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挖掘每个人的真实脸蛋---视角训练之64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今天继续谈“目的”。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讨论目的要比原因更重要。

直观的理解是:原因是找出来的,是发生在过去的,属于过去式的懊悔,无异于心理困惑的解决,唯有面向未来的目的才有意义。

实际上呢,目的属于动机范畴,动机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动机是激发个体朝向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动力,包括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讨论目的就是探讨动机,动机改变就会影响行为改变。

当然,更权威和解读透彻的是许又新教授的文字,许教授深刻阐述了回避原因的根本在于这是决定论,唯有作为自由意志的目的论,才可以发挥求助者主动、积极、能动的力量,围绕求助者的心理治愈需要来工作,才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如下,熟练背诵才可以:

人的行为有原因,也有目的。对它们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人类的行为,对心理治疗也有重要意义。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因果观,因果观总是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相反,它意味着人有意志自由,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心理治疗的前提是,一个人对可能的行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行为总是体现着某种目的,即使行为人对目的没有觉察到或者不承认,社会也不会同意行为人的观点,尤其是涉及他人利害的时候。

心理治疗的成效取决于病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而这些都属于目的的范畴。因此,行为目的之分析和研究,对心理治疗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作为理解,可以视许又新教授的解释步步深入,行为——原因、目的——避免决定论的因果——寻找自由选择的目的论——自由意志意味着自由选择——有利于求助者发挥主动性行为!

浆糊的脑袋看似总是混淆了逻辑主线,本质还是没有洞察人性需要,不能清晰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正是跟随大家学习的关键所在。

生活遇到问题,讨论时候人云亦云,习惯浅尝辄止,在于思维的肤浅,比如陷入常规的社会归因需要,遇到对方对目的深入的阻抗对抗就投降放弃,很多时候真的如蜻蜓点水一掠而过,什么都谈过了,什么都没有深入下去,流于肤浅就此形成。

不要面面俱到,而是找到一个切入点,深刻就可以,如同过去村子里庭院挖井,不是来回换地方,而是深入挖下去,一定是殊途同归到达地下水层。

你在哪里挖井不要紧,关键选择一个点向下深挖,达到一个深度,水源联通,彼此就是互通。

而寻找目的就相当于给了一个点,从这个胜算相对大、位置较为准的地方下挖。我们可以拐弯抹角,但要保持目标不变方法变。

想起在农村的经历,一系列的“挖土”活动很有借喻性质。

菜园要经常翻地的,用铁锨下挖一锨深度即可,看似挖的浅薄,因为要翻地一大片,并不轻松。后来在河堤上栽树,挖树坑就要深多了,不太大的宽度,目的却是要深一些,起码半米以上吧。还记得秋天收获了地瓜,要储存起来放到冬天吃,就在村头地里或者干脆家中庭院挖地瓜窖子,这个一般是长方形,深得很,浅了地瓜就会冻坏的,起码一米半以上吧,还要再遮盖敷土。

印象最深的“挖坑”则是老家庭院用来做饭的侧房屋里,这里有一个藏生姜的深井。记忆起就有了这个“深井”,平时用一块大石头盖住,上面放着柴火,需要储存生姜时候,就掀开盖子,足够时间跑完下面气体后,先放一盏小灯下去,确定空气流通,人再下去。记得我鼓足勇气,如同探险者,下去过几次,那个下到井底的感觉,点着小灯,还是感觉黑不可测,深不可测,尤其在井底两侧藏姜的侧坑里,经历着激动兴奋和不安。好在总是赶紧上下,这个探险也就有惊无险。后来,实在用不着这个姜井,也就用沙子填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