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宅在家中抗疫情,微信群里学太极(一)

 寅吃丑粮 2020-03-25

第223期

编者

混元太极花桥研修中心自2017年1月11日冯公志强先生诞生九十周年纪念日成立至今,秉承冯公“混元太极,造福人类”的大德宏愿,前后开办了20多期各类培训班,培训了大批学员,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培训学员微信交流群。每期培训班结束后,潘厚成老师就会与学员们在这个微信交流群继续学习、答疑解惑、交流互动。在今年1~3月份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学员遵守纪律不出门不添乱,宅在家中抗疫情练太极,并通过这个微信交流群,互相交流学练体会,提出问题,潘老师答疑解惑出题目。学习氛围浓烈,互动交流积极,再学效果明显,学员称赞满意。现陆续摘录部分学员的互动交流学习体会,与太极同修、混元同道一起分享,参考。

本期导读——

古人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明理修道,积德修行。这个道,就是天地之道、太极之道、性命之道。修炼太极拳功,事关性命大事,所以尽心穷理是第一位的。也是冯公一直强调的“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



上海——小房:

潘老师,您好!今有一事不明向您求教。无极桩第一步调身放松的背窍在夹脊,一直以为夹脊在膻中的对面,为了做到腰背圆还用意念将膻中导引至夹脊。看到昨天许一伟学长在群里发的经络穴位图微信,发现膻中的对面是至阳,没找到夹脊,查百度得知夹脊穴是夹住脊椎两侧的N个穴位。是不是我以前的理解错了?



潘老师:

小房好!很高兴你的提问。

道、释、儒、医、武(拳家内功)各家气功传下来的经络图,由于练功的目的、练功的对象、练功的部位、练功的方法、练功的经验各不相同而略有不同。

许一伟老师发的经络图是医家经络图,和我们师祖胡耀贞传下来的拳家内功经络图有的地方包括穴位名、位置略有不同。我们说的“夹脊”,也就是医家说的“至阳”,名称不同而位置相同。

还有,医家经络图的带脉,和我们拳家内功的带脉不是一回事,位置不同。

还有,医家经络图的冲脉,也与我们师祖胡耀贞传下来的冲脉走向不同,我们的冲脉是起于会阴,行于两肋,交于锁骨。

还有祖窍,医家和其他家的经络图没有祖窍名。

还有丹田,各家也不尽相同。等等。

你的这种学习研究精神很好,用心思考,对照联系所学所知。而不是泛泛地看,不假思索,不明就里,脱离实践,自以为是。



江苏苏州——程家镛:

潘老师说的极为重要,太极拳范畴的穴位与中医所说的穴位有很多的不同。善于进入太极穴窍经络识拳修练是个极大的工程。潘老师在46炮捶班中连续4天引领大家练气功(站桩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多练会产生很多体悟联想,如周天修练等。鞭策自已对混元太极产生进一步更高的境界修练追求。



福建——庄勤:

潘老师批评得对。潘老师传授给我们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已经是完整的自成知识体系的严谨的太极功法。我们只要牢记课堂上潘老师的话语和练功练拳方法,坚持传习就可以了。其他旁门知识,如无辨别真伪能力,会扰乱自己的认知的,最好少看,不看不传。



上海——吕锦云:

潘老师好!小房认真严谨的钻研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我也发现这些不同之处,无法辨别,却是不求甚解。但是心里有一个宗旨:以老师说的为准去练习。比如丹田的位置,同是从志强武馆购的《陈式太极拳入门》和《太极拳精炼48式》这两本书里对丹田位置的描述就是不一样的。我把它们存疑在脑中,我想这就和学术界学术观点不同类似吧,我只按照潘老师您说的去练习就好了。



湖南——刚柔无极:

中国文化医释道有别,穴位名称、部位差异不小,跟潘老师学习,潘老师的是正确的,其它的可不去考虑,供参考。



潘老师:

@程家镛  @小房 @庄勤 @吕锦云 @刚柔无极 

各位的感悟体认很好。

我的实践认知是:太极内功太极拳的修炼目的是内以修身,外以致敌;修炼对象是人自身的生命物质精气神和由精气神混元而成的太极内劲。事关人的性命大事(性即神,命即精与气),所以首先的必须尽心穷理,才能近道,修炼有成。古人云: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故我一直不敢一知半解,放松懈怠。共勉!



