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怎么产生的,这个很重要!

 王明鹏 2020-03-26

从心理发展阶段看,个体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到本心,从内到外再到内,看似回归自然本性,其实螺旋形上升提高,而心理须臾离不开的就是环境。


人不动物,不能仅仅满足于活着,因此有了各种心理活动。历史上哲人们从不同视角,用不同语言描述心理相同内涵,比如儒学阳明心学的“心即理也”“心外无物”,佛学“心中有啥看到啥,哲学“存在就是被感知”,文学“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心理学“你看到的是想看到的”,等等。

这些都是阐述心理是什么,即“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简洁说就是“心外无物,事在脑海”“大千世界,映象脑海”不过都没有说明心理是怎么来的,这正是我们要知其所以然的地方。

实证研究和个体经验都会承认,心理是发展变化的,心理是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基因遗传造就心理发展的无限可能,或者说最高境界,设置了个体心理发展参数,后天环境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了心理发展可能。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就有心理活动,并不是一张白纸。科学研究证实新生儿三种基本心理特征,一是寻求食物,即生存能力,二是躲避危险,寻求安全环境,三是具有社会交往能力,建立与抚养人的情感链接。这些天生就拥有的心理特征,可以用生物性解释为“趋利避害”,同时表现为群居动物的“社会依恋”。

随着婴儿成长,个体心理发展更多取决于周围环境因素,通俗的话说就是“社会化”。

用中国古代钱币象征心理发展阶段或者特征,可以有四种情况。如果说婴儿心理是本原状态,就是内方外方,处于没有社会化阶段。幼儿心理则是侧重发展内心,呈现内圆外方,以自我为中心。童年心理则增加了社会家庭要求,呈现为内圆外圆,会被迫接受外界人为要求。青少年时期开始心理上独立自主,呈现为内方外圆,有原则有观念但可以协调环境,并在后来成长中逐渐成熟。

上面是从纵向角度说的,从横向看则是成人世界不同人格表达。四种类型人代表着社会化程度发展水平的不同,没有社会化就是外方内方,例如路怒症,心理水平处于婴儿阶段。反着社会化就是外方内圆,例如窝里横,幼儿心理阶段。过度社会化就是外圆内圆,例如老好人,童年心理阶段。正常社会化则是外圆内方,一般成人心理。

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观照自己和别人,看看处于的不同心理阶段,可以觉察提升的部分。就现实生活来说,没有社会化的人是法律警察服务对象,反着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的人是心理咨询师乃至精神专科医生服务对象,更多普通人则是正常社会化。

事实上,这种划分不过描述表达的方便,心理发展阶段不是固定的,凝滞的,除了极端人格类型,更多真实个体是心理状态的不同,是这个四者阶段的综合。

比如一个单位优秀职工,家庭关系可能处理一团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心理表现与环境直接有关。

从心理发展阶段看,个体都是从自然到社会到本心,从内到外再到内,看似回归自然本性,其实螺旋形上升提高,而心理须臾离不开的就是环境。

(心理困惑,心理高见,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