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解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长文慎读)

 王明鹏 2020-03-26

我们常听到这句话,“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平时司空见惯熟视无睹,从心理困惑角度思考,会深受感触引发共鸣。

我们可以认为,生活常见的抑郁以及焦虑情绪,就来自平凡与不平凡的对立冲突。

  • 平凡与不平凡冲突,这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导致的心理现象

人人都有心理冲突,表现为心烦意乱,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不奇怪,但要警惕持续时间久了,这些普通心理冲突会变作抑郁焦虑之类的严重心理障碍。

这不是危言耸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最怕的就是背景性压力源,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叠加起来可是危害严重。

这里需要重点分析自我这个心理学术语。

首先看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婴儿出生需要的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需要,感兴趣的是自己躯体与物质的占有等,等到三岁以后,开始进幼儿园,又很快读小学了,接触社会,要进行环境适应,学习社会规则,知道了社会表扬与批评,就有了社会自我意识。

这个社会自我可以理解为社会需要的出现,比如名利双收,角色重要,地位显赫,受人尊重,知识渊博,等等。

人的长大,就意味着从生理自我变为社会自我,而这些变化就体现在心理自我中,且构建心理自我。

再看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自我意识自我冲突的根源,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就认为,心理障碍的根源不过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而已。

这里就有了两个对子,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可以简单认为,现实自我类似生理自我,婴幼儿时候差不多就实现了,只要活着就能达到。类似,理想自我相当于社会自我,是基于社会化把社会期待内化为自我意识的标准与要求,可不是容易实现的,甚至注定无法实现。

因为人性欲壑(所谓理想)难填,期待没有止境,社会由无数精英组成,仅拿物质财务来说,再多努力几人能超过比尔盖茨超过马云呢。

因此引出第三点,看看平凡不平凡与自我关系。可以理解为现实自我是平凡的,理想自我才是不平凡的,由于社会自我的牢固确立,社会期待牢不可破,这就注定了不可调和矛盾。

现实注定是平凡的,理想又多么的不甘平凡,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冲突,也是成长必由之路,怎么办呢?

就是开始那句话,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发到心理自我,当我们接纳现实生活的自我表现,也就意味着心理自我的成长,这相当于平衡了理想与现实冲突,也意味着心理自我的成熟。

所谓平凡岗位重点在于接受岗位的平凡,社会由人构建,客观存在,但人又分作三六九等,好比慧能大师说的“法无顿悟人有迟疾”,接受平凡才会有不平凡的开始。

因此从当下小事做起,从生活现实做起,从微不足道做起,从普通岗位位置做起,由此才有不平凡的成绩。

这个不平凡,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生活结果,更重要的是心理自我意识。

因为,我们作为社会人做了社会需要且认可的,无论成绩大小贡献多寡,就是自觉社会化的结果,从自我层面说就是社会自我的成长。

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在现实自我生活中努力体验理想自我的成就。

心理的奇妙在于,你认为自己是谁,就会成为谁,为此当你持续体验着理想自我时,就更有可能真正实现理想自我。

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除了从现实自我的平凡与理想自我的不平凡,还要从社会与个体关系谈起。

  • 平凡与不平凡冲突,这是社会自我与个体自我不同导致的心理现象

从社会心理学与基础心理学这两个层面细谈,也就是看看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与自我要求有何不同,从而讨论平凡与不平凡的对立统一。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如同中国禅慧能大师所说的,佛法是“不二之法”,也要用此来理解平凡与不平凡,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既平凡和不平凡,又是不平凡和平凡。

这类似有人问我们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其实人性是善也是恶,人性又是不善也不恶!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看,从社会角度看平凡:社会对于个体是“培养合格公民”,个体一定是平凡的。

社会化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个体成为“英雄”或者“狗熊”,社会就是维持正常运作而已。因此,个体在社会看来,就是“一根螺丝钉”或者“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而社会岗位的重要性不同,也是社会代理人“人为”设置的,不是这个人多厉害而是所处岗位厉害,这就是所谓的“地球离开谁都一样转”,“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

也许有人说,自己白手起家,创业成功,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看起来是这样,但是那些真正成功者从来不居功自傲,而是谦卑低调,如同很多企业家喜欢做慈善,本质就在于他们懂得财富是依赖社会他人给予的,没有社会就没有自己成功。

本质上,个体在社会看来非常普通平凡,正如歌曲《感恩的心》所唱的一样,“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社会眼中的个体,就是如此平凡,好比再牛的领导,一旦退休泯然于众人也,一旦生理极限到了,自然告别世间。

从普通心理学视角看,从个体这个角度看不平凡:要有不平凡意识。

社会提供的岗位是平凡的,但具体到某个个体而言,这个岗位上的活动就是具体的独一无二的,无论我们做的如何,甚至做还是不做,本质上都是自己独特行为活动的结果,就这个意义说本身是不平凡的。

社会岗位的不平等,社会阶层的客观存在,个体特征能力的大小,使得个体自我评价受到社会比较的影响,一种可能就是出现低评价结果,严重者就是自我否定,岗位工作毫无价值,由此把社会岗位与自我评价等同起来。

就普通心理学而言,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存在,动机原本没有高尚与卑微区分,我们都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动物,因此,我们做出的事情只要符合社会一般规定,只要不违法就是有意义的,就是不平凡的。

  • 平衡平凡与不平凡对立统一,解决抑郁、焦虑情绪困惑

一是接受自我平凡,用来缓解心理焦虑情绪困惑。

焦虑是常见的心理困惑,乃至严重心理障碍,究其本质就是追求完美主义,苛求事事如意,必须符合社会规范,潜台词是“自我是不平凡的”,还是不肯接受自己的普普通通非常平凡。

一旦意识到社会对自己的本质要求极其普通寻常,自己也注定是平凡的,也就可以释然,出错不完美才是正常的。

至于违反规则,不能达标社会要求,要知道这只是社会代理人的“技巧”而已,设定了一个连代理人自己都无法做到的标准,目的是作为完美目标来控制管理他人罢了。

二是接受自我不平凡,用来缓解抑郁困惑情绪。

抑郁的产生来自过去自我事情的低评价,导致自我兴趣丧失,情绪低落,未来生活毫无价值可言,乃至于易激惹,宜疲乏,似乎生命有气无力,毫无生机。

这相当于自我否定,对策就是强化不平凡意识,要明白哪怕微不足道事情,只要去做了,就有价值与意义。

生活就是这样的悖论,既要接受平凡,又要坚守不平凡,社会要求我们平凡但只要努力去做就是不平凡。

换句话说,坚持个体平凡理念同时坚信行动是不平凡的,以此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