苏州——程家镛:

衷心感恩潘老师多年教导,特别是去年深入到太极本相层次的引导,感触极深。因此而产生的追求太极内圈修练迫切有加。老师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并常常复记老师的字字句句,特别是有时一带而过的片言只句,难得珍贵,启发颇深。

这数月努力有加,日日不懈,范围和深度有所扩展。从师有幸,不虚此生。感恩!



上海——吕锦云:

感恩感谢老师教诲,穷理尽性,求真务实,努力前行,无愧初心。



山东——方立银:

刚刚看到,谨记潘师教诲。我刚从公园回来,和某老师的弟子在公园打拳聊上了,聊得很火热,不聊不知道,聊着聊着就感觉他们所学的功法、拳法内涵太浮浅。我们花桥学习的拳法、功法,层次分明,层理清晰,练法精妙,剖析透彻,就差我们用心修炼、体悟了。



山东——方立银:

今早站完无极桩,感觉丹田有气,试着练了“揉球功”:提收合一中丹田,两手劳宫意合中丹田,丹田气随意动,带着周身气动身形动,不断地聚气转球身形随,可能是内气不足吧,可能是内气聚得不好,可能是心意火候把握不好,可能是功夫不到吧……这个小气球总是成型不好,转动的方向也不尽随心意,这就是我今天练“揉球功”的心得体会。



南京——金崇光:

群里好热烈,原来是潘老师在点拨,非常感谢!@潘厚成 

我习拳时间不算短,和许多老师一样,遇上潘老师感觉的确不一样,特别是这次学习46式炮捶,发现和修正了不少问题,坚信潘老师授拳系统完整而具体、细致、严谨,拳理拳法知行合一是绝大多数大师们所不能具备的。这也是我跟定潘老师学习混元太极拳的根本原因。

关于丹田、穴位之说,武、医及各门各派都说法不一,包括各种练功的具体方法。我认为,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练功的法门,我们有潘老师这样的好老师足矣,其它可以参考,跟着潘老师我们就可以明理明拳,少走弯路,这是我的感悟。



潘老师:

@方立银 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事关认知和践行、动功与内功、明理与明辨、次序与火候。



山东——方立银:

@潘厚成 潘师好今早重拾混元功之“揉球功”,可能改变我原先习练混元功的习惯(原先是十二个功法按照次序要求,大约一个钟头左右)。现在看来,混元功里的各种功法要想练出效果,必须得一个一个的来(可以加上后面两个)。还是拿“揉球功”来说吧,第一层揉丹聚气没有半年以上是练不出心意球体的。还有揉小周天、大周天、时空天地合于丹田呢,混元功内涵太丰富了,时间太宝贵了



江西——欧阳辉:

看了各位老师和拳友的体会(《混元太极讲堂》第220期,编者注),我再一次感到遗憾。“提收合一”大家经常在讨论,但我认识模糊,缺课太多太多,难以弥补掉队了!!!

上海——周国芳:

@方立银 您好!

我很欣喜,昨天得到潘老师的谆谆教导,今天又分享到潘老师和学员们交流、互动的珍贵内容。在您身上我学到了用心思考、悉心体悟、善于总结提高的可贵之处,也得到了实操方面的一些启示。非常感谢!

江西南昌——欧阳辉:

非常感谢潘师带领大家复习巩固提高。感谢二位庄班长、周阿姨的交流发言;谢谢王德生老师和程泽秀同学提供的笔记与视频,在分享中让我得到学习的机会,能在你们的帮助下,尽量争取有所进步。

上海——庄志峰:

