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汉字形体,以象形字为主体,很多字没有定形,一个字往往有多种写法,字形大多瘦长,细长、方折的笔画多,粗短、圆转的笔画少。
![]()
金文是商代、西周以至春秋战国时钟鼎等铜器上的汉字形体的总称,古人称铜为金,故有"金文"之称。字形逐渐变得比较整齐,布局也比较匀称,多肥笔和圆转的笔画,粗壮丰满。
![]()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是春秋战国时通行于秦国的汉字形体,特点是象形符号进一步失去象形性;笔画线条化,匀称柔婉,够形比较复杂,字形趋于方块形,比金文工整。
![]()
小篆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我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分析汉字结构就依据的是小篆。小篆是秦代施行"书同文"政策的结果。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是秦国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的标准字体,特点:笔画比大篆简化,以柔婉圆转的线条构形,形体呈竖长方形,整齐、匀称,偏旁的写法和部位的安排都比较固定,象形符号的象形性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