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心理冲突才正常,没有心理冲突不正常!

 王明鹏 2020-03-26

有心理冲突才是正常的,没有心理冲突则是不正常的。当我们勇于接受这一理念,心理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无限可能。

1.

当我们说生活没有容易时,更多是指家庭与工作矛盾,理想与现实冲突,且行且珍惜之辛酸。

比如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纠结让孩子多参加课外兴趣班,还是多留出时间一起娱乐玩耍?

孩子上学了,父母与孩子会有分歧,如何看待学习与成绩?关注多学习还是贪玩?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如何平衡?自己的父母与别人家的父母又如何平衡?

大学临近毕业,是考研还是直接工作?

多个机会放在面前,是选择喜欢但前途不明朗的,还是选择稳定但个人不太喜欢的?

可以说,每时每刻,选择无处不在,冲突随时呈现。

而且,这个冲突不仅仅是成人感受,幼小孩子一样存在。


看似简单事情,比如孩子丢失了小玩具,大人眼中不值钱,可以再买一个,可是孩子伤心如同发生大事情。

这种得失之间痛苦,不在于事情大小,而在于本质上就是心理冲突,注入了情感、纠结、挫折,感受都是相同的。

2.

我们知道,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的过程,换句话说,生活就是心理冲突不断的过程。

理论上证明很简单。

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明证,“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用通俗话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且离不开它的对立面”,比如生与死,比如观察与思考,比如理性与感性,比如油门与刹车。

这一切既对立又统一,看似对立却必然统一在整体中。

自然界现象也有极好例子,白天黑夜,春夏秋冬,潮起潮落,月圆月缺。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的更直接,“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这段话说的透彻,矛盾规律是自然界也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对于个体来说就是思维根本法则。

“根本”的东西最重要,少了不行,缺了不顺,不承认也不改变客观存在,更是于事无补。

矛盾规律呈现的就是对立冲突而后统一和谐,可是我们心理感受到的容易出现极端,那就是痛苦的冲突。

因为,我们希望人生如意,喜欢事事顺心,比起冲突更追求和谐,比起对立更喜欢统一。

问题是,如同善恶同体,欲望就是人之本体,选择权力就是责任,选择得到就有失去。

只看到冲突看不见和谐,不是世界错了,错的我们自己。

3.

心理思维特点就是偏颇性,比如追求即时满足多余延迟满足。

也就是说,面对眼前诱惑,你能抵制多久,抵制多大,是个大问题。

心理学家的“棉花糖”实验,证明大多数孩子为了即时满足,很快吃掉了手中棉花糖,而放弃了坚持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的两个棉花糖。


延迟满足需要付出,不仅仅是物质,更多是心理的,因此总是令人痛苦。

柴静在《看见》书中,说到采访虐待猫的视频主角,对方狡猾问记者,假设养了一只猫,有人出钱要这只猫的性命,会如何。

记者说不用假设,自己刚好养有一只猫,当然不会出卖有情感的猫。

可是,对方狡猾的不断加价,一万不会,一百万不会,一千万不会,可假设有人出价一个亿呢?

在记者略微犹豫的空隙,对方的目的显然达到了。

因此说,不要考验人性。

人性必然有冲突,冲突必然存在,正视且接受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4.

王小波说过一句话,“愤怒是自己无能的表现”。

的确,愤怒后面是无能为力与无法忍受的尖锐对立,做不到“不自由毋宁死”,退而求其次,我们通过愤怒表达自己的痛苦冲突。

外人看到的是情绪大爆发,其实这是自己不能接受冲突的失控表白。

接受冲突,接受残酷,接受对立,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首要与根本。


本质上,因为不论接受不接受,冲突过后是和谐,残酷过后是温情,对立过后是统一。

一句话,有心理冲突才是正常的,没有心理冲突则是不正常的。

当我们勇于接受这一理念,心理问题也就有了解决的无限可能。余下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一点点尝试着,用行动去探索化解之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