@宝玉 @欧阳辉 承蒙两位师姐高看,不胜汗颜。春节期间乘宅家之机对去年培训内容作了复习回顾,昨晚又再次重温了潘老师对“一中圆”的阐述,深感上次对“提收合一”的理解肤浅了。“提收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整合的方法,它同样也是一门功夫。潘老师在阐述“太极一中圆”的“一”的时候说:“一”,包含“先天一炁”和“相合一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合一气”也就是将全身各要素向中丹田聚合。所以“合一合中”的功夫应该包含了“提收合一”的功夫,换一句话说,就是“提收合一”功夫好了,“合一合中”的功夫也不会差。另外,“提收合一”功夫也受制于其它功夫,譬如丹田功夫、松沉功夫等等。就是说,只有其它功夫练好了,“提收合一”才有质量,这是两个互相促进、螺旋上升的内容,有区别,但也有联系。潘老师在传授功法时将这个混元的方法一并传授我们,可见这两项内容的重要和相互关系。这是我近期的一些理解,与您们共享。谢谢您们

江西南昌——曾宝玉:

@庄志峰  班长说的极是。有的一时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必须从头再来,拿出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加油吧!谢谢您又给我指教一番!真庆幸自己遇见了可敬的师父师母,才认识了各位可亲的师兄弟姐妹老师拳友

上海——庄志峰:

@宝玉 宝玉姐客气,别说指教,不敢当的,我只是分享我的学习体会,未经过老师指正的,不一定正确、完整,放在我们学员群分享,就是希望大家能够指点、补充,也欢迎有不同意见争鸣,希望您、我都能在潘老师的指引下长进功夫

江西一一欧阳辉:

@庄志峰 庄老师好!“师姐”二字让我无地自容,千万不可再出现。

潘师再次推出“太极就是一中圆”的视频,我仅看了15分钟,能力有限需慢慢读其中的要点。我想“一中圆”应该是混元太极的总纲吧,也是我今生为之而努力的方向。您提出“提收合一”与“合中合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是很好的启示。

上海——王德生:

@欧阳辉 欧阳好!潘老师说过:“太极四要素:一、中、圆、反”。其中,“一、中、圆”,是太极本体、太极本相;“反”,是太极之运用。所以我理解,“一、中、圆”不仅是混元太极的总纲,就如潘老师说的“太极就是一中圆”,练太极就是练“一中圆”。练就太极本体“一中圆”,形成太极本相“一中圆”,熟练太极之运用“反”。不一定对

江苏——严华芹:

在群里看到了两年前的“八步功夫班”的小视频,我竟然不知道自己已经学那么多啊!原来老师早就把“一中圆”的道理练法教给了我们,可见我这个学生有多么愚笨,竟然没有一点印象!当时真的一点基础都没有,太滥竽充数了,但就在那次学习之后,转变了我对太极的认知,太极拳并不是把动作学会做好看的,尤其最近在家禁足期间,把讲堂推送的内容认真反复学习跟着演练,有群里的各位学长的交流都认真对照自己如获至宝,对“一中圆”有了一点自己的理解,向老师汇报一下

“一”,是一个整体运动;“中”,是丹田这个中心;“圆”,是身体的各个部位主要是手在意的引导下想着中心划拳划圈。老师讲堂里“丹田的当中,阴阳的当中”这句话学生苦苦思考,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想想是否是“一中圆”的另一种意思,想着丹田的当中掤,阴阳的当中掤,就是手(意)带着气往前往上面行,心里还要想着下面后面对应的地方(也许就是窍位?)。

站桩感觉肩部很沉重,有往下坠拉的感觉,头颈部好像有点紧,而且中途身体会往前倾不知什么原因。恳请老师帮学生纠偏指导!学生不才给老师添麻烦啦



潘老师:

严华芹好!站桩开始阶段会感觉有的部位有的紧,这是正常的现象。但站了一段时间后,这种紧的感觉应该消除了。如果还有,就要检查:第一是不是微微用意放松,第二是不是想着窍位在放松,第三守丹入静时是不是完全真正入静了。身体前倾说明调身放松时没有想中找中调中守中。

江苏——严华芹:

谢谢老师回复开始还好。紧,肩部往下坠拉的感觉最近才有,是不是意重了,入静静不下心,根据您的提示我会注意调整。感恩老师指教,荣幸之至!

