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避开原因找目的---视角训练之63

 王明鹏 2020-03-26

按:参加李老师魔鬼训练营即文章点评活动,为期三个月,读文章、得点拨、转视角、写点评,不亦乐乎!

李克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心理咨询行业领军人物,新阳光研究所创办人,出版多本专著。



现实生活中遇到事情,我们总是急切追问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就好比近来河南考生家长质疑“调包案”事情,家长折腾问原因,吃瓜观众关心给解释,大家都在盼望真相,搞明白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这在社会心理学家那里早就明了,“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且也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似乎搞明白了原因就获得了力量,岂不知很多时候不说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即便知道了原因也徒增烦恼,对于当下问题解决毫无帮助,比如现在知道了这几个河南高考孩子撒谎欺骗社会,你觉得会解决他们以及家庭关系问题吗。

原因是在结果出来后,事情发生后找到的,这对于客观世界的生产工作是有利的,比如建筑行业的“鱼刺法”查找人环机、工料法的问题根源,避免再次发生。但是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原因寻找没有太大意义,更多是旁观者好奇心理作祟,当事者未必不清楚只是无法克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

因此,避开原因,寻找目的,才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

许又新教授对此做了绝佳解释,他说,“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因果观,因果观总是隐含着决定论。目的观相反,它意味着人有自由意志,对行为有选择的自由。”

因果决定论可以解释一切事情,最差莫过于“听天由命”,但是无法解决问题,因为我们不能活在过去的原因解释中,我们的价值在于面向未来,这就急需寻找潜在的目的。

人是希望动物,根子里都是自恋动物。正是对于未来的美好预期,支撑着我们走过一段段心酸路程,执著地相信“明天会更好”。

今年高考前一个月,朋友家的孩子参加完学校“二摸”测试后,迟迟不愿意回去学校上课,急坏了家长。知道我学过心理,朋友专门喊我去给孩子说道说道。

我是知道他们情况的,家长都好面子,很固执。孩子已经是第三次复习,第一年刚过本科线,第二年复习连本科线也没过,今年也常听他们说孩子学习不努力啊考试退步了啊之类。因此我过去和他们简单说了会,就开门见山问一个问题,“假设今年发挥不好,只能上专科,能接受吗?”

因为我猜测孩子不乐意返校的目的,不在于不想学习,毕竟这两年复读都是孩子主动同意的,很大可能不认可父母的急功近利心态,就和父母对着干,对于马上到来的高考自己是有数的,多复习几天效果如何自己很明白,在家里乐呵乐呵放松多好。

而最大的心理问题则是在于家长的“本科情结”,以及孩子自己的不能把握。

果然,在我抛出问题后,家长顾左右言他,支支吾吾说“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了,努力了,考的好坏都可以接受。”唯独绝不敢承认这个底线思维。反而是孩子和我果断回答,他能接受读专科。

可见,更多时候,不是家长强于孩子,而是孩子在给家长做榜样。经过简单交流,这个孩子上学了,高考成绩也奇迹般的差点达到自招重点线,远超本科线多达七、八十分。事后一家人高兴和我分享,认为比较起来结果太好,当然我心知肚明这是人家孩子努力结果。

这里我体会的是,在孩子闹情绪时候,家长试图找原因,指责埋怨,于问题解决于事无补,然而我和孩子交流未来打算和目的所在时候,已经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祝福。


相信一个人,意味着增强对方的自我价值认同,激发自信和快乐,这就是最好的激励、支持和引导。

因此,回顾许又新教授对于目的的区分,内目的意味着个体的自由、快乐、自信、希望,相当于“本我和超我”,而外目的则是现实应对的手段,相当于“自我”。

这个今年高考的孩子,对于复试备考这个外目的,比谁都明白,这可是自己的大事。但是需要的是对于“自信”“认可”“快乐”的内目的的认同。接受这个人的情绪,才会懂得情绪表达的潜在语言:我希望被看见!从而激发这个人的行为斗志。

每个人都在用独特言行表达着意愿,解释原因不过是烟幕弹的好奇心作怪,有价值的莫过于讨论未来的目标所在。内外目的的结合才是最佳方式,毕竟人就是人,既不高尚也不卑鄙,既要即时满足快乐也能接受延迟满足预期。

作业:仔细看许又新教授著作《心理治疗基础》第五章“适应与调节”,结合实际谈感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