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随笔:认识时间,认识心理!

 王明鹏 2020-03-26

正是因为人事物这些外在物质现象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变化,才导致我们大脑中出现时间这个心理现象,时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空间变化的另一种表达。

 

之前说过每天、每月、每年这些时间概念的来源,可以认为是地球自传一圈、月球公转一圈、地球公转一圈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作为星球转动延续性的心理反映,不同时间长短变化感觉就是这些星球转动顺序性的心理反映。

事实上,我们就是借用物理天体运动变化带来的环境空间变化,从而呈现出时间感受。比如,日月循环,潮起潮落,昼夜变化,四季流转,正是这些直接的环境改变带来的感受,造就我们心理时间的感受,更通俗的说法就是:空间导致时间。

时空一体、时空互换并不虚幻,如同我们爬山就是动能转变为势能,我们的时间变化来自空间转换,也是如此,丝毫不稀奇。

在并不久远的二战抗日战争历史上,我们中国之所以最终打败日本,很重要的战略策略就是坚定执行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当国民政府把抗日战场从南北方向主动调整为东西方向时候,策略就是以我国东西方向的巨大空间纵深构建可以持久抗战的长期时间,“以空间换时间”首先体现了战略的高瞻远瞩,同时也印证了空间与时间互换的心理现象。

科学心理学告诉我们,“时间是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那么现实生活中如何理解呢?

首先看看周围物体带来的时间感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首词描写的“她”就是迎春花,迎春花开,直接带给我们的春天到了的时间反映。之后杏花、桃花、梨花三姐妹顺序开放,很快百花齐放,春意盎然,这些就是花草树木生长带来的时间现象。

再看事物变化带来的时间感受。单位周边空地上大楼建起,总是要从开挖地基建构基础开始,而后慢慢完成大楼主体,进行装饰装修,室外绿化美化,一栋大楼的建设过程直观带来时间的感受。曾经连续三个月每天对着种下的花种子拍照,最后发现这是风信子,这既是事物变化带来的时间感受,又可以说这是时间换空间的例子。当我们说任何事物都有过程,都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部曲的时候,正是借此体现了时间概念。

再来看看我们个体成长带来的时间感受。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曾是孩子,这说明的是时间流逝过程。当我们熟视无睹自己的变化,感觉不到时间变化的刻痕时,只要看看孩子成长,就会感喟时间的快速流逝。成长意味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换句话说成长意味着时间。

从周围物质现象的变化看,正是因为其延续性的存在,如开始、发展、结束这个过程,以及其顺序性的存在,如祖父母、父母、孩子,如春夏秋冬,才产生了时间这个心理现象,这个时间现象正是对客观事物变化的主观反映,反映在个体大脑中。

正是因为人事物这些外在物质现象延续性与顺序性的变化,才导致我们大脑中出现时间这个心理现象,时间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空间变化的另一种表达。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