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心理学,就是要慢半拍沉住气提问题

 王明鹏 2020-03-26

有个段子说,一个笨蛋提出的问题能难倒一百个大学教授,问题是能提出这样问题的笨蛋还是笨蛋吗?也许,带着有深度或者有趣味的问题生活,生活才会富有意义与趣味。


我们知道有句话说的好,“欲速则不达”,对此形象的理解有日常出行例子,比如上下班的路从来没有走直线的,总是要“拐弯抹角”才会到达目的地。

再比如,我们开车拐弯或者调头,都知道急拐弯是要不得的。有过骑自行车经验的,车把过急转弯,就会导致车子失控而原地打转。

这些是生活中的体验,仔细体会还有很多,除了这些还有不少有趣的现象。

比如有些婴儿说话晚,大人会说“贵人语迟”。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是因为一个人不能用语言表达需要的话,就不得不努力加强感受,多加揣摩别人意思,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也就是说,当语言表达能力出现更晚,另一方面其内心世界的感受则会更加丰富起来。这就为后来较强的共情他人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此,当我们阅读一本经典,看一部电影,听一场讲座,我们要思考是占有答案重要,还是体验过程的思考重要?

还有就是,当遇到一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时候,别着急,慢慢来,多回味,试着联系已有框架体系,会发现其中妙处。

比如每天经过院子,看到不知名的花草树木,有一天觉得应该认识一下这些久违的老朋友,起码要知道人家名字吧,可是真的难以一下了解清楚。但是不着急,多观察,勤询问,可能很快就知道有个识花君微信小程序,慢慢解决问题。

比如最近听了著名心理咨询大师李克富老师的“心理学践行课”课程,对于心理学“三个思维误区”“四大公理”的讲解,每次三小时的课程,不是知识的学习,而是实用主义思维引导。其中最要紧的不是听了什么,而是了然于胸有什么问题促进思考,事实上这已有的七次课程中,每次都可以归纳出或者明确一个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如何串联起来,这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只不过由于时间受限原因,只能断断续续网上听讲,无法达到现场听课效果,对于这些核心问题的归纳也就断断续续进行,很长时间无法总结出来。

这期间的思考很有趣味,因为不知道,就有不断反刍,不断试着用自己理解来表达,直到现在还是没能准确提炼出来,但是不要紧,过程最重要。有一点点体会的经典问句如下,与大家分享:

 一、自我中心主义思维误区,

1、假如你急需3万快钱,有谁有几个人会在你张嘴时毫不犹豫借给你(谁会帮助你)?为什么?你觉得这是否是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想法呢?假如实验验证的话事实会如何呢?

2、你认为谁是最恨你的人,或者说最不喜欢你的人?为什么?假如实验验证的话又会如何呢?

上述不过是投射,聚光灯效应,自恋。

二、直觉思维误区,

1、假如没有了语言,你会如何表达爱?

2、告诉你一张三维立体图里面有一个“春”子,假设你并不能立刻看得出,你会相信吗?

我们依靠直觉生活,又要超越直觉。

三、机械思维误区,

存在线性因果关系吗?

你觉得是原因导致的结果呢?还是结果倒推出来的原因呢?

四、基因设置,

假如环境不能改变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五、社会建构论,

谁是我们的贵人?为什么?

我们又是谁的贵人呢?为什么?

六、客观现实反映,

你看到的孩子,是孩子在你大脑的形象还是真实的孩子本身呢?

走上高空玻璃桥会不由自主的恐惧,为什么铺上毛毯后再走就不害怕了?

七、心理是脑的机能,

颜色声音等等是客观存在的还是大脑建构出来的?

我们能承认自己会犯错吗,或者说一定存在局限性吗?换句话说,我们有自知之明吗?

我们愿意改变自己吗?改变的决定力量来自哪里?

上面这些问句并不是最权威和最标准的,更多更精彩更深入的自问自答,还需要继续学习,也需要我们不断探讨。

有个段子说,一个笨蛋提出的问题能难倒一百个大学教授,问题是能提出这样问题的笨蛋还是笨蛋吗?也许,带着有深度或者有趣味的问题生活,生活才会富有意义与趣味。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