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为自己的钟纳:大野耐一的改善简历

 益知益行 2020-03-25

大野耐一(1912-1990)1932年毕业于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是现代所有管理理论创建者中,学历最低的一位,被称为:“穿着工装的圣贤”。

大野耐一在丰田的改善历程,与小说《目标》中的罗哥很相像,不幸的是,大野没有钟纳这样的老师,幸运的是,大野成为了自己的钟纳。

第一次改善:排产从月计划改变为日计划

1943年,因二战的战争需求,大野耐一从丰田纺织调入丰田汽车公司。 1945年,日本战败,丰田公司和所有日本企业一样,面临着破产的边缘。当时丰田汽车每月只有300台的产量,月计划在下达后,一辆卡车全部完成需要很长的周期,本就流动资金严重紧张的丰田汽车,实在无法承受需要历时数月才能变现的生产周期。大野耐一对当时的丰田生产进行了第一次改善。

为了能够将制造的产品快速变现,提高资金周转,他缩短了计划周期;将一个月的生产计划细分至日计划,确保了丰田的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按市场需求分批完工,并得到销售回款。这就是小批量,准时化生产的雏形,追求订单在最短时间内交付。

第二次改善:实施人机分离,发明“夹具”

1946年,大野耐一意识到,仅仅通过计划的调整,并不能彻底改变丰田的现状,于是大野耐一向丰田喜一郎请命,专门成立“工作研究部”,对丰田汽车的生产进行系统的研究。

为了能够提高员工的效率,减轻员工的劳动强度,大野耐一开始研究如何解放员工的双手,于是世界上的第一套“夹具”出现在丰田汽车的工位上。

第三次改善:推行“自働化”

 1947年,当大野耐一成功的解放了员工的双手后,受1924年丰田的创始人---丰田佐吉发明的“丰田自动织机(G型)”的启发,大野耐一开始研究如何让机器自我管理,自己发现异常,实现像自动织布机那样的“自働化”。随着“自働化”的推广,当员工可以不再看管机器的时候,丰田逐步实现了一人多机的标准作业。

第四次改善:局部改善进化为系统改善

1948年,通过大野耐一对生产系统的改善,丰田实现了历史上产量的突破。但同时,丰田资金链也因此断裂,丰田喜一郎不得不寻求资金注入,被迫同意了投资方的裁员计划,这是丰田历史上的第一次裁员,也是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裁员

大野耐一傻了,他的改善,成为了引发企业倒闭的罪魁祸首。

大野耐一在痛苦中深入思考,他发现,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却由于高效的作业及产量,造成了企业库存的极剧攀升。这些库存,导致了灾难性的流动资金短缺。同年,大野耐一提出了全局观,即:整体效率与局部效率、表面效率与实际效率、可动率与稼动率。

第五次改善:新名词“提前期”

1950年,由于丰田的效益未能好转,丰田爆发“大更义事件”(大罢工),丰田喜一郎引咎辞职,大野耐一非常内疚,将丰田喜一郎的离职,归咎于自己工作的失职。更加深入探求对生产体系的改善。他反复研究,企业没有钱,无法再承受批量制造带来的库存风险,那么如果客户要多少,我做多少;什么时候要,我就什么时候做出来,以此倒推生产的开始时间呢?这样既能迅速变现,亦可减轻资金链压力;可是如何才能实现“准时开始,准时完工,要多少,做多少”呢?

在大野耐一面前出现了三个无法跨越的环节:a、技术准备流程,b、物料准备流程,c、生产制造流程。大野耐一根据这些工作,设计了“时间轴”。自此,在丰田的字典里又出现了一个新词“提前期”

第六次改善:引入“全员参与”

1951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一直受二战管制的日本汽车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丰田得到了美国32000台的巨额订单,并引进了美国军标。之后,丰田汽车还拿到了轿车制造许可证。同年推行“动脑筋,提方案”制度;即现在的“全员参与”。 

第七次改善: 实现准时化生产

1952年,因为丰田汽车的复苏,大野耐一也终于将丰田喜一郎迎回了社长的宝座,但由于脑溢血,丰田喜一郎在复职5日后逝世。

1954年,大野耐一受到美国超级市场的启发,在日排程和提前期的基础上,将准时化生产的理念,转化为看板拉动的具体措施。准时化和自働化至此成为了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第八次改善: 导入TQC,获得戴明奖

1957年8月[皇冠]出口美国。在国内受到好评的[皇冠],在美国由于长时间高速行驶的严竣条件,发生了许多问题,在1958年共召回537辆汽车。当时丰田和美国车在质量上有很大差距,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

1960年,丰田引进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并融合进去了方针管理、全员参与等内容,以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为了快速解决问题,丰田公司也对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全面转化为矩阵型结构。同时,着手将企业内的改善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并在“动脑经,提方案”中采纳了取消来料检验及取消原料仓库的重大目标。但是受[皇冠]召回的影响,方案并未在当时得到有效实施。

从1960年到1964年,丰田公司的改善又转回到了质量领域,并由此建立了以TQM为核心的公司管理体制。

经过5年的质量提升,丰田在1965年获得了 “Deming奖”,终于走出了1958年的召回阴影,并重新奠定了在日本汽车行业的地位。

 

至此,丰田生产方式完成总装,从19461964年,前后十八年的时间。

第九次改善: 将自身的成果,推广至供应链

1967年,大野耐一在他们的“供应商大会”上与他们的供应商连夜签署了新的合同,并在合同“第八条”增加了质量责任,奠定了丰田的来料免检基础。

1968年,丰田于31日实施了供应商来料免检制度,取消了来料检验职能,来料直接入库;同年91日,丰田取消原材料仓库,并实现物料同步产线。自此,丰田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成型。

 

上世纪七十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的规模经营遭遇了重大冲击,而丰田却以势不可挡的势头迅速崛起;美国汽车业委托麻省理工大学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对日本企业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并进行了总结归纳,最终通过1990年出版的《改变世界的机器》一书向全世界推广介绍,随着这本书的畅销,“Lean Production”也在全世界得到承认。

有很多朋友,将丰田生产方式视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很难在短期内奏效,理由是丰田生产方式经历近十八年才彻底构筑成全面的体系。这样强悍的逻辑推理,让我忍不住提示一句,十八年时间,是大野耐一从理念形成、到方法论设计、再到具体工具试错的十八年。并且在这十八年中,丰田数次死里逃生,这些都说明了丰田方式在战术层面上的强效性。在今天,丰田生产方式已经彻底成型并不断发展,认为它不能短期内见效,只能说明还没学透吧。

钟纳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向罗哥学习,向大野耐一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