。腐朽是指林木根、干木质部变质解体,有白腐、渴腐、块状腐朽、丝片状腐朽、海绵状腐朽、蜂窝状腐朽和杂斑状腐朽等。
  4. 萎蔫,萎蔫是指因林木缺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根部和茎部的腐烂都能引起萎蔫,但典型的萎蔫是指林木茎部或根部的维管束组织受害后,大量菌体或病菌分泌的毒素堵塞或破坏导管,使水分运输受阻而引起林木凋萎枯死。如枯萎、青枯等。
  5. 畸形,林木受病原物侵染后,引起整个植株或局部器官组织生长过度或受抑制而成畸形。由植物细胞体积增大、数量增多或发育过度引起的畸形有丛枝、瘦瘤、叶肿、癌肿和枝条带化等,由植物细胞体积变小、数量减少或发育不足引起的畸形有小叶、皱缩、矮化等。
  6. 流脂、流胶,病部有树脂或胶质自树皮渗出。前者发生于针叶树上,后者发生在阔叶树上。一般曲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
  • 病症,病症是鉴定病原和诊断病害的重要依据之一。主要有下列7种类型
  1. 霉状物,指病部产生的各种颜色的霉层,如霜霉、青霉、黑霉、赤霉及绿霉等。多在木材、叶片和种实上。
  2. 煤污,发生在叶面、果实和小枝病部的一层煤烟状覆盖层。如油茶煤污病。
  3. 白粉,发生在叶片、嫩枝和幼果上,病部产生白色的粉状物。如黄栌白粉病。
  4. 锈粉,发生在枝、干、叶、花及果等部位。病部产生锈黄色粉状物,内含黄粉和疱状物或毛状物。如毛白杨锈病。
  5. 点(粒)状物,病部产生黑色点状或粒状物,一般半埋或全部埋藏在组织表皮下,不易与组织分离,如核树炭疽病。也有的全部暴露在病部表面,容易从病组织上脱落。
  6. 蕈体,树木干、根或木材腐朽后,常常产生马蹄形、蘑菇状等各种草体。如引起林木根部腐朽的蜜环菌。
  7. 菌脓,在林木病部溢出含细菌的脓状黏液,称菌脓,干后结成菌膜或小块物。如油橄榄青枯病在枝干横切面上流出的液滴。

植物疾病或异常细胞生长

林木病害的病原

引起林木病害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病原,是指病害发生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主导因素,而其他对病害发生和发展仅起促进或延缓作用的因素,只能称作诱因或发病条件。能够引起林木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即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

  • 非侵染性病原
  1. 营养失调,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如果缺乏某些营养元素,就会影响林木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缺素症。反之,对林木会产生毒害作用。如氮肥过少,则林木枝梢生长停滞,叶片变小,色淡,下部老叶枯黄、脱落;氮肥过多,会引起林木叶色浓绿,造成徒长和减产。如缺磷时,叶片呈紫色和古铜色,且从下部老叶叶尖开始。缺钾时,叶色暗绿或深绿,茎干矮小,木质化程度低。缺铁和缺镁主要引起叶片失绿、白化或黄叶等。缺硼时,苗木易发生“枯梢”现象,叶片小。对缺素症应补充林木所缺少的营养元素。
  2. 土壤水分失调,水是林木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土壤中水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对林木产生不良影响。在土壤干旱缺水的条件下,会引起叶片变黄,叶尖、叶缘焦枯,早期落叶、落果、落花,籽粒不实,甚至全株萎蔫。如种植在山岭薄地的刺槐幼林遇严重干旱时常成片死亡。土壤水分过多则造成根系窒息、变黑、腐烂、叶片黄化及全株凋萎。如泡桐、刺槐幼苗在低地积水常会造成大量死亡。水分供应的急剧变化,如早期干旱后突然多水会引起果实开裂或落花落蕾等。在苗圃要注意及时排水,适量灌水,造林时要适地适树,防止土壤水分失调。
  3. 温度不适宜林木必须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温度过高,常使林木的茎、叶、果受到伤害,通常称为日灼伤。如树皮的溃疡和皮焦,叶片上产生白斑和灼伤等。夏季苗圃中土表温度过高,常使幼苗根基部发生灼伤,引起根茎收缩和苗木死亡。林木的日灼常发生在树干的南面或西南面。日灼造成的伤口为蛙干害虫和枝干病害病原的侵入打开了方便之门。低温首先使林木细胞内含物结冰,从而引起细胞间隙脱水,或使细胞原生质受到破坏。一般来说,温度下降愈迅速,对林木的为害愈严重。低温常使林木叶片变黄或变红,如马尾松受冻害后,针叶变成赤褐色。霜害引起苗木叶片变黑,枯焦脱落,有时叶梢也变黑枯死。温度低,且土壤含水量较大的地方还会引起苗木的冻拔。在冬春之季,昼夜温差过大,高低温交替,可使树干阳面发生灼伤和冻裂,如毛白杨破腹病树皮阳面可纵裂数米。预防苗木灼伤可采取适时遮阳和喷灌,预防树木日灼和冻害可采用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可采取熏烟、灌水、盖草等措施。
  4. 有毒物质的污染空气和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均能引起林木病害。大气污染物种类很多,主要有硫化物、氟化物、氯化物、氮氧化合物、臭氧、粉尘及带有各种金属元素的有毒气体。大气污染物对林木的危害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首先决定于有害气体的浓度及作用延续时间,同时也取决于受害林木的种类和它的发育时期,以及外界环境条件等。大气污染物的为害往往使林木延迟抽芽发叶,结实少而小,叶片失绿变白或有坏死斑,严重时大量落叶、落花落果,甚至死亡。化肥、农药使用浓度过大或条件不适宜,也可使林木发生药害,叶片常产生斑点或枯焦脱落。如用硫酸亚铁喷过的苗木,若不及时清洗会发生严重药害。另外,土壤中的水污染和有毒物质也常影响林木根系的生长,影响水分的吸收,同时还能引起叶片褪绿,甚至死亡。为防止有毒物质对林木毒害,应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在工厂区附近绿化时,要选择抗烟尘树种。非侵染性病害不但直接给林木造成严重的损失,削弱了林木对某些侵染性病害的抵抗力,同时也为许多病原生物开辟了入侵途径,容易诱发侵染性病害。相反,侵染性病害也会削弱林木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梨锈病。受损的叶子锈真菌

