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与阳不两立,湿与阴不相携(肖春宏老师)乳岩.附寒伤形热伤气

 FyssqzhOk 2020-03-25

今晚聊湿同形,什么叫同形?就是燥与湿表现的症状大部分一样。也就是说,本来是燥证,却表现出湿象,即是燥湿真假之问题。过了这一关,辨证诊断无难事也!燥湿同形,症状并不完一样,假如一模一样,我们无法鉴别了,是吧。

《红炉点雪》这本书非常好,这是因为他阐述清楚痰之病机“水亏,火旺,金伤”乳岩是乳伤。瘰疬是颈伤。附骨疽是腿伤,治法套路一样的。

重磅干货】我告诉你一句真经中的真经,你把阴弄清楚了。水饮,痰等是废物之阴津液,血等是生理之阴。把阳也弄清楚,火,热是废物之阳气,阳是生理之阳。万法皆下策,唯有阴阳高!此中阴阳即是生理之阴阳,调这个阴阳,这个阴阳是“一”,其余阴阳是“二”。

阴虚则燥,燥病特点是硬,故称乳岩

梁大医师介绍的乳岩,满脸起皮屑,此为燥象脾气大,此与肝有关。与马培之治病套路合拍,养阴清肝解郁。

乳岩,舌岩,瘰疬[luǒ lì] ,对马培之来说,不算个事。

乳岩病机可以高度概括总结成“水亏,火炽,乳伤”

乳岩:养阴化痰解郁,阴虚则生燥。

治法是不同的,不可以用温燥之品,越温越胶固,变成“岩”了

马谡之流的中医,口中振振有词“以阳化阴”。水滴石穿,中医养阴,用“水”穿乳之“岩”,舌之“岩”。舌岩见过吗?舌头四裂八瓣,破碎。

中医史上有豪杰,中医大腕张景岳见虚损病,药食不入,说了两字“不治”。吴澄不服气,偏要研究治好,活人无数。最著名的是治脾阴虚

祛痰饮,泻火,这是在干什么呢?祛邪!邪气为标,是在治标,“野火烧不尽,春风春又生”,无尽头。

火与阳不两立,湿与阴不相携。此中之阴阳是“一”之阴阳。火(代表废物之阳)与湿(代表废物之阴)是“二”之阴阳。你一调“一”之阴阳,则“二”之阴阳就没了,这是因为不两立,不相携。有我就没你

比如:养阴,这是调“一”之阴,则乳岩“二”之阴(痰)就没了

热性的痰,加水就把它稀释了

火与阳不两立,湿与阴不相携”,这句真经,我记不清是从哪学来的,也不知出自何处。花费好几年功夫研究与领悟这两句真经,凭生最推崇这句真经,最棒!

【总结】

把“”弄清楚,水饮,痰等是废物之阴,没有生理功能,只有危害作用。津液,血等是生理之阴,有生理功能。

把“”也弄清楚,火,热是废物之阳,没有生理功能,只有危害作用。气,阳是生理之阳,有生理功能。调生理之阴阳,则废物之阴阳就消失,把病治好了。

   

从中医角度看,白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血小板减少又是怎么回事?还有血红蛋白减少?       

若湿火伤脾太阴经中营气,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湿火伏心少阴络多见睡眼障碍,甚至引起血红蛋白减少。

伏邪伏肾少阴络,卫气受损,久则引起血小板减少。
       

湿首先形成在脾,有湿必兼热,郁久则形成湿火。

病机清楚了,那么还得有方药,才完美,基本方药如下,随证加减:

薏苡仁60,车前草30,黄连6,蚕沙12


“湿与阴不相携,火与阳不两立”。祛湿要及时跟进补阴,去火要及时跟进补阳,否则“残余势力”会反扑,前功尽弃了。

中医说“脾统血”,这三个字就没边框。什么白细胞减少了,尿蛋白了……等等,都是血的问题,病的根源统统在脾,不考虑脾,一样病也治不好,白忙乎!

“血不利则为水”,水肿统统是血的问题,血为什么不利?顺滕摸瓜就找到根源了,寒则血凝,气滞血瘀,气是血的动力。不继续说,剩下的都知道。

西医临床把水肿归于微循环上,无论是微循环还是肾小球,都是血管行成的,气行血行,气滞血瘀!


