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解读: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王明鹏 2020-03-26


参加会议听到这句话,“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深受感触引发共鸣,平时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却在此时此地引发感慨,不由得不啰嗦分析一番。

平凡与不平凡,这是对立冲突的,却又统一于现实生活中。

换个说法,平凡与不平凡冲突,这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导致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在你我他每个人身上心里。

人人都有心理冲突,表现为心烦意乱,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不奇怪,但要警惕持续时间久了,这些普通心理冲突会变作抑郁焦虑之类的严重心理障碍。

这不是危言耸听,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活最怕的就是背景性压力源,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儿叠加起来可是危害严重。

这里需要重点分析自我这个心理学术语。

首先看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婴儿出生需要的就是吃喝拉撒睡这些生理需要,感兴趣的是自己躯体与物质的占有等,等到三岁以后,开始进幼儿园读小学了,接触了社会,要进行环境适应,学习社会规则,知道了社会表扬与批评,就有了社会自我意识。

这个社会自我可以理解为社会需要的出现,比如名利双收,角色重要,地位显赫,受人尊重,知识渊博,等等。

人的长大,就意味着从生理自我变为社会自我,而这些变化就体现在心理自我中,且构建心理自我。

再看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是自我意识自我冲突的根源,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就认为,心理障碍的根源不过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而已。

这里就有了两个对子,生理自我与社会自我,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

可以简单认为,现实自我类似生理自我,婴幼儿时候差不多就实现了,只要活着就能达到。类似,理想自我相当于社会自我,是基于社会化把社会期待内化为自我意识的标准与要求,可不是容易实现的,甚至注定无法实现。

因为人性欲壑(所谓理想)难填,期待没有止境,社会由无数精英组成,单拿首富来说,再大努力几人能超过比尔盖茨呢。

因此引出第三点,看看平凡不平凡与自我关系。可以理解为现实自我是平凡的,理想自我才是不平凡的,由于社会自我的牢固确立,社会期待牢不可破,这就注定了不可调和矛盾。

现实注定是平凡的,理想又多么的不甘平凡,这就是自我意识的冲突,也是成长必由之路,怎么办呢?

就是开始那句话,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所谓平凡岗位重点在于接受岗位的平凡,社会由人构建,客观存在,但人又分作三六九等,好比慧能大师说的“法无顿悟人有迟疾”,接受平凡才会有不平凡的开始。

因此从当下小事做起,从生活现实做起,从微不足道做起,从普通岗位位置做起,由此才有不平凡的成绩。

这个不平凡,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工作生活结果,更重要的是心理自我意识。

因为,我们作为社会人做了社会需要且认可的,无论成绩大小贡献多寡,就是自觉社会化的结果,从自我层面说就是社会自我的成长。

自我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发到心理自我,当我们接纳现实生活的自我表现,也就意味着心理自我的成长,这相当于平衡了理想与现实冲突,也意味着心理自我的成熟。

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是在现实自我生活中努力体验理想自我的成就。

心理的奇妙在于,你认为自己是谁,就会成为谁,为此当你持续体验着理想自我时,就更有可能真正实现理想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