  • 侵染性病原

侵染性病原是指引起林木病害的病原生物,简称病原物。病原细菌和病原真菌统称为病原菌。由病原物所导致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具传染性。

  1. 细菌,细菌属原核生物界,是单细胞生物,它们具有细胞壁,但无真正的细胞核(仅有核质而无核膜)。有些细菌细胞壁外有一层胶状的黏液层,通常称为荚膜,可忍受暂时的干燥。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林木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大小为(1~3)μm×(0.5~0.8)μm,没有荚膜,也不形成芽孢。绝大多数林木病原细菌从细胞膜长出细长的鞭毛,位于菌体的一端、两端或周身,通常1~7根,伸出细胞壁外,它是细胞运动的工具。鞭毛的有无、数量及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细菌一般是以裂殖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即细菌的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在菌体中部产生隔膜,随后分裂成两个基本相同的新个体。细菌繁殖的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每小时可分裂1次至数次,一个细菌一昼夜繁殖数十亿个,这是细菌性病害发生迅速而严重的原因。林木病原细菌都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培养适温26~30℃,在50℃下处理10分钟后多数会死亡。病原细菌大多都是好气性的,一般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苗木根癌病在碱性土壤地区发病严重。细菌个体很小,通常要经过革兰氏染色法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将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和碘液处理后,再用酒精或丙酮冲洗,最后用稀复红或沙黄复染。不褪色的是革兰氏染色阳性菌,褪色的为革兰氏染色阴性菌。林木病原细菌多属革兰氏阴性菌。林木病原细菌没有直接穿透寄主表皮而侵人的能力,它们主要通过寄主体表的内外充满水分的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靠细胞膜的渗透作用直接吸收寄主体内营养,同时能分泌各种酶,溶解寄主的细胞反供其自身的营养需要。侵染最主要的条件是高湿度。细菌性病害的病斑初期有半透明水渍状晕圈出现,后期空气潮湿时有菌脓溢出。其症状有斑点、溃疡、穿孔、癌肿及枯萎等类型,如油橄榄青枯病等。林木病原细菌一般在病株或残体上越冬,主要是通过雨水的飞溅、灌溉水、介体昆虫、线虫和带有细菌的种苗、接穗、插条、土壤及嫁接工具传播。一般细菌在土壤内不能存活很久,当林木残体分解后,它们也渐趋死亡。高温、多雨,尤其是暴风雨后,湿度大、施氮肥过多等因素,有利于细菌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细菌病害重在预防,以杜绝和消灭植物病原细菌的侵染源为主,如严格进行植物检疫,选育无病种苗、接穗,做好种苗消毒工作,及时清除病残体和进行土壤消毒等。还应避免植株形成伤口和及时保护伤口。发病时可用抗生素防治。
  2. 病毒,病毒是一类不具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体积极小,只有在几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病毒微粒的形态为杆状,球状和纤维状。病毒必须在活的植物组织中才能生长和增殖,一旦离开活体,便失去致病能力。病毒在增殖的同时,破坏了寄主正常的生理程序,从而使林木表现症状。大部分病毒致死温度都在55~70℃,pH6~9时比较活跃。病毒主要依靠昆虫(蚜虫、叶蝉等)、病株与健株接触,线虫、螨类、嫁接及种苗调运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伤口侵人寄主后,多在韧皮部的筛管内移动。随同寄主同化产物运输,先被带至寄主根部,后向地上部分移动,病毒便扩展到全株,使寄主林木表现为花叶畸形等病状。如杨花叶病。病毒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严格执行种苗检疫制度,防治传毒昆虫,不用带病植株做无性繁殖材料,及时淘汰病株等。侵染性病原除了真菌、细菌和病毒外,还有植原体、线虫、辅类,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等。植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病原物,无细胞壁,形态多样,可寄生在植物和传毒昆虫体内,通过在韧皮部筛管中流动而感染整个植株,靠昆虫、菟丝子或嫁接等传染。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多为丛枝和黄化等。由线虫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现已成为我国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