学来学去,用来用去,自己一总结,就四个字:升降出入。

《伤寒论》讲治六经,六经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六种困局;也可以理解为人体自己排病的六种模式。学会这六套方法就能治万病。这是一套大道至简的医学体系。

         
女性,53岁,失眠5年,加重1周,患者反复失眠,服用劳拉。效果不明显,建议换药,右佐加奥氮平,能入睡,因担心西药副作用停用后彻夜不眠,心烦不安,焦虑,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痰热内扰心神,黄连温胆汤:
黄连12g,竹茹15g,清半夏60g,法半夏60g,生甘草12g,枳实15g,茯神30g,薏仁(生)40g,陈皮12g,夜交藤5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三剂,只开黄连温胆汤,谁都会。但是临床辩证用黄连温胆汤,需深厚之中医功底,否则拟不出如此经典之方!那么用针灸可不以呢?太可以了。就刺胆经,让他回家坐车就睡着!


半夏秫米汤是治失眼第一方,用半夏!失眠阳不入阴,这对。此方是“解放”卫气,让它入阴。
 

卫气,正常情况下,白天在阳经运行,晚上在阴经运行。胆有邪气,卫气去“歼敌”,这是卫气的“职责”,佳明老师帮卫气“歼敌”了,卫气“解放”,回归正常运行,入阴。还有一种阳不入阴,就是气血虚,经脉涩滞,卫气运行艰难,也不入阴,调和营卫。


.《黄帝内经》最常见的误解之寒伤形,热伤气。阴伤阴,阳伤阳


正确理解《黄帝内经》的含义是学好中医的必经之路,然而文字古奥,很多人就放弃了学习经典,当代医学院的中医基础理论已经脱离了经典的学习,本末倒置,不知源流,背了很多的方子和理论,博士毕业却不会看病,良可叹也!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如下“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1.寒伤形,热伤气


很多人把这里的形理解为形体,说寒邪可以伤人形体,貌似很说得通,其实是不对的,这里的形指的是“津液一类物质”,为什么说这里是津液呢?其实是和后面的热伤气相对应,寒为阴邪,伤人阴津,热为阳邪,伤人阳气,这就是所谓的同气相求,形为阴,寒为阴,故寒伤形;气为阳,热为阳,故热伤气。


2.气伤痛,形伤肿


这里的气伤有两个含义,一是气受伤导致气不足,二是气受伤导致不通畅,这也就是后世一直讲的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形伤即津液受伤,津液受伤则水液代谢失常,即寒邪所伤,水液不化,故肿,这里指的是浮肿。


从上文可以看出,寒邪为阴邪,伤人津液,热邪为阳邪,伤人阳气。很多学习中医的朋友存在一个误区,即觉得寒邪为阴邪,就应该伤人体之阳,不伤人体之阴,热邪为阳邪,就应该伤人体之阴,不伤人体之阳,这是不正确的观点。邪气伤人体正气是对的,寒为阴邪,伤阳是正确的,可虽然寒为阴邪,但是也伤人体之阴;热为阳邪,热伤阴是对的,可虽然热为阳邪,但也伤人体之阳。这就是同气相求。所以内经才说寒伤形,热伤气。


大家最好理解的就是暑热伤气,暑热为阳邪,不仅伤阴津,可还伤人体之气,我们常用的清暑益气汤就是清暑热同时加以补气之品。


还有一些朋友认为燥邪伤阴津,所以燥邪为阳邪,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上文明显可见寒也伤人体之阴,但是寒不是阳邪是阴邪。


读过伤寒的应该听过“风伤卫,寒伤营”这句话,当年学习伤寒时候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风是阳邪,卫是阳气,为什么阳伤阳呢?寒为阴邪,营为阴津,为什么阴伤阴呢?不应该风伤营、寒伤卫才合理吗?甚至还怀疑是不是书籍编错了,可再学习内经时候就理解了,其实经典从来没有说过只有寒邪才伤阳,只有阳邪才伤阴,很多时候同气相求,阴伤阴,阳伤阳,可见伤寒和内经是一脉相承的。


3.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说明患者先出现痛的症状,后面出现浮肿现象,这是气先伤,然后阴津受伤,是气阴两伤,不是气把人体形体伤了,这么理解是错误的。患者先出现浮肿,其次出现疼痛症状,是先津液受伤代谢不利,然后出现阳气受伤而通的情况,是形受伤在前,气受伤在后,形气两伤,不是形体伤了人体之气这么理解。


经过上文的分析,想必你已经理解了这段话的本意了吧,是不是和从前理解的有所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偏离了经典学习,希望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经典学习,提高疗效,而不是为了适应当代潮流,而偏离了中医核心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