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决神经症性心理冲突的“两性、两定”方法思考

 王明鹏 2020-03-26

许又新教授说的非常明白,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本质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生活体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尝试着去增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安全感,具体说就是增加确定性和控制性,“定时定点”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最近咨询了一个案例,求助者老是感觉自己长相不好,也知道这样想不对,可是无法消除痛苦,慢慢导致照洗手问题,认为洗手可以变得好看,于是烦恼长相问题变成洗不洗手痛苦。

按照许又新教授诊断方法,这个案例具有典型的强迫症特点:具有主观体验的强迫想事情痛苦,又有努力进行控制的反强迫体验,而且具有症状自知力。按照分类,由于怀疑忧虑自己长相问题,可以认为属于强迫性怀疑。

事实上,精神科室门诊医生诊断结论就是强迫症。

这个案例典型的先是强迫性思维,继而出现强迫性行为。按照许又新教授说法,这种问题处理先易后难,努力简化问题种类,我的理解就是为了较好达到治疗目标,毕竟问题再多也要一个个解决,如同满汉全席也要一道道菜品来尝,一口口来吃掉。我的处理就是简化冲突解释,把心理冲突变成思维和行为冲突,先处理照镜子行为的问题。

通过比较控制思维和控制行为的难易程度,达成咨询目标先解决强迫行为问题,也就是把控制不洗手行为变为主动洗手行为,控制变顺从,解决了思维和行为的冲突。同时约定每天至少主动洗手三次,分作上中晚三个时段,另加其他行动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反馈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这里需要思考的是,持续的尝试行为之所以有效果,化解冲突是表面和显而易见的,关键还要思考背后逻辑,即行为带来的确定性和控制性。我认为这种“确定性和控制性”才是行为有效的关键。

津巴多教授在他的经典名著普通心理学中,明确阐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应对压力的心理对策中,就包括积极思维方式和认知重建方式。其中认知重建就是指的增加确定性和控制性,压力出现意味着对预期的焦虑,也是李克富老师所说的“失控”,作为对策就要增强控制感和确定感。举例比如参加某个讲座出现怯场,可以先找个比自己还害羞的人告诉消除方式,这是增加控制的信心,再如知道要进行某个演讲,那就努力具体化时间地点听众内容需求,反复练习增加确定性。

人是希望动物,同时意味着一定是失望动物,所谓增加确定性和控制性,也就增加自己对于未来的安全感。安全感的增加有很多,承认不安全感的存在,继而采取有效行动减少不安全感,这才是最可行的,咨询中的行为训练和实践也正是起到这个目的。

正因为按照咨询要求,求助者每天在行动,每天有支持鼓励的反馈,控制感有了,确定性也有了,没有效果才是不正常的。

思考到这里不是目的,由此使我想到的是之前一个朋友咨询的孩子问题,这个孩子读高中,成绩非常优秀,但是经常出现上课不由自主思虑其他事情现象,这不同于我们一般说的偶尔“开小差”,孩子经常出现这个事情,想控制又控制不住,感到痛苦。在和孩子简单电话交流中,他说自己知道这是强迫症,而且在我了解有无强迫行为现象时,特意纠正我说他是强迫思维而无强迫行为。由于不是咨询关系,我也只是建议孩子多写写观察日记,由想太多变成多观察,正确理解观察和思考关系。最后也是建议朋友带孩子首先排除器质性身体问题,再寻求专业人士帮助。

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处理这种没有强迫行为的强迫思维症状,许又新教授认为这种情况不适合采用行为疗法,但是根据上面咨询经验,以及联想到李克富老师提出的解决争吵的“定时定点”方法,我认为可以尝试用于解决这个症状。

对于这种没有行为表现的强迫思维,“定时定点”解决思路就是顺着增加“确定性和控制性”路线,要求每天主动多次定好时间、定好空间来胡思乱想,并在咨询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这个方式有赖于今后遇到类似案例进行实践,也欢迎各位朋友和同行指正。

许又新教授说的非常明白,正常人和神经症患者本质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生活体验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尝试着去增加符合自己实际的安全感,具体说就是增加确定性和控制性,“定时定点”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