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随笔:自信与自负,你能拎的清吗

 王明鹏 2020-03-26

还要看到即便自信满满,对于困难的事情坚持行动并非易事,否则人人都是成功人士,这里的技巧就是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功能,利用人性的即时满足特性,发挥兴趣特长,适当给自己一颗甜枣鼓励,可以事半功倍。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自我概念的发展,特别重要的是发展了自尊和自信,这是自我概念中两个主要成分。

用文学的语言说,就是“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里的傲骨可以理解为自尊与自信,而傲气则是自负与自恋。

更通俗的说,自信看不见摸不着内在的,但却明显可以感觉到,比如自信者的气场强大与气质优雅,与此对应的自负则是看得见听得着外露的,仿佛暴发户,给人浮躁肤浅不踏实感觉。

自信与自负有很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是自我概念的发展结果,是自我对于存在状态的肯定性认知,表现为自己是可以信赖的,这源自有过的成功经验,其次二者彼此交叉混合,事实上潜意识中自信与自负很难区分,大脑默认这二者都是自我肯定,到底如何只有通过行为结果来倒推。

然而,生活中的体验让我们不得不加以区分这二者,人为赋予的褒义与贬义也说明差别所在。

第一,现实检验能力不同。自信是现实自我,自负相当于理想自我,在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看来,心理冲突根源就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自信与自负在认知层面都是自我肯定,但是自信要尊重且愿意通过现实行动来检验,而自负则往往逃避现实行动,仅仅停留在认知想象中。

第二,情绪组织功能不同。自信与自负都可以引发积极乐观情绪,也就是对于事情发展有着乐观预期,这是有利于进一步行动的。但是,自信者愿意接受现实检验,且知道现实不会让乐观预期简单容易实现,这个实现过程注定是曲折困难有挑战的,也就是派克所说的“人生困难重重”。自负者则是沉浸在积极乐观中,迷信于过往的成功经验,不愿意付出过多行动,用乐观代替行动。

第三,行动能力差别巨大。从心理过程看,自信与自负在认知与情绪层面差别很小,最大区别就是行动意愿和行动力。自信建立在现实检验基础上,相信自己是可以的,但也能接受失败的不确定性,知道失败经历能更好的帮助自己今后获得成功,这就是使得自信者有信心有心动有行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相反的是,自负使人不重视行动,想象着直接跨越行动只愿意看到预期结果。

第四,生活实际案例的比较。教育孩子上,为何要强调孩子的辛苦付出而非天生聪明,就在于强化孩子用行动解决问题的自信,而非天生聪明就可解决问题的自负,乃至自恋。所以当孩子取得一点成绩时候,记得要说,“非常高兴,看到了你的努力付出,这是认真学习的回报。”而不是泛泛夸奖,“真聪明,一学就会。”

最后,还要看到即便自信满满,对于困难的事情坚持行动并非易事,否则人人都是成功人士,这里的技巧就是充分发挥情绪的动机功能,利用人性的即时满足特性,发挥兴趣特长,适当给自己一颗甜枣鼓励,可以事半功倍。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