在老师提醒之下,最近站桩注意微微用意放松,注意胯臀部坐下一点,后背沉重下坠感没有了,头顶发际不远一块似有头发竖起来的微微飘的感觉。学生不才,打扰老师清净了,请老师提点,感谢老师

上海——吕锦云:

深深感到这是花桥研修中心的第二课堂,潘厚成老师、王德生老师、庄志锋老师、方立银老师、庄勤老师、周国芳老师的发言一直萦绕脑中挥之不去,我一直在思考着各位老师的话,在一知半解中摸爬滚打;一直在回忆着潘老师在培训班上讲的内容,努力想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去把握;再次体会潘老师说的“重读再读反复读,重学再学反复学”的真谛,真的很受益。真诚的感谢各位老师!

上海——庄志峰:

@吕锦云 您客气了,您不是“一知半解”,而是在不断深入理解中,是在不断的困惑、解惑、上升,再困惑、再解惑、再上升过程中,这种境界是值得我向您学习的,所以称“老师”也是理所应当的

上海——吕锦云:

谢谢各位老师启迪我不断反刍所学的知识。潘老师说不敢一知半解,支撑这句话的是苦心研学几十年的底气,是几十年的不敢放松懈怠,是几十年的尽心穷理。大道至简,简到“一,中,圆”三个字,它是太极拳最高级别的智慧。要学会这简单三个字,其实是真不简单,我是望洋兴叹,望尘莫及,一直在一知半解中。

上海——庄志峰:

@吕锦云 说得好,学拳要学理,练拳如修身,我们不仅要向潘老师学拳,更要学他细致入微的治学精神

上海——吕锦云:

@庄勤 好帖(“了解胡耀贞学术来历”帖子,编者注)文章中所说的“太极十三式”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十三势吧。“一阴一阳谓之道,靜为道,动为拳,拳即是道,道即是拳,拳无拳,意无意,有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全凭真意练功夫”,似曾相识。读懂这篇文章是件不易的事情 还是老办法做笔记,加深理解。谢谢你的分享

福建——庄勤:

@吕锦云  不谢。对的,太极拳十三式。静则无极,动则太极。正如潘老师和拳谱中所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以可推理出,静为道。至于动,则分阴阳了,即打拳了。近来,我为了在练拳中始终能体会“一中圆”,就按“静心慢练是活桩”的要求,慢练,意想到每一个动作是否一一守一,守中,守圆,快不起来的。颇有一点收获。

上海——吕锦云:

@庄勤 和你交谈总会收获很多。疫情阻隔,好久没和拳友相聚交流,很是想念。潘老师说的“认知和践行、动功与内功、明理与明辨、次序与火候”,怎么掌握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做到明理会练,做到得当、恰好?我经常会迷惑。我还是老老实实按照2016年潘老师在中山公园说的6条修炼心法一步步往下走。时常对照,但愿不要走偏。

福建——庄勤:

@吕锦云 对的。我现在觉得,就牢记潘老师的原话,在练习中对照(东听西看的东西,一需要相当的辨别真伪能力,二会扰乱自己的内心)。所以我现在就是按潘老师的原话,对照练。比如,太极拳是道家拳,道为最高追求(无形),行则似水(守中,不顶不丢)等等。这样在练功练拳的时候,慢慢的感觉上升了,不会纠结什么是内劲,什么是僵力等问题。

上海——吕锦云:

@潘厚成 潘老师早上好!看见您的赞有点意外,但是好开心哦谢谢您!



潘老师:

@吕锦云  我喜欢用功、思考、坦诚、愿意交流的同学,所以点赞。

@我喜欢用心、勤奋、思考、坦诚、愿意交流的同学,不喜欢“装”的。

所谓求学问道,一要求,二要问。不求不问,如何学道。不求也不问,真人不露相,待到见面时,搭手见真章。

所谓明理修道,不明理,如何修道。这个道,就是我们当下修炼的太极之道,混元之道,性命之道,内功之道,而不是什么拳法小道。冯公说:太极是大道,拳术是小道。

从认识论的规律来说,老师和学生都是一样的,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认识,渐修渐进,渐行渐明,求证论证,研学研修,求真修真,近道达道。

疫情宅家,闭门寻道,我越来越感到所知太少,未知太多,尤其对古人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深有感触和认识。学无止境,时不我待。

共勉!

 (采编